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63|回复: 94

山西洪洞大槐树:中华儿女的“根”(组图)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30 11:27
  • 发表于 2010-4-23 16:3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上老鹳窝。”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俗谣。" v9 D3 p/ q; }3 u  {9 J2 a

    . @: N+ f, ]/ J" P5 G: N  洪洞大槐树,又称古大槐树山西大槐树,位于中国山西省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是明代的一处移民基地。
    , A+ F2 n% _1 A# r0 a6 p4 T
    + Q- k  I  c, e. ^* d# Q  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有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洪武年间开始从山西移民垦荒,使农业有所恢复。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四年,又一次造成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 + S) l7 u2 c$ A# H3 ^8 d8 t$ N
    8 m$ ]- U. B* a7 u

      S; d+ J* }4 j( |, y, x2 d

    3 A1 ]  J8 l. ]7 r2 Z  明代时,当时将山西境内的许多移民集中到此地,再分批迁往其他省份。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自洪武六年(1373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近50年内,先后共计从山西移民移民18次,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这些移民迁往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陕西、甘肃等十余省,500多个县市。 / ?5 ?9 N* J+ h4 p. Y

      v+ ^5 z6 N. u4 g+ Y  在中国北方地区,大量的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风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在河北、河南、山东、东北等地区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 S* \- |3 ?: D$ l0 ]  V4 c1 X7 M' N
      现在古大槐树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祭祖。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 \: Q/ e( M4 ]6 v& {& y

    0 c: F  J& e3 \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 @# G8 H0 f% p1 X/ ?: s# T* `5 Y) m$ t& n# r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6 J( i! w) f2 ?" V1 g- E
    5 `0 C4 Y  v: P8 U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 ^  u5 a* X; Y/ V- j

    # r+ r2 |' T+ y$ B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4 |" S4 l% l0 P3 y# S$ c9 M* a  \( K( j7 I. {/ p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4 R2 c7 A* @4 P- k+ }- C+ ~
    : j* s/ Z+ M6 N9 y% o2 ^7 y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 }9 ^6 `& V& u2 c

    , w1 o- m+ _6 @/ \2 z1 {8 c  L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 L" w+ Z& U0 V3 D

    : M. i! M: M2 x6 m: e* ]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 l8 X( i; s& S0 s) t, }- z2 Q  J. `& n0 c
      祭祖堂里供奉着所有从大槐树下迁出去的姓氏牌位,总共1230个,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众,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 A, h7 t2 L, |
    5 N4 m  R' O3 {  }- M# B" }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十八个省,五百县,有的还远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7 o( j9 {; c: k( c; ]' S
    , T. e, h& ~4 e: U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2 @- n/ C# Z( t) o% ^) a5 f2 J
    5 F! C0 O* q* S( D" [5 M0 K( [  大槐树楹联
    0 o9 ]( E  O. M, m! _
    7 f0 X2 I( V. N9 r" x  香挹行襟留快饮;
    1 c  K; i/ A$ w  P4 w% H0 Q9 l& n8 Y9 P4 ?3 i7 [% Z9 b. n
      荫清古道倚斜阳。
    : C9 d6 o+ }6 A. f' W( g/ j% D, v5 t( Q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4 ~, j, r3 r' Y2 D7 k( X
    1 P9 @9 D$ d; i9 Z; \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 p+ T9 S) R% r1 T5 G" F
    . o2 k' \5 {* y/ b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 R4 o- S1 t( s/ N1 Y/ N: B* ]
    ( P% L4 r! v  ^- |! f% D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7 V9 J  H: i* e
    % p9 R7 C, C% m% B  U. P
      誉延嘉树;荫庇群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9-4-30 11:27
  •  楼主| 发表于 2010-4-23 16:4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洞大槐树景区景点   ?: g0 X8 |3 P* M% t! Z$ |
      主要有根雕大门、根字影壁、槐香桥、鹳鸣桥、莲馨桥、同源渠、过厅、迁民壁画、牌坊、茶室、一代大槐树遗址、二三代大槐树、石经幢、千年槐根、新塑大槐树、思源潭、献殿、祭祀广场、祭祖堂、洪崖古洞等景点。
    # }. u& s$ y. @- B# e* U+ T3 j+ H4 H
      m, y1 t, C" a' K

    9 R- b3 c, Q9 _% c. k
    ) a/ N. H  a2 m$ T+ O( e1 w6 U  根雕大门 : g+ e% [9 H& Y* m5 f- C
      “根雕大门”是寻根祭祖园的正门,为槐根造型,东西跨度20米,高13米,其造型古老沧桑、伟岸厚重、支根入土、虬劲有力,寓意大槐树后裔同门、同根、同祖、同心。象征大槐树儿女舍小家,取大义,扎根神州大地,为国家繁荣、民族昌盛孜孜不倦地艰辛劳作和奋斗拼搏。诠释的是移民后裔共同的根,共同的老家,是大槐树儿女的魂。
    + z/ k2 E( o% ^" ~" h* h2 B0 b" P+ [% _; Y5 Z9 _! [! e- w

    , D" @# x& c. k: F$ N: o  根字影壁 7 a+ Q% G% x6 Q- v$ [" W
       影壁是景区的标志性景观,这个大大的隶体“根”字是由我国原工艺美术学院院长、著名书画家张仃老先生题写。字体苍劲有力,稳健端庄,隐含象形,寓意深邃。饱含着浓浓的桑梓之情,悠悠的思乡之意。道尽了凝结于归乡游子胸怀间那种复杂的故园家国之感。 & S2 g" t3 f" ?- X' E
      槐香桥
    4 d) l8 ^# K. h1 y& ]$ t  大槐树是移民史实的见证者,也是移民心目中的老家,沧桑巨变无奈老槐逝然,但悠悠槐香荡漾于中原、华夏,萦绕于故土新居,萦回在千万移民后裔的心肺之际,这是思乡之情,这是恋祖之情,这是难割难舍的同根同源之情。“槐香”又曰“怀乡”、“槐乡”,正是“望乡更觉香,回乡香愈浓,香飘千万里,怀乡情更切”。
    5 j) h8 g! U; C& P' d  鹳鸣桥
    ! z: j9 c4 o& Q* D7 |  “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老鹳窝是一个情结,世世代代为移民后裔魂牵梦绕,它是老家的标志,是祖地的图腾。六百年来,汾水之弯,槐荫之下,鹳鸟群栖,戏水觅草,追逐鸣啭,声犹在耳。游子思乡之情,因鹳鸣而愈浓,移民恋祖之怀,缘鹳鸣而愈切,今回故乡踏故土,偿先辈之愿,叙宗族之情,连源流之谊,续世代之好,果如鹳鸣之韵,绕梁回野,久久不绝。 3 `- a! ^$ R$ u" V3 t: m6 Z
      莲馨桥 % e' ?6 L4 ~3 y! U2 X+ m1 k
      洪洞自古就有莲花城的美誉,盛产莲藕,盛夏而后,到处莲花盛开,花香沁人,整座洪洞城都被莲花包围。道光进士、洪洞玉峰院讲席,祁宿藻《故乡吟》中有“一经莲桥花满城,问津疑是桃源渡。”的诗句。莲花是圣洁之花,君子之花,“莲馨”谐“连心”,寓意老家人与移民后裔永远心连心。
    9 i! l9 ?* Z( o  同源渠 9 e% }4 {5 z: k2 H  [8 o8 }
      同源渠,顾名思义,移民后裔有着共同的源头。移民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融汇于整个华夏民族,但他们的源头只有一个,就是洪洞大槐树。只要是大槐树的后裔就能在这里找到移民先祖的踪迹,都能找到同根同源的一家人。 + B) J" b& b' p) X
      过厅
    ( ^. z! X3 u0 U/ Q% }8 ~8 U  这座过厅为五间三开一启的过厅。门厦琉璃盖顶,吻兽齐全,正中檐下书写七绝二首。第一首意为:所有移民后裔都是杨侯国人—洪洞人,这并不是没有根据,众多的私家碑记、谱牒都有记载。第二首意为: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和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 q2 F4 D3 C# g( Q2 O, ?: p  迁民壁画
    5 z8 a# J) y% b  这幅迁民图是根据明代迁民的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由卢保桐先生绘制而成。反映了当时迁民的悲壮情景。据正史记载明初规模较大的移民有十八次,整个移民过程历经洪武到永乐先后近50年时间。移民在广济寺外大槐树下集中报名登记,领取外迁用的凭照和盘缠后迁往各州府。 6 p/ p) D' D0 |" ~
      牌坊
    2 L  P5 Q9 u/ J+ I  e( D6 z   这座牌坊建于民国三年(1914年)它的正额与背额分别镌刻着“誉延嘉树”、“荫庇群生”。“誉延嘉树”说的是随着大槐树后裔的辗转迁移,大槐树在海内外也享有盛誉;“荫庇群生”说的是大槐树的神灵世世代代庇护着移民后裔,庇护着大槐树下的芸芸众生,辛亥革命时期槐乡大地就因大槐树而免去了一场大的浩劫。 + w) ?! [7 n! `3 a: ?1 c2 H
      茶室
    0 ^- ], N& o4 J) i7 w   茶室,建于民国三年,专供游客歇脚休息、品茶聊天的场所。面宽10.45米,进深4.77米,面积不大,脊高一般,形貌与民居无异,意义却不一般,它是为接待远方归来的游子而特意兴建,匾额与楹联所表述的也正是这种老家与归客之间的亲情。 - Z) o9 W+ }& c( O$ ]0 H
    % z! y1 t$ O3 f; H. C
    5 w8 C- c! i+ e8 p) N
      一代大槐树遗址 2 V: y6 Y; O. {2 a) I7 `
      一代大槐树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在清顺治八年(1652年)汾河发大水时被洪水冲毁。这是民国三年在一代大槐树的原址上修建的遗址,其修建者景大启、刘子林等人都曾在山东、河南等地为官,所到之处无不为当地移民后裔的殷切之情所感动,为使游子有归乡祭奠之所,他们广募商绅义士几经波折终于建成了这一遗址,其始末都记载于石碑之后。 . e- U) o- c0 U% I& U4 |' m" v* Z
    $ u" Y; y! R) `/ x, _  U

    3 d- z8 {5 M. Z* A/ K, C& |- ]( \
    : u0 G7 v) v* k  R! n  二、三代大槐树 $ X+ S2 E' E3 R! [
      这就是由第一代古大槐树滋生的第二代大槐树,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由二代大槐树同根滋生的第三代大槐树也有近百年的历史,当年移民告别故土时,无不把大槐树当作家乡的象征,迁入新地后,纷纷在庭院种植槐树,并悬挂一个吉祥物以祈求故土的保佑,寄托对故土的思恋。 % m; j) z5 \% }* F
    : b# ]/ @9 Q# @& _, x3 Z

    & q' q- [6 P: v2 W* W$ m1 n  石经幢 % _. |' ~$ e: Y& j+ G2 m
      经幢是古代佛教石刻的一种,创始于唐,由多块石刻堆建成柱状,柱上有盘盖,刻有垂幔、飘带等,柱身刻陀罗尼经文及佛像。这座石经幢是广济寺的唯一遗物,也是典型的经幢作品,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迁民的唯一见证。它由青石砌成,平面呈八角形,四层十五级,高9.4米,雕刻古朴深厚,书法刚劲流畅,浮雕栩栩如生,是金代雕刻艺术珍品。
    & ]# e) Z7 }% Q+ }* D& d5 \2 L. F) h: g

    0 b+ B. K* y, k  q9 f  千年槐根
    8 [& w/ D/ G% j- x# ^: t$ S7 d9 V, W  据考古人员鉴定,此根大约生长在宋元时期,距今约1000年左右,远在明初移民之前。槐根高度6.2米,其中外露部分4.2米。槐根盘枝错节,形象奇特,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是一棵罕见的大型古槐真根。
    : ~1 u, }0 n  w, W8 \$ N$ v7 L  新塑大槐树 7 j& f; E3 Q; `8 G! B
      新塑大槐树根据古大槐树的记载所建,重现了当年大槐树的风采。据记载当时的大槐树身围 “七庹零一媳妇”,也就是说,要七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手连手才能合抱,男一庹五尺,女一庹四点五尺,故这棵新塑大槐树身围近40尺,直径13尺。 . R9 \6 {3 D, C* n) |  l* G  z
      思源潭 - o& L0 T) ^3 W( \! c
      水流千里总有源头,人处四海难忘故土。移民先祖当年从这里开拔外迁,开疆拓土,但从没有一刻忘记过对故土的思念。几百年后,移民后裔也绝不会因时间的遥远而淡忘对自己源头的眷恋。在这里,您可以默念祖恩,掸尘净手,以虔诚的心情去祭奠您的先祖。 # Z% K8 W; ]# s) l+ x4 i

    % h' V' a/ D- e( T% T' S7 k! _% p
    ! y. O$ p! S+ z0 q1 {5 @' h/ ^
    # w- m' q  |, @+ e! _# ?
      献殿
    5 Q& y  A, e. w( [% I   “献殿”是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是主祭人员的主要活动场所,位于祭祖活动区中轴线位置上,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层重檐,廊围四边,是仿明代全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屋顶与仿明戏台连为一体,其高度,跨度乃三晋之首,其华丽壮观为全国罕见。
    ' [. y+ P1 E+ u& d
    7 e1 U; z  q7 X- v$ y
    + r+ O; v& f' b' c& x1 `9 {, X
    $ C* b0 A  n" R0 d1 r: V$ q
      祭祀广场 ! }: o5 D2 d. M4 ~6 K
      “祭祀广场”位于“一堂两阁”正前方,东西宽99米,南北长93米,建设面积为9207平方米,总投资150余万元。采用混凝土垫基,青石板铺面,肃穆庄严,可容纳万人祭典,称为万人广场,游人在这里既可体验殿堂的庄严,又可体验广场的壮阔。
    % b3 I, H- Y/ Y: {5 `/ y  祭祖堂 ( _' F. I9 }7 l) F% Q2 F
      祭祖堂是由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设计与施工,建筑风格为仿明代建筑,为整个祭祖园的核心。祭祖堂坐北朝南,面阔112米,进深55米,总占地面积6160平方米。堂前置露天铜鼎香炉,堂内设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不仅体现传统文化,而且突出“祭祖”主题, 是全国最大的百家姓祠堂,是天下民祭第一堂。 1 T! ~% H- I; h% A; E$ U
      洪崖古洞   F6 q& V( }3 T  ]! v* W- \3 w; V2 S
      “洪崖斩壁”、“古洞连云”是洪洞八景之二,洪洞县名的来历是取城南“洪崖”,城北“古洞”而得名,为演绎洪洞这一胜景,修建了此“洪崖古洞”。“洪崖古洞”占地面积800平方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20米,崖高16米,洞高4米,宽2.5米,洞内蜿蜒曲折,可供游客参观游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发表于 2010-4-24 00: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珍贵的历史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发表于 2010-4-24 00: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全世华人向往的圣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发表于 2010-4-24 00: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半小时前
  • 发表于 2010-4-24 00: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忘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发表于 2010-4-24 12: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4-24 21: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儿女的“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5-25 18: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6-9 11: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