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253|回复: 15

都甲户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0:19
  • 发表于 2011-3-23 11: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是类似字号的一种管理方法。多现于北方,山西比较完善。比如:自报某都某甲即可以凭次知道该人何宗系何辈分# o, s" W4 Y# g5 L
    早期,遇见同姓时,要了解对方
    都甲户口
    ,以确定本家血缘远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7-21 09:37
  • 发表于 2011-3-23 14: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甲这个词可能现在的年轻人知道的不太多,但是在民间却有着广泛的存在,而都的概念民间的应用更为广泛。! F; X1 o; }2 V2 l: u/ J

    2 d0 |- N; d, f! g    明、清行政区划,县下设置“都”,都下设置“甲”,一般以序数命名,分别为一都、二都……以及X都一甲、X都二甲……,征收田赋(俗称钱粮),是都甲的主要任务。民国时期,都改为乡或镇。以长沙为例,旧善化县,原分一至九都;旧长沙县,原分十都。民国初年,经县议会议决,一律改为镇乡。人口满五万以上者称镇,不足五万者称乡。但在某些地方这种地名一直保存下来了,如江西省 广丰县十都村(十都大屋今为江西最大的古民宅)。
    1 L- s$ C2 B+ }5 t5 j0 k- g
    - A8 t% z( c: H  N7 g' {    熙宁四年(1071)因王安石变募兵法,而推行“都保制”,10家为1保,50家为大保,10大保立l都保。元朝是村社制,明朝是里甲制或保甲制,清朝是保甲制。由此可以看出,都甲这个名称是宋朝的都和明清的甲的混合物。不管是那个朝代,这两级行政区划基本上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和村。在民间的使用习惯上,也是县以下设都,都以下设甲。一般用数字来表示,如几都几甲,也有的称为×××都几甲。虽然几经改朝换代,行政区划制度也在不断变化,但老人们总是习惯使用旧的称谓,于是就有了都甲这种民间行政区划,并一直延用到现在。民间老百姓认为,只要是同姓同都甲,那么,不论远近都是真正的一家人。我们明白了都甲的起源就知道,同姓同都甲的两人,其祖先在明朝或清朝时期是一个村里的族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7-21 09:37
  • 发表于 2011-3-23 14:2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都甲实际上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一种行政区划,准确一点说,是民间故老沿革、人们习惯使用的一种行政区划,明、清时期使用的最为广泛。但它并不是官方的行政区划制度,在封建时代,没有那一个朝代真正使用过都甲制。它是民间将几个朝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混合使用的结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7-21 09:37
  • 发表于 2011-3-23 14:3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清两朝的行政区划都是都甲制,都甲和咱现在的乡村一样。还有一个特点是,明清两朝的户籍制度与都甲制相统一,就是人可以迁出外村外都外县,但你的户籍不变,仍在原来的都甲里,交皇粮国税仍要返回原都甲去缴。这样,虽然人迁走了,但他的都甲户口不变。从这一规律出发,明清两朝560余年,人们的都甲户口不变,因此,只要你一说你姓氏的都甲户口,就能判定两个同姓的人是不是同宗同祖,这是寻根问祖的一条主要途径。(660年以内,都甲一致,则肯定是一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3-23 15: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3-23 18: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27 14:42
  • 发表于 2011-3-23 22: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3-24 00: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查陕西省榆林地区府谷县志,太家沟人记得祖上的户籍是合河都六甲。都和甲是古时县以下的基层行政组织。元朝时期县以下设乡和都,一般以乡统都,也有很多地方只设其一,乡和都统称为里。
    ) T2 ^; ]# w; t$ T/ K5 s# A* x6 l' L) r
      明朝县以下划为里甲,凡110户编为一里,里下设甲,一甲10户。清初仍实行里甲制。后来人们说的“都”就是“里”。清初府谷分6里,康熙朝减为4里,即大堡里、合河里、太平里、辑和里。乾隆朝废里甲,设4乡、10地方.辖227村。 5 s* D4 ^8 @) e$ x
    , b+ b3 C+ S, {: F) Q* f
      查府谷县志,这227村中没有太家沟。太家沟应属黄甫地方管辖,但黄甫地方管辖49个村中没有太家沟,也没有黄甫和高家嫣。同样木瓜地方没有木瓜,清水地方没有清水,据此推想,当时太家沟,高家嫣都算黄甫,未列在下辖村名之内。
    ' Q  g* k+ [5 a3 u* V+ i/ d6 V1 S% j; J& j' `% \* R' f
      里甲制明朝开始实行,一直到清初雍正朝。后来一直到现在,人们还记得祖上户籍是什么都多少甲,那都是指祖上在清朝雍正朝以前户籍所在。离现在最近也应该在1736年(雍正末年),距今270年。所以说“都’就是“里”,合河都六甲就是合河里六甲,是雍正朝以前祖上的户籍。
    $ |/ Z8 r6 {1 Q* k8 _  [( T" O$ d' D
      人口不断迁徙移动,有明一朝至清初同一里甲的人,后来有的分散到各地,若干代以后同姓相认,就看是不是来自同一里甲。里甲相同就是同宗,否则就不是同宗。其实这只能说明明代的清初的情况,明清不同宗的,宗元以前可能就是同宗。 : K4 |2 n2 Q3 g  [) ~* j. v
    " U2 \1 Q) {8 o
      民国时实行保甲户籍制时太家沟属君子镇第五保第十七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3-24 01: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山西省忻州地区河曲县 共分五都: 崇宁都,嘉治都,丰豫都,安义都,忠信都 0 o% U: H( P1 e7 ^

    * \9 e8 V& U5 A         明洪武至万历,先设崇宁都、嘉治都。         
    / V% K- A; ?  o" `. M% O         至明未清初人口增多,增丰豫都,安义都,忠信都。
    / g* G" D0 L9 K: z6 T      
    6 F- L! x! Q* e: C/ {
    8 |% Q  @, {' |- U* y, Z! G( q5 v. |* r4 i$ c4 L% k0 w) X; Z2 \5 A! e
         老人说我们是;崇宁都,丰豫都,合河(黑河)都,前两都都在河曲县内,合河(黑河)都 ,  查不到,合河(都)查到了好像在府谷县,或者是黑河(都)在神木县,也可能是在 绥德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0:19
  •  楼主| 发表于 2011-3-24 09: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