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4|回复: 4

扬剧活济公崔东升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8 分钟前
  • 发表于 2012-10-27 12:08: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扬剧“活济公”崔东升* k7 G6 f7 f  i* x8 _3 N' h

    0 c  o7 q) v5 [7 W. c; d% X    广大观众极善于对著名演员的精湛的表演艺术以简单而形象化的词汇给予高度的评价,如称潘喜云为“苏北麒麟童”,称张月娥为“江北梅兰芳”,称武麟童为“活包公”等。而崔东升一人兼有“活济公”、“活关公”和“戏篓子”三个美称。这在扬剧界是少见的。  o7 |, |* Y( X
        崔东升,原名崔德发,生于一九一五年,卒于一 九 八 九年,终年七十五岁。他八岁跟随父亲崔少华去上海读书。因为天天出入于戏园,与先辈艺人朝夕相处.耳儒目染,渐渐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向父亲要求辍学从艺。崔老先生见东升头脑灵活,写几段书头教他背,他一、两遍就能背熟,教他唱“大开口”洪山七字调,一唱就会,而且字正腔圆,觉得他是个唱戏的料子,于是同意崔东升的要求,从十二岁起,在太平桥同兴戏院正式登台。崔老先生根据他的属相和出生时辰,以“玉免东升”之意,取艺名叫崔东升。
    $ X& A2 C2 [% M4 c, l    那时戏班子演戏没有剧本,剧目大多来自于《唐六本》,学员进团首先要熟背它,同时还要会背“道家乡”、问路、访友、探狱、山景、街景、书房景等固定唱词。崔东升在他父亲严格要求下,每天清晨一边练早功,一边背书,走路、吃饭也不放过,不到半年光景,就将这些书背得透熟,且能灵活运用。当时唱戏有这样一种习惯做法;晚戏一般在七点钟开场;乐队先打个闹台(即开场锣鼓)约十五分钟,然后由练习生或次要演员,头戴毡帽,手执马鞭或拂尘,上台唱二、三十分钟,有时时间拉得很长,后台不喊不下来(名曰“放牛”),主要目的是等观众,稳定场内秩序,以便过度到后边唱正戏。早来的观众纯粹是听听唱腔,并不认真地欣赏。崔老先生几乎天天叫崔东升上台“放牛”,这对一个十一、二岁的儿童来说、是个极好的实践机会。他那尖脆宛转的童音,潇洒利落的身段,“老油条”的神态,常常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9 ?4 f( F! \" N& b5 Q    在这期间,崔东升还苦练武功,一日两趟,尤其是“三九”和“三伏”之际,更是勤奋不辍。他先后拜了四位武功师傅:最初拜外坛香火出身的同班老艺人许家声为师,后又投著名“大开口”演员陈宏桃、京剧武生王和平和拳师朱九成门下,先后统了腰腿、跟斗,地漫、台漫、扭丝、扑虎、地游等功夫,又练了单刀、双刀、迎三枪、三节根、龙节鞭及单花、对打等把子功。由于他聪明过人,又肯吃苦,老师们对他毫不保守。他自己还能博采众长,吸收各家的长处,融汇冶炼出自己的独特风格,第一个将京剧武打路子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演出实践中去,前辈艺人无不称赞他是个神童。他十三岁那年,一天演《红累烈马》,没有武旦演西凉公主。崔东开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演”。先是无人敢相信,谁也不知道他已将丁宝珊老先生的武旦身段、手法暗暗模仿牢记在心里。后台经理勉励他说,演好了,加工资。于是他大胆地上台,与陈宏桃老先生合演《战西凉》,并耍了一会花枪,赢得观众喝彩声不断。接着又与他父亲告演《赶三关》,观众知道他俩是父子扮演夫妻,更是赞不绝口。这是崔东升首次担任主角。之后,崔老先生为他办了戏剧服装,从此使很少跑龙套,而专演花旦兼娃娃生。他在《胜官宝》、《安 寿 保 卖 身》、《丁郎寻父》、《刘秀复国走南阳》等剧中份演的娃娃生,机警灵活,招式新颖,融武术与把子功于一身,使观众耳目一新。" O  U4 `# j# ^6 N1 M$ r, v4 T
        崔东升十五岁时,随父到维扬大舞台演出。这时的大舞台,扬剧名角云集,文武花旦齐全,他认为跟别人唱一路戏没意思,使下定决心,改唱武生戏。由于童子功扎实,他在《武家坡》中饰薛平贵,在《武松杀嫂》中饰武松,在《古城会》、《走麦城》中饰成公,在《千里送京娘》中饰赵匡胤,与崔少华、潘喜云、王秀清、十岁红等著名演员珠联壁合。到了二十岁左右时,他扮演的关公,威、声、型、唱做念打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就连当时在沪的京剧界一些专演关公的演员也称赞他把关公戏演活了。京则艺术大师周信芳和梅兰芳看了他的戏后说,崔东升把京剧的表演技巧与地方戏的特色掌握得恰到好处,是个大有出息的演员。周信芳主动收崔东升为义于,同时赠送一副大靠和一把扇子,勉励他继续进取。梅兰芳先生也把自己最心爱的扇子送给他。崔东升名声从此大噪申城。
    1 Z4 R: i0 [% p$ W    崔东升十几岁成亲后,便离开父亲,与潘喜云、十岁红并带着二弟鸿声到虹口宁舞台演出,开始独自闯天下了。二十一岁后,他考虑到自己演戏的行当太多,每换一个角色都要自置一套服装,还要负担一家人的生活,经济上压力太大,再则当时班底中唱武戏的演员力量较弱,全靠自己一个人在舞台上翻打蹦跳四、五个小时,实在吃力;又由于自己的嗓子在变声时发生了变化,成了水沙喉咙,便听从周信芳先生的建议,改攻另一路戏——《济公传》。崔东升也想,济公戏是个闹剧,演得好,上座率肯定高,服装不用花大钱,而且,济公戏中有许多杂耍,自己所学的武功技艺可以派上用场,自己的嗓门条件又能适应,可谓四全齐美.于是,一九三六年秋后,他到维扬大舞台,出的第一剧目就是《济公传》上部。原打算试试看,不料牌子一挂,六百个座位的场子一下子卖出一千多张票。原想一天唱一本,前台看后要求三天演一本,连续二十四本.到腊月封箱,全班演员收入大增,个个喜气洋洋.嗣后,除在新年里演几本吉利戏和彩灯戏外,接着又排演中部和下部,每部二十四本,演完四十八本后,又将上中下三部从头上演,每天一本,一直演到”八·一三”日军侵占上海为止,天天爆满。$ z  \8 g9 N2 H
        崔东升扮演的济公,从外表化装上看似丑角,但在表演的技巧上,却不是以丑角的面貌出现。他把济公刻划成一个诙偕、浪漫、潇洒多情、嫉恶如仇、扶弱济贫、好打不平,有浓厚的人情味的形象。如在《济公斗八魔》一戏中,济公决心为民除害,只身去与八魔决斗,不知是否能够生还,通过三次往返与徒弟悟禅告别,一次与一次不同,把师徒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刻划得惟妙惟肖。满场观众鸦雀无声,有的甚至跟着流泪。他在《济公大闹案相府》一剧中,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济公与秦桧爪牙巧打的场面,不落俗套,把式别致,充分揭露了秦桧的帮凶们狐假虎威的丑恶嘴脸。扬剧界的行家和广大观众竭力赞扬说,扬剧有“三公”,武麟童是“活包公”,崔东升既是“活关公”,更是“活济公。”
    ! m1 w( z$ ]# `& r9 c& L    解放后,镇江扬剧团始终把由崔东升主演的《济公传》作为当家“炮戏”(每到新地点的第一场戏),久演不衰。% u( K" i& K0 \0 E
        一九八七年七月,上海市场剧联谊会成立并邀请崔氏三兄弟参加,年逾古稀的崔东升先生接到邀请后十分高兴,情不自禁地说:“我生在仪征,长在上海,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为了报答上海人民的养育之恩,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爬也要爬到上海去完成演出任务。”其时,崔东升因患胆囊炎,正在吃药挂水。在离演出仅有二十天的时间里,他强忍着病痛与二弟鸿声、三弟南笙合力边写边排了一本功人戒赌的戏——《济公捉贼》,这年八月十三日如期在上海中国剧场联袂公演。尽管崔氏三兄弟都是六十以上的老人(总年龄一百九十四岁),而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运用自如,风华不减当年.崔东升扮演济公,身穿僧衣,头戴僧帽,手摇芭蕉扇,脚穿僧鞋上场,一个圆场后,急转头,又一个反圆场,紧接着“四击头”亮相,动作稳健,干净利落。崔鸿声扮演“小偷”周二,演得“贼眉鼠眼”,妙趣横生。在济公捉贼时,他施展“游地龙”技艺,身段轻捷,动作娴熟自如。饰小生董士宏的崔南笙,大段唱腔似高山流水,声声传情,凄楚感人,台下掌声不断,剧终连续谢幕三次。这也是崔东升先生一生中最后一次展现当年“活济公”的风采。# G; s4 o$ n* r, S( C3 s. ^% x# o
        崔东升同他父亲一样,不仅具有高超的表演艺术,而且有惊人的创作才能.他平时好沉思,不多说话,一旦打开话篓子,说的都是戏,故而扬剧界老老少少又赠给他一个“戏篓子”的美名。' g+ |& r( U5 t! R1 Y9 K
        崔东升二十岁左右时,不仅表演技艺崭露头角,而且能够编戏导戏。他的处女作二十四本《济公传》(上部),完全是根据旧小说《济公传》的内容,自己加以发挥创作而成。以后,直至一九四八年,年年都有他整理的传统幕表剧目,影响较大的有二十本《韩湘子九度文公十度妻》、二十四本《莲花庵》、四十六本《儿女英雄传》、《走麦城》。还有《杨香武三盗九龙杯》、《古城会》、《白马坡》、《水淹七军》、《追韩信》、《徐策跑城》、《阎瑞生》、《黄慧如与陆根荣》、《秋海棠》等,为繁荣当时杨剧演出剧目起了很大作用。0 h& Z) x9 i3 h& U) q$ h3 P( [" J
        解放后,在各项政治运动中崔东升都创作剧目配合宣传。在镇反运动中;他根据镇江的实事创作《枪毙大头菜》;抗美援朝时创作活报剧《纸老虎》、改编《消灭洋枪队》、移植《信陵公子》;“三反五反”时创作《围剿》,配合婚姻法宣传时创作《徐继生与曹继华》、整理编写传统幕表戏《红楼梦》、《梁祝》、《西厢记》、《潘必正与陈妙常》、《挑女婿》、《借子》、《二度梅》等。其中《二度梅》是根据仪征地区民间故事编写的,以悲剧开临,以喜剧结束,在扬剧界影响校大。一九五八年镇江扬剧团曾以此剧在沪演出,爆满一月余,受到上海文艺界行家的高度评价,时至今日,仍是该团的的看家戏。《挑女婿》一剧是崔东升先生一生中苦心创作的代表作。该剧既提倡男女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宣传新中国公民必须实行一夫—妻制,同时还教育青年人必须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切不可嫌穷爱富、见好爱好、朝三暮四,从而紧密地配合了当时贯彻新婚姻法的宣传教育。一九五四年,镇江扬剧团以这本戏参加华东地区戏剧会演,获得剧本创作一等奖,同时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向全国发行。一九六〇年,由筱荣贵、华素琴、叶佩芳、周小培、蒋剑奎、王金洪、杭麟童等著名演员组成的江苏省扬剧代表队赴京汇报演出《挑女婿》,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奖金。周恩来总理莅临观看,并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又因为这本戏小生、花旦、青衣、小丑、老生等行当较全,各个角色在台上都有戏,被戏校及各专业剧团选作培训学员试验演出主要剧目之一。一九五六年,他自编自演的《解粮官》和《借子》两出戏,参加江苏省戏剧会演,连获四个一等奖(即两剧的表演一等奖和《潜子》的剧本及导演一等奖)。此后,他于一九五七年创作了清装戏《孔雀翎》、整理传统戏《孟丽君》上、下集。一九五八年创作古装戏《晚霞》,并将歌剧《红霞》改编为扬剧,创作破除迷信的现代戏《财神献宝》(此剧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一九六二年参加创作大型现代戏《红色家谱》,又将《瑶枝叩阙》的传统戏进行加工改编.一九七九年他与郁亦行(镇江市文化局副局长)共同创作的《包公自责》,被河南省豫剧团移植拍成电影。他还将过去的幕表戏《狸猫换太子》、《丁郎寻父》、《江流认母》、《韩信与霸王》等整理成剧本。一九八三年,他接受安徽省天长县文化局的邀请,用了五年时间,为该县实验扬剧团写了五本《金凤怨》,三本《崔金花》。崔东升的一生,可以说是笔耕不辍,成果辉煌。3 \2 d2 k. q" n: @9 a) J2 a8 p& W
        崔东升先生的一生,不仅专心致志忙演出、忙创作,而且为扬剧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一九三六年,他就担任上海维扬大舞台后台经理,同时当选为上海市维扬戏剧研究会干事。一九四六年当选为维场戏曲研究会秘书长,并以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上海市七县扬剧同乡会,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被聘为该会名誉主席,他担任常务委员。解放后不久,他受聘到镇江市主演《李闯王起义》,同时积极组织成立扬州戏曲委员会,被选为主任委员。一九五〇年在镇江黄金戏院(后改为迎江剧场)与著名演员张月娥合作演出。张月娥去南京后,崔东升先生又与张空祯、杭麟童、蒋剑峰、蒋剑奎等名演员合作,组建维扬金星扬剧团。崔东升担任团长,后来陆续增加崔鸿声,筱荣贵、陈金奎、陈金珠、高秀英、高玉卿等名演员,可谓人材济济、阵容庞大,剧团被定名为镇江市金星扬剧团。一九五二年扬州组织苏北扬剧团时,崔东升主动分一批骨干演员给予支持。金星剧团除招收李红、李华等新学员外,还到上海将扬剧著名表演艺本家金运贵先生请到镇江壮大剧团力量.随后崔东升主动让张宝祯任团长,自己担任副团长,以便增出手来集中精力搞创作,为扬剧创作了一批节目。纵观崔东升六十年的艺术生涯,可以说艰辛备尝,呕心沥血,锲而不舍。他的聪明才智,他的高超艺术,他的丰硕创作成果,以及对地方戏的一片热忱,在扬剧界一直有口皆碑!
    3 p& ^+ \4 c1 y- i* y
    ( M5 |4 G( G. V4 h, g(本文由刘一飞、周以庆、崔南笙、崔万麟等人提供资料); v; g/ {9 R8 [( `+ S# H+ j8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18 分钟前
  •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7 12: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7 18: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7 18:5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2-10-27 19: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