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75|回复: 50

《济南时报》关于崔邑最新资料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26 22: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人渡水成就济水文化 今人北跨拓展发展空间
         ( 山东关于崔邑故址的最新报道,我劝没有根据凭空臆造崔八是故址的宗亲改过来,免得贻误后人。特别崔保国这样的学者,坚持错误人家会看不起崔氏,看不起清华。争论下去是消费祖宗,耗费宗亲。——转载者)
                                                                                        □记者 管萍 通讯员 陈明超6 y9 R1 o, T5 H/ u( N
     目前,济南正在加快实施“北跨”战略,跨河兴城、以城兴业,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近日,记者赴黄河沿岸实地踏访,试图从黄河两岸经济、地理、人文诸方面,来探寻和发现济南“北跨”背后所蕴藏积淀的深厚历史,展望北部新城的美好未来……# @' M# n9 a  T' J6 z7 `% @
人文故事
# q; y- j( u$ D* ?! [/ h8 q     从古至今,在济南这块土地上,人们迁徙和拓展发展空间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逢国,跨越大河,得以继续生存;齐国,跨越大河,得以成就霸业;孔子,跨越大河,闻《韶》而知乐……如今,济南城市建设也即将跨越大河,谋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我们行走在大河两岸,徜徉在历史之间,追昔抚今,不由感慨万千……我们共同期待着,我们共同努力着,相信千年的古城必将能够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 {9 `0 N4 y' T; W逢国避乱北跨渡济水
  }5 j7 A6 E, D+ L, f     1957年的某一天,一个叫做王新林的文物普查工作者来到济阳县姜集乡(今属曲堤镇)刘台村,村西的一座土台引起了王新林的注意。这片高台地虽只有两三米高,但在一马平川的村落周围显得异常突兀,一直以来被附近村民称为“平顶山”。高台呈圆锥形,坡势相对平缓,台地上荒草丛生,周围则农田密布,一切都显得寂静安详。村民们对这座台地格外尊敬,人们传说,平顶山上居住着能够“扶危解困”的神仙,每当他们遇到困难,都会到这里来烧香上供,祈求神仙帮助。人们还说,平顶山上的神仙可以给大家无偿提供桌椅板凳,无论谁家有红白喜事桌椅板凳不够用了,只要夜里来平顶山上向神仙说明诉求,第二天一早准保一应俱全。不过一定要在用完后的当夜按时归还,否则就会受到神仙的惩罚。
8 |) P( {0 ]  a( D     王新林仔细踏察了这座高台地,土质明显与周围不同,地表散落着许多碎陶片。他断定,这座高台一定是人工修造的,或许这高台的地下就埋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于是他当即向文物普查队作了汇报,普查队初步确定这里是一座早期人类活动遗址,但限于当时还不具备发掘条件,所以仅是进行了登记备案。时间一晃又是20多年。1979年,考古工作者对刘台高地进行了第一次发掘,初步确定这里是一处西周早期的贵族墓群。之后1982年和1985年,又两次对这处遗址进行了发掘。经过三次系统发掘,出土了带有铭文的青铜器、卜骨、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2000余件,其中3号墓出土的簋有两字铭文“逢彝”,6号墓出土的鼎有一字铭文“逢”。由此人们得知,刘台遗址大约是周昭王时期(公元前1052年至前1002年)逢(逄)国国君或贵族的墓地。然而,据史籍记载,逢国本在博兴、临淄一带,那么,济阳刘台遗址下的这个神秘逢国又是从何而来呢?
6 G$ J6 ^- {/ H% K     这个逢国是跨河而来的。原来逢国最早建立于商,本姓姜,国君是炎帝的后代,被分封在薄姑故城(今临淄附近)。关于薄姑城,《左传》说,“昔爽鸠氏始居于此,季荝因之,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块土地最早的主人是伏羲后代少皞氏的司寇,后来被季荝取代,殷商时被封给了逢公伯陵,再晚薄姑氏取代了他,如今这里则是齐国的属地。原来,当年薄姑氏占领逢国后,逢国国君无奈只能率领民众西迁,然后北跨渡过古济水,来到今日的刘台村附近,重新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家。
# t5 z& A% ?3 q  {# O8 T     后来薄姑为周王所灭,但因为周武王将临淄等地分封给了太公姜子牙,建立了齐国,所以逢国不可能再返回旧日都城。不过逢国仍然继续生存了下来,这得益于他们与周王室的联姻。《国语·周语》中记载了爽鸠氏一个后人伶州鸠的话:“则我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凭神也。”也就是说,逢国一个名叫太姜的公主嫁给了周文王的父亲,生下了周文王,奠定了周朝基业,故这位公主被周人奉为“皇妣太姜”。自此,逢国与周王室一直维持着通婚关系。据刘台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可知,还有逢公的女儿(姜姓)嫁给王室,她曾为自己的女儿龙姬作彝器;而另一位逢国公主则嫁给了周昭王并为女儿作彝器。除此以外,还有逢国公主所生的周王室王子“季”,他也为墓主作鼎纪念。由此可见,墓地的主人们与周王室的关系很深。后来逢国至少延续到春秋中期,最终“姜”在逢国故地附近流传了下来,如刘台遗址所在的“姜集”等等。- N. Q( q+ r4 n9 \4 s4 V4 W. \
     如今我们来到逢国故地平顶山,登上村西的台地,景色风物与1957年王新林初次考察刘台遗址时并无二致:一座荒草丛生的高台缓缓铺陈在绿色的田野之间,周围一片苍茫寂静;在这苍茫寂静的背后,逢国跨河而重兴的旧事正娓娓道来,那些温顺美丽公主们的绰约身影似乎就浮现在眼前……6 {7 Z0 y# v7 H& L
齐国吞并济水南北诸侯成就霸业! c9 [' A) s! r  ]) h8 d
     齐国自从建国起,拓展发展空间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先是,太公的一个孙子叔乙被分封到崔(今章丘黄河镇土城村),建立崔邑,这里南可攻击谭国(在今章丘龙山镇平陵城),北与逢国隔济水相望,成为了齐国北跨灭亡逢国的桥头堡。但限于济水天堑,齐人暂时不能跨河发展,加上谭国当时还十分强盛且与齐国联姻,所以统治者选择越过谭国沿河向西扩张,他们首先取得了泺邑(今天桥区泺口)、历邑(今历下区)的统治权。不久,周平王三年(前768年)齐庄公吞并了济水南岸的祝国(今槐荫区段店古城村),“三年,齐人灭祝”。齐庄公的儿子齐僖公继而一鼓作气取得了卢邑(今长清区归德镇卢城洼)、谷邑(今平阴东阿镇),并在石门(今平阴东阿镇)与郑国结“卢之盟”,控制了济左走廊,基本确定了齐国的西部疆域,即今日泰山以北、黄河以西的地方。
8 |0 w7 f) d/ H2 C     在此基础上,桓公二年(前684年),齐桓公上任伊始就选择回头围攻谭国,经过三年的围困,谭国灭亡。灭掉谭国以后,齐桓公着手经略争霸中原的跳板和基地——— 济左走廊,他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分封重臣,对沿线重镇进行统治和经营。桓公二十四年,将谷邑封给管仲,又先后将卢邑封给高傒,将鲍邑(今历城区鲍山)封给鲍叔牙,将宁邑(今章丘刁镇附近)封给宁戚,四座重镇在济左走廊一字排开,巩固了齐国的统治,齐桓公的霸业已雏形初现。# J9 f* O1 r, D
     于是齐桓公开始跨河向北。他的主要目标是北戎和长狄,其中长狄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漆姓,为大禹时期部落首领防风氏之后。春秋以来,他们固定在山东济水以北的广大地区活动,并在今商河县周边建立了一个古国鄋瞒。鄋瞒虽小,却是借助济水通道“侵齐伐鲁”,搅得四邻不宁。而济水之北的逢国,刚好夹在齐国与鄋瞒之间,位置十分尴尬。于是,经过齐桓公的多次北伐和鄋瞒的骚扰,刘台遗址附近的逢国便不复存在了。齐桓公死后,齐惠公二年(前607年),鄋瞒再次大举入侵齐国,结果鄋瞒国君荣如被俘斩。荣如的弟弟简如渡济水西逃,又被卫国斩杀,“鄋瞒由是而亡”,鄋瞒的领地也最终被齐国掠得。自此,齐国成为一个地跨济水南北的大国。* u  u/ R- l! A3 ?7 E: e% b3 N6 g. s( T# |
     然而好景不长,齐灵公二十二年(前560年),鲁国居然趁乱取得了齐国控制下的邿国(今长清区五峰山仙人台),“夏,邿乱,分为三。(鲁)师救邿,遂取之”。于是齐国进行反击,最终在齐灵公二十七年之前得到了邿地。邿国的国君被鲁国掠走,南去鲁地成为亡国之君;而邿国的另一支则北渡济水建立了一座邿城(今济阳县二太平镇邿城村),继续存在了一段时间。如此一来,济水南北的诸侯基本都被齐国吞并,由曲阜到临淄的道路愈发畅通了。
: {2 c# v3 J- T     孔子跨河与《韶》乐结缘成就“三月不知肉味”典故
1 E. s6 j3 f0 p( X     齐景公三十一年(前517年),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鲁昭公被以季平子为首的鲁国贵族驱逐出境。鲁昭公沿着济左走廊一路向北,流亡到了齐国,与齐景公相会于野井(今市中区党家庄街办),打算依靠齐国的势力恢复统治。也就是在这一年,一个主张“君臣父子”的青年人也愤然离开了鲁国,追随鲁昭公来到了齐国,一住就是两年,这个人就是孔丘。
/ x' i4 n& e* Q% |: t6 `7 K: I2 x    孔子来到齐国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借助齐国的力量帮助鲁昭公重返王位。此时的孔子虽已35岁,但仅曾做过“委吏”(仓库管理员)和“乘田”(放牧管理员),位卑望轻。因此,为了能够接触到齐景公,便不惜去做谄臣高昭子的侍从,“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经过努力,孔子实现了对齐景公阐述自己政治抱负的愿望。《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与齐景公的两次谈话:一次齐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指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应履行什么义务,只有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履行应尽的义务,才能保证社会公正和谐;另一次孔子指出,“政在节财”。这两次议论,虽得到了齐景公认可和赏识,但在晏子的阻挠下最终没有使用他。
8 t+ d3 D0 M7 U( A     一次,齐景公跨河巡视济水以北的领地,晏子、孔子和齐景公的乐队也一并随从。他们从崔邑渡过济水,经过逢国故城,一路向北,最终来到了鄋瞒旧地一个叫做麦丘的地方(今商河县怀仁镇古城村)。在麦丘的田野里,他们遇到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齐景公要求高寿老人为他祝福。老人便说,首先祝愿您长寿,其次祝愿您的子孙也能像我一样长寿。齐景公听后很是高兴,哪知老人话锋一转说,最后祝愿您永远不要得罪平民百姓,“使君无得罪于民”。齐景公听后十分气恼,他对老人说:“百姓可以得罪君主,却不允许君主得罪百姓,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此时晏子劝谏说:“您错了。关系疏远的人有罪,可以让关系亲近的人去制裁他;地位低下的人有罪,可以让地位高贵的人去制裁他;君主得罪了百姓,要谁去制裁他呢?夏桀商纣,又是谁诛灭了他们呢?是君还是民呢?”齐景公幡然醒悟,便将麦丘封给了老人作为食邑。- n! w" v8 S- q* H6 Y- O
     也就是在这次北去巡游过程中,孔子在逢国故地第一次听到了《韶》乐。后来《论语》记载说,他和齐国的乐官(太师)一起谈论音乐,在聆听了虞舜传下来的古乐曲《韶》之后,便专心致志学习奏唱。《韶》乐所体现的,是“乐与政通”的意境,十分符合孔子的政治主张,所以他说《韶》乐尽美尽善,便不由得沉溺其中,接连三个月吃肉却品尝不出肉的味道,“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表达了无限追求美好事物的向往。于是后人为了纪念他,便在逢国故城附近(今济阳曲堤镇)修建了闻韶台来纪念孔子和这件旧事。
5 q$ k6 W1 }2 M4 T/ O     济阳闻韶台的历史可追溯到汉唐时期,“汉唐以来,先师过化之地,俱必有建,因筑台其间”。也就是说,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人们就开始在孔子曾到过的地方建造纪念物,所以从那时起,济阳的孔子闻韶台就已经存在了。根据文献记载,从宋金时期到鸦片战争结束前的900多年间,闻韶台先后经历了9次重修和扩建。咸丰四年,济阳贡生刘仲元最后一次重修了闻韶台。当时的闻韶台,全部用黄土堆筑,台上台下,各种殿台楼阁错落有致。闻韶台下,闻韶书院、万世宗师坊、王母楼、黄姑寺和禅塔等建筑簇拥在四面,三层魁星楼依台而立,与苍松翠柏争辉。台顶建有大成殿和状元阁,皆庄严肃穆,宏伟壮观。登台四望,可见济水东流,落日余晖之下万户千家炊烟袅袅,美景如画,故“韶台远眺”名列济阳八景之一。
7 c& b& E# n, l$ Z: _8 A/ ~8 N     抗日战争以后,闻韶台开始历经磨难。据曲堤镇上的老人讲,他们小时候闻韶台保存得还较为完好,但从1931年起,就有人开始打起了闻韶台的主意,陆续拆掉了闻韶书院等四围建筑。1947年,黄河大水,为了防备水患,人们拆掉了闻韶台上的建筑,运到黄河边当做了筑堤石料。自此,闻韶台仅存一座黄土高台,孤零零地守望着这片古老的土地。如今我们行经这里,土筑高台也已不复存在,只能从1934年拍摄的闻韶台老照片里去体味那段沧桑的历史,回味曾经的点点滴滴……
2 m7 S+ f/ \3 ]9 q7 r% a     济南自古就是一个地跨大河南北的行政区域
) E. j8 X6 t& \* r- [+ q6 A0 X     孔子虽去,但历史的脚步依旧向前。秦始皇灭掉齐国以后,在济南地区设立济北郡,主要包括泰山和济水南北的广大区域,今日济南的10个县市区均包含在内。汉初,建立济南郡,此是济南得名之始。高后元年(前187年),将济南郡封给高后的亲戚吕台,建立吕国,今章丘洛庄汉墓很有可能就是吕国国君的墓葬。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封刘志为济北王,建济北国(今长清区双乳山汉墓附近);刘辟光为济南王,建济南国(今章丘东平陵),国除后改济南郡。到了东汉建武二十八年(52年),复置济南国;熹平三年(174年),再置济南国,曹操曾任济南相,成就了一番事业。上述这些郡国的疆域,均地跨济水南北。
, T$ l; U! i% W9 k# n     魏晋南北朝时期,济南地区先后设置济南郡、齐州,治所已从东平陵转移到了历城。隋唐,设置齐郡、齐州,是当时山东的佛教中心。宋代以后,升济南府,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城市。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十三布政史司”,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行政区域,即寻常所说的“十三省”。九年,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由青州西迁历城,自此济南成为山东行政首府。城内集中了历城县、济南府、山东布政使司、山东都指挥使司、山东按察使司和后来的德王府等众多官僚机构,领四州二十六县,主要包括大清河中下游和小清河流域的广大地区。如此一来,经济繁荣,士子云集,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齐鲁总制”和“词山曲海”,并一直延续至清。但无论怎样演变,济南始终是一个地跨大河南北的行政区域。
4 y. @$ D( u; |9 ~2 |      古人迁徙和拓展发展空间的脚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逢国,跨越大河,得以继续生存;齐国,跨越大河,得以成就霸业;孔子,跨越大河,闻《韶》而知乐……如今,济南城市建设也即将跨越大河,谋求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我们行走在大河两岸,徜徉在历史之间,追昔抚今,不由感慨万千……我们共同期待着,我们共同努力着,相信千年的古城必将能够再次焕发出夺目的光彩……
6 D# J2 }' l, a8 z2 g(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26 22: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已经看到,这是《济南时报》原文:
" V+ Y, u% E! n$ Q: L8 vhttp://cache.baidu.com/c?m=9f65c ... 843c0&p1=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26 23: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崔保国之类只有承认错误,才是唯一出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27 08: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54
  • 发表于 2012-5-27 09:3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27 14:42
  • 发表于 2012-5-27 10:59: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不回对不起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27 11:28: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家辛苦了,谢谢本家分享!崔保国崔相臣就是不要脸,家族历史怎么能篡改,特别我们崔氏的发源地更不能篡改,这两个败类太不尊重历史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27 15:4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济南时报文章戳穿伪崔故址的真面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27 16:3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像宗亲所说:保国、相臣真是不要脸,对宗亲指正置之不理,继续错误,死不要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5-27 19: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欺诈宗亲,还说联谊,出卖祖宗,还说研究,只有伪崔创造者才能做出这样不要脸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