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968|回复: 151

宗亲们:我们研究一下“淮夷分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发表于 2010-5-5 16:08: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各地文化差异悬殊,从历史传承上来看,各地在社会风尚、居民的道德水准、行为方式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中国文化以汉文化为主体,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分布有不同区域文化形态,主要有:燕赵文化、秦晋文化、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七大文化区,还有两淮文化、江西文化、闽台文化、岭南文化、云贵文化、关东文化、草原蒙文化、苗文化、西域文化、青藏文化和一部分地区的伊斯兰文化等,都异彩纷呈,各有特色。 0 V* D- ~$ c: V# Y' Z% N. a0 {
       [在汉族起源的时代,与炎黄部落联盟并居黄河流域的是东夷。东夷主要分为蚩尤、帝俊、徐夷、莱夷和淮夷五大部分。他们的地理分布情况是:蚩尤部居今山东西南一带,帝俊部居今山东和河南交界的地区,莱夷居今山东东部地区,徐夷居今苏北淮河以北徐州一带,淮夷居今淮河以南的苏南、皖南地区。其间还有一些小的氏族或部落。从这个分布中可以看出东夷集团主要分布在包括淮河流域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 S* B! Y9 a' U( t( v) `" E2 ?* i
        居住淮河流域的部落的原始先民自古被称为淮夷”,由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九个强大夷族方国组成。淮夷在淮河流域治水、治国,史上曾有淮夷弄水之说。《诗经》、《春秋》、《左传》都有关于淮夷的记载。《尚书》、《竹书》也中出现了东夷与淮夷的名称。平也、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说文解字》许慎),淮夷部落强悍、善射。淮夷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血缘族体,它有许多支系,居住在阜阳的只是其中之一的徐夷。而因战争多次建国、灭国、迁徙。东夷是人们对于生活在黄淮流域众多族裔的泛称,既有本地原住居民,也有迁徙而来的族群,其中以阜阳所在的徐夷为大宗,也最强。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11 收起 理由
    崔忠亮 + 1 内容祥实,
    崔家强 + 10 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6: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氏族谱中介绍:我们属淮夷分支
    3 K) p8 P4 y3 k. ~7 s( q) f# V+ l/ C. k宗亲们注意到没有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6: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世代传承的文化母题 $ o  d7 `+ O" W( P# r' z1 `
    7 K. |& e  J' G) v2 S
        早在两三千年以前,今苏北大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历史悠久、国力强盛、文化发达的古徐国。而在徐国的历史上,徐偃王无疑是一位声名最为显赫、影响最为广泛的国君,《荀子》、《韩非子》、《淮南子》、《尸子》、《楚辞》、《论衡》、《说苑》以及《史记》、《后汉书》、《水经注》等早期的文献都曾记载过他的事迹,有的甚至还将他和尧、舜、周公、伊尹、周文王、孔子等古代的圣贤相提并论。可惜因为徐偃王距今年代过于久远,所以有关他的生平大多语焉不详。 # Z" m8 ?6 C/ p9 b% X

    7 _* [8 U4 C0 d4 [) A# ?    今本《博物志·异闻篇》有一段引自《徐偃王志》的文字,可能是有关徐偃王身世时间较早、内容具体的记述:
    ) i& N' x6 J1 k; T9 _! m! T: Z. v0 p* z8 L# M8 `- i0 M

    " F5 g; [8 e9 |1 y% R5 O
    % ^2 t; ]2 v) Z- \2 j2 P( W    徐君宫人娠而生卵,以为不祥,弃之水滨。独孤母有犬名鹄苍,猎于水滨,得所弃卵,衔以东归。独孤母以为异,覆暖之,遂成儿,生时正偃,故以为名。徐君宫中闻之,乃更录取。长而仁智,袭君徐国。
    $ m7 I: J% o3 ?* K) J$ Q- `! N8 |4 S  X( D: Y6 y) @3 f
        《徐偃王志》是现在所知今江苏地区最早的单行人物志。今已不传①,作者是谁,详细内容如何,已经难以查考。但成书年代早于《博物志》,应该是没有疑义的。《博物志》的作者张华字茂先,三国末西晋初方城人,生于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卒于晋惠帝永康元年(300),仕晋历中书令、度支尚书、太子少傅,累官至右光禄大夫,封广武侯,《晋书》三十六有传。显而易见,《徐偃王志》至迟不会晚于西晋。而人物专志的出现,发端于《史记》的本纪、世家、列传,以及《华阳国志》的人物志,发展于六朝时期,如虞溥的《江表传》、华鬲的《广陵烈士传》等。据此推测,《徐偃王志》约当成于东汉时期。
    ; o/ F1 v6 R) M$ S; _$ m9 o$ x6 Y& M! K2 z0 k3 {0 m$ b
        卵生徐偃王的故事后来为刘成国的《徐州地理志》、干宝的《搜神记》、郦道元的《水经注》,以及欧阳询等的《艺文类聚》、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李贤的《后汉书注》、李昉的《太平御览》等世代传承,经久不绝。 7 A6 V+ O% ^2 r) \: R6 i2 |

    % X$ K2 G% _! |文化人类学的解读 ) l  {! b4 M4 H9 ~: @! y8 E  t4 d
    + h$ Y% A5 x, [8 Z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鸟类、鱼类、昆虫、爬行类等动物由脱离母体的卵孵化出来,称之为卵生。而人明明是胎生的,说徐偃王由卵而生,似乎荒诞不经。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显示,卵生徐偃王故事的形成与流传,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   H5 M8 g2 S. T8 v: i  Q

    , V) n6 N( i/ k0 I4 D4 s8 X    文化人类学家们认为,图腾是原始社会中的人们以某种自然物的图形作为本氏族的始祖、保护神和标志。最早的图腾一般体现为动物,这是当时的渔猎生活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稍微晚一些的体现为植物,这是原始农业在人们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 u' h, X7 U# J, {; V3 X
    4 ~6 M+ e+ M# Z7 Z( o
        “图腾”一词是英语“totem”的音译,源出印第安语。1903年,著名学者严复在翻译英国学者甄克思的《社会通诠》时,第一次将“totem”译为“图腾”,此后为我国学术界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汉语中以前虽然没有和“totem”相对应的词语,但图腾崇拜或准图腾崇拜的现象在我国古代却并不少见。诸如夏民族以龙为图腾,犬戎、白狄、赤狄等少数民族以犬为图腾,上古时期有关火神炎帝的传说、西周有关始祖农神后稷的传说,等等。
    / e: {# ^- X# Z' C" h
    / P, o  x: `9 o$ x  w/ g# v% n* @    在原始社会里,图腾崇拜又和生子迷信密切相关。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子女的出世似乎和自己毫不相干,而是图腾物进入或作用于母体的缘故。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活在原始社会里的人们,最初只有生理上性交的本能,而并不懂得生育子女是男女交配受孕的必然结果。他们误以为,婴儿的出生是母亲此前所接触或所吃过的东西,亦即动物、植物或自然现象进入或作用于母体的结果。他们甚至以为,生育完全由神秘的造物主支配和决定,于是进入或作用于母体的动物、植物以及自然现象,便又常常体现为本氏族的图腾。
    9 y: A  V, y! W- N  Z1 P1 C6 T6 w2 X# W7 |# ]1 b1 j# i/ n8 i& N
        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去解读卵生徐偃王的古老传说,问题便一目了然。原来,徐偃王所在的部族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
    ) w$ {4 N0 z1 k
    ) x& K- K$ W3 F3 S) |' x. ?0 e    徐一名徐夷,是东夷集团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相传东夷之祖为太皞。太皞又叫太昊,一般称伏羲氏,又称庖牺氏。《皇王世纪》上说:“太昊帝庖牺氏,风姓也,蛇身人首,有圣德……位在东方。”②按甲骨文无“风”字,凡“风”字都用“凤”字相代。“凤”在甲骨文中“象头上有丛毛冠之鸟,殷人以为知时之神鸟……卜辞中多借为风字”③,如罗振玉《殷虚书契前编》四·四三·一:“贞翌丙子其有凤。”“丙子其有凤”就是“丙子日肯定有大风”。后人不知“凤”、“风”二字的渊源,遂误将二字混用,于是“风”也就有了“凤”的意义。《初学记》卷二八引《山海经》:“凤伯之山、熊山、真陵之山,木多柳。”今本《山海经·中山经》作“风伯之山”。由此可见,《皇王世纪》所说的“风”实际上就是“凤”,指凤凰。“太昊……风姓”意谓太昊氏为凤鸟部落。显然,这是太昊部落氏族成员认为自身血缘源于鸟类的宗教意识在神话传说中的反映,属于一种非常典型的图腾崇拜现象。 # k8 m+ s# ]2 M& C' D
    3 _# T" j& ?8 r+ P* v
        东夷人以鸟为图腾也得到了田野考古的印证。陶鬶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中最有特征的器类之一,其造型往往呈现为鹤、雁或鸠等鸟的形象,流部模仿鸟喙的特征尤为明显。龙山文化的陶鼎,足部也常常制成鸟首的形状。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都是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代表性文化。其中,大汶口位于今山东宁阳堡头村,龙山位于今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山东到苏北一带正是古代东夷人生活的中心区。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的陶鬶,和龙山文化陶鼎足部造型的设计,无疑都和东夷人的氏族图腾意识密切相关。 & j2 f+ ]: N# c1 O* P% b8 K

    ) O8 f/ j2 L6 r' Q% p+ c) C& }' N( `徐人的祖先以鸟为图腾 : i  G* {, N( _; b8 k1 H4 c

    + ^( L; C6 d0 t  q. j8 d. Y4 X+ A3 J    首先,徐人的远祖少昊以鸟为图腾。
    / B1 A5 r) J; j& d5 |1 k( V- Y, V2 K0 S# k8 c9 e
        《左传·昭公元年》:“周有徐、奄。”晋杜预注:“二国皆赢姓。”同书《襄公十二年》唐孔颖达疏:“徐,赢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女部》则从文字学的角度作出分析:“赢,帝少昊之姓也。”在母系社会里,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赢”字从“女”,所以许慎才将其收入女部,并这样解释。《路史·国名记乙》也说:“徐,少昊后,赢姓国,见《世本》。”
    - F' e4 W, T1 }  ]1 O9 i1 a8 g) _
    # D2 K9 ~3 q- i, ~1 Z6 L    少昊,一称少皞、少皞氏、穷桑氏,传说中东夷集团的首领,名挚(又作“质”),字青阳,号金天氏。根据文字学的资料,“挚”、“鸷”二字古代通用。袁珂先生就说:“少昊名挚,古挚、鸷通,则为此百鸟之王而名挚之少昊,神话中其亦鸷鸟之谓乎?”④这说明,少皞之名“挚”,实际上就是取义于挚鸟。鸷鸟古代有二义,一为猛禽,《孙子·势》:“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势也。”此为袁柯先生所取。一为燕的别名,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燕》:“燕,一名神女,一名天女,一名鸷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二·燕》:“能制海东青鹘,故有鸷鸟之称。”不论鸷所指为何物,其为鸟类都是可以肯定的。 ( u# }$ @6 M1 H3 Q8 ]: I, C

    * L; j5 O! k# |; u8 I9 x    我国古代众多的文献也都表明,少昊确以鸟为图腾。《汲冢周书》卷六《尝麦》五十六:“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左传·昭公十七年》的资料更加翔实:“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共工氏以水纪……我高祖少皞氏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至于各种鸟官的名称及其职掌,郑樵《通志》卷二《五帝纪二》说得较为系统:“帝少昊青阳氏……有凤鸟之瑞,故以鸟纪官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元(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者也,鸠司马也,??纤究找玻???纤究芤玻?金?纤臼乱玻?屦??裾咭玻?屣粑?骞ふ??澎栉?排┱??傩奁浞蕉?煜吕怼?”其中凤鸟氏族5个,鸠鸟氏族5个,雉鸟氏族5个,扈鸟氏族9个,共有24个次鸟氏族。每个次鸟氏族既是鸟氏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又与兄弟的次鸟氏族有所区别。而在次鸟氏族之下,又由若干个支鸟氏族所构成。如5个鸠鸟氏族就分别由祝鸠氏、鸠氏、??稀⑺??虾枉金?瞎钩伞?
    # w) C1 s9 J0 G
    9 Q7 o) r1 ]* v! U: e8 g, m! E    其次,徐人的始祖伯益以鸟为图腾。
    3 W( U& C& B9 e8 k6 U  U+ F; ^( ?- U/ M  K' I' ~, s( I8 {
        伯益是徐人的始祖。而伯益部落本是少昊氏的支系,少昊时代的鸟崇拜观念自然为伯益部落所继承。《史记·秦本纪》:“女脩织,玄鸟陨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娶)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大费即伯益。该文又说,虞舜因大费辅助夏禹治水有功,特将“姚姓之玉女”赐其为妻,“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伯翳就是伯益。这段史料显示,伯益是女性始祖女脩与玄鸟结合后繁育的第三代。亦即,吞食玄鸟陨卵而孕育下一代的女脩为伯益的祖母,伯益为陨卵和女脩结合而生的孙子辈。 & s/ ^$ d7 d7 O6 n8 X
    1 ?6 ^% n1 x3 K( [; N$ a% E/ g
        根据古代文献的记载,伯益的历史贡献是多方面的,草创畜牧业便是其中的重要一项。《史记·五帝本纪》:“舜曰:‘谁能台予上下草木鸟兽?’皆曰益可。于是以益为朕虞。益拜稽首……益主虞,山泽辟。”文中的益就是伯益⑤。《史记·秦本纪》云:“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汉书·地理志·序》云:“伯益知禽兽。”“主虞”、“知禽兽”、“调驯鸟兽”、“上下草木鸟兽”云云,都说明伯益之前只有野兽野鸟,只是在伯益“主虞”之后,人们才开始规模驯养野兽野鸟,最终出现了家禽家畜。这实际上揭示了伯益族与鸟的特殊关系及其鸟图腾崇拜的内在渊源。《后汉书·蔡邕传》进一步记载道:“伯翳综声于鸟语。”《路史·后纪七》也说:“伯翳大费能驯鸟兽,知其语言,以服事虞夏,始食于嬴,为嬴氏。”伯益懂得“鸟语”其实并不神秘,它只不过表明伯益熟悉鸟类的生活习性罢了,这再次揭示了伯益族鸟图腾崇拜所形成的社会根源。 ( [5 _5 b/ K8 U1 s  c

    6 L0 a- @3 A; D( n- A徐夷所在族群也以鸟为图腾
    4 Y/ \% b9 J+ L  B3 }
    ' p6 [7 M2 G9 U) A    徐偃王所在的徐夷族是淮夷中一个重要的部族。淮夷者,居于淮水之夷人也。 - C+ Q- X$ |: J! {
    ! \' l% d; s4 l6 C% ?& s. ~9 u- u
        顾颉刚先生则认为,徐虽然是淮夷的一支,但淮夷在周代以前生活在今山东东南部一带,地当潍水流域,潍水古名淮水,“族名和水名出于一源”所以才称“淮夷”,后来迁到今淮河下游一带,便沿袭了淮夷的名称⑥。在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总集《尚书》中,其《禹贡》篇“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潍淄既道”,“潍”《汉书》作“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淮”字条:“按《禹贡》‘潍水’,《汉书》作‘维’。”又注“潍”字条:“按《地理志》述《禹贡》作‘维’,今版本作‘惟’……其灵门、横、折泉下皆作‘淮’……盖班(固)从《今文尚书》作‘维’;许(慎)从《古文尚书》作‘潍’;《左传》襄十八年作‘维’,《音义》曰:‘本又作潍。’今山东土语,(潍)与‘淮’同音,故竟作‘淮’字。”段玉裁所说的“灵门、横、折泉”即灵门县、横县、折泉县,汉代都隶于琅邪郡,见于《汉书·地理志上·琅邪郡》。原文灵门县下说:“壶山,浯水所出,东北人淮。”横县下说:“故山,久台水所出,东南至东武人淮。”折泉县下说:“侯国,折泉水北至莫入淮。”    ( p/ F1 o8 P8 i( }" Q

    ' P, P6 k) \+ d% D5 i: R    《水经注》卷二十六《潍水注》:“潍水出琅邪箕县……水出折泉县北松山,东南流径折泉县东。”又说:“(潍)水又北,左合卢水,即久台水也,《地理志》曰‘水出琅邪横县故山’。”又说:“(潍)又北,浯水注之,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壶山,浯水所出,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可知《汉书·地理志上》灵门县等之下的三个“淮”字,实际上都应当是“潍”字。   9 h. V: y3 [" l( e! c; x1 v) ]
    7 L1 m6 Z' L  @2 D/ f
        考“淮”字从“水”从“隹”。“潍”字虽然从“水”从“维”⑦,但“维”字本身也是形声字,《说文解字·糸部》:“维,车盖维也,从系,隹声。”所以“淮”、“潍”两字虽然形体各异,但“隹”都是它们共同的组成部分。而“隹”无论是甲骨文还是金文,都写作鸟的形状,因此《说文解字·隹部》说:“隹,鸟之短尾总名也,象形。”由“淮”、“潍”二字的构形我们就不难看出,作为一个族群,“淮”、“潍”是居于水滨并以鸟(隹)为图腾的人群。
    ; R  w! X5 X+ G# u. t$ ?* E
    8 z( y- [& y. x徐夷所在族系均风行鸟崇拜  
      ?5 J4 `0 L+ q( r7 W' f2 S: g0 g- p" ?( C* l1 S$ p
        徐夷不仅是淮夷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在更大的族系东夷族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历史上常常充当东夷的领袖,和周天子分庭抗礼。正因为如此,所以古人有时将徐和东夷混称。《春秋·昭公五年》曾经记述到“楚子、蔡侯、陈侯、许男、顿子、沈子、徐人、越人伐吴”,而同年《左传》在记载这件史事时就用“东夷”和“徐人”相对应。
    ' X7 u; w3 h/ L, K7 H. v; }
    . a* R2 @7 e; n    东夷人的活动空间,主要是环渤海及沿黄海一线的广大地区。周初由于受到周公和周成王两次东征的打压,徐夷将政治中心南迁到今江苏泗洪一带,后又辗转南下,其势力先后到达今苏南、浙江,以及西南苗、瑶、彝、僮、布依等少数民族地区。⑧和东夷人、徐夷人足迹的空间分布相应,人们通过历代文献和田野考古在上述地区发现了众多以鸟为图腾的证据。
    5 `6 r. Y7 c4 o4 Z5 O& L
    3 I  [+ Y! C. U. T' }: `8 ^    在各种和东夷相关的卵生传说及鸟崇拜文化中,夫余人的史料尤为值得重视。 8 S7 _$ c' H6 |) @5 A, i
    : |  T! f4 z. a6 b2 v8 z# N
        位于今松花江流域的古夫余人,一作扶余,也是东夷族系的一个分支,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就特地将夫余收入《东夷传》中。在夫余及其相关的东北地区文化中,夫余王和徐偃王的身世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后汉书·东夷传·夫余国》: 6 @, K' M6 G/ S0 F2 _7 v) P/ x' v$ S

    . r" D; w, V5 @    夫余国,在玄菟北千里……初,北夷索离国王出行,其侍儿于后身,王还,欲杀之。侍儿日:“前见天上有气,大如鸡子,来降我,因以有身。”王囚之,后遂生男。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于马兰(栏),马亦如之。王以为神,乃听母收养,名曰东明。东明长而善射,王忌其猛,复欲杀之。东明奔走,南至淲水,以弓击水,鱼鳖皆聚浮水上,东明乘之得度,因至夫余国而王之焉。
    3 X. x5 V3 Q: @5 O+ ~
    / D2 e, m  y. ?* g4 J, l    徐偃王因其母“妊而生卵”出世,夫余王东明之母则因“鸡子”来降有身。徐偃王因狗的庇护得生在前,东明因猪和马的庇护得生在后。这些似乎并非互不联属的个体,而是具有同一血缘关系民族传说的传承与延续。《论衡·吉验篇》、《三国志·东夷传》注引《魏略》也都收有类似的故事。 $ L" G7 h3 }" l6 H0 A2 E
    ; \& ~5 q  n0 h" U1 A. L
        夫余的族源也可以印证其奉行的鸟崇拜文化。李巡《尔雅释地》注和邢昺《论语注疏》都说:“东北九夷之五为凫臾。”《字汇补》进一步说:“凫臾,东方国名,即夫余也。”张博泉先生的《东北历代疆域史》据此考定,夫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之凫臾。“凫臾”、“凫夷”、“夫余”,字面虽异,而读音相近,其所指称的对象其实都是相同的。凫本为野鸭,属于鸟类。从凫夷(臾)的族名可知,凫臾(夫余)族应该是以野鸭为图腾的夷族人。从“亲等”的角度看,凫夷(夫余)和徐偃王所在的徐夷显然属于同一个族系。 + ~4 P+ ]& A% X
    5 u) t# z1 z' m3 F
        北朝时期鲜卑拓拔氏源于夫余故地,早期也有以鸟名官的风习和卵生祖先的传说。《魏书·官氏志》就曾记载,元魏“法古纯质,官号多不依周、汉名,或取诸身,或取之物,或以民事,皆以远古玄鸟之义。诸曹走使谓之凫鸭,取飞之迅疾;以伺察者为候官,谓之白鹭,取其延颈远望”。这和少昊以鸟名官一脉相承。
    3 ]3 `9 F% t0 Z( M
    1 w6 ?3 a+ |+ M4 |' a6 v1 @徐国故都泗洪一带鸟图腾文化寻踪 - i7 F& y0 g3 ]+ ]% E; D
    9 s( C+ m- A# }) J( \. U; b$ d
        徐国后期的政治中心从山东迁至今江苏省泗洪县一带。根据历史地理的研究,今泗洪在西汉时期为徐县。《汉书·地理志上》:“临淮郡:县二十九。徐、取虑……”作者并在徐县下注道:“故国,盈姓。至春秋时徐子章禹为楚所灭。莽曰徐调。”
    3 w' k! q: o0 O" N# T$ z, a
    & G, q/ N& q# X8 `+ w% Z1 ~5 b% E) w    种种迹象表明,泗洪地区至今仍留有鸟崇拜的蛛丝马迹。在当地的土著居民中,世代传承着一个古老的传说,说他们并不是当地人,而是从山东喜鹊窝迁来的(本刊2007年第一期刊有朱泽孝《家在山东喜鹊窝》一文——编者注)。对于这个传说,只要是上了年纪的人,人人耳熟能详。但山东喜鹊窝究竟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楚。而且,大家只知道这个传说是世代相传,于其最终的源头谁也不知道。 0 z2 ~3 _' M  \$ L7 v! `# R# O

    ; ?* h% I0 A! A2 C/ h: H    从表面上看,这个传说和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非常相象。据民国《洪洞县志·古迹》的记载:“明洪武、永乐间,屡移山西民于滁、和、北平、山东、河南、保安等处,树下为荟萃之所。”
    ) F0 f- q& p* V' m) \! K/ S% N: _& v9 S9 C& \0 {9 l
        但细细想想,山东喜鹊窝移民和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又有明显的不同。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不但迁出的时间可以确指,而且当年迁出前夕的集中地也可以确指。直到现在,当地的政府还将大槐树作为一大“卖点”,千方百计招徕当年移民的裔孙们前来认祖归宗,旅游考察,投资兴乡。而山东喜鹊窝移民,无论是迁出地点,还是迁出的时间,都显得十分模糊,根本无从查考。洪洞大槐树移民从明洪武到现在足足600多年,人们对当年的情景几乎可以用历历在目来形容。而喜鹊窝移民对喜鹊窝,甚至连其所在的大致方位(如鲁南、鲁北,泰山以南、泰山以北)也无法确定,更谈不上精确到具体的县、具体的乡了。这种情况只能有一种解释,即比起洪洞大槐树移民,喜鹊窝移民要遥远得多,古老得多。
      r/ V3 ]  @' p4 r2 r9 s) ?2 y/ `4 R1 R3 I( R( B
        洪洞大槐树是人类文化学上的一个座标,即在交通和通讯手段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人们需要大规模的集中时,往往以一个既得到公众认可又非常醒目的物体作为参照系。可以想见,洪洞的大槐树早在明初洪武期间就是一棵树龄特长,长得特别高大茂密,并且在整个洪洞地区妇孺皆知的标志性参天老树。提起这棵树,当地居民无人不知。踏上洪洞大地,人们远远就可以望见它傲然立于地表之上的雄姿。 ) \  \: g2 _! S
    3 y0 K* w+ O3 n- U8 B
        喜鹊窝当然也具有大槐树同样的功能,不但体型巨大,而且名声远播。但鸟巢总是筑在树上的,就人们的视力而言,总是先见其树,后见其巢。鸟巢的目标再大,也不可能大过树去。喜鹊窝移民不说筑有喜鹊窝的树,而偏偏以喜鹊窝为参照系,这反映了喜鹊窝移民们对喜鹊这种益鸟的崇拜。
      N3 j9 f" B. H4 w
    " q' l1 p1 L+ Z    在徐国当年的都城今泗洪一带,民间盖房时总要在山墙的上方开两个孔洞,俗语谓之“雀眼”。“雀眼”至多只有半块土坯大小,既无助于通风,也起不到什么透光的作用,似乎只是一种纯粹的古老建筑民俗。远远看去,山墙犹如一只鸟头,两孔“雀眼”恰似鸟的两只眼睛。和雀眼互为表里的是,雀眼所在的山墙,泗洪民间有的地方不叫山墙,而是称之为“雀山”。雀眼建筑民俗的传承,山墙的称之为雀山,这些恐怕也是遥远古代鸟崇拜风俗的遗存。
    , c$ ?1 \6 ?. _: R0 c, o* i5 m# k5 R  G+ S" x% ~5 c4 z9 n* s0 |3 Q' c" o
        泗洪民间还戏称男婴生殖器为“雀子”。人们往往不说男孩、女孩,而是说带不带雀子,带雀子就是男孩,不带雀子就是女孩。有时大人在逗男婴玩耍时,会在男婴裆部摸一把,然后将手张向空中,戏谑道:“你的雀子呢?飞了吧!”慌得小孩赶快将腿裆捂紧,于是引来一阵哄笑。而当地的成年人称男性生殖器为“鸡”,称男性睾丸为“蛋”或“卵子”,就更加发人深思了。其实,这种称生殖器为“雀子”、“鸡”、“蛋”、“卵子”的土风,很可能是鸟与生殖双重崇拜的遗存。而鸟崇拜和生殖崇拜的结合,更体现了鸟图腾在生育观中的地位。
    + @9 n4 x7 K- z! o: i$ G, ^7 l
    2 Y8 X# w# g( S3 e# _/ W    实际上,在我国广为流行的生育送红鸡蛋的习俗,也是古代鸟和生殖双重崇拜观念的遗迹。在今泗洪等地,不论谁家产妇生产后,都要向亲友们报喜,最普遍的报喜风俗便是送红鸡蛋。红鸡蛋是用红色的颜料染红的鸡蛋。最先送的是岳父家,然后是其他亲朋好友家。据当地地方志的记裁,“孩子出生后,其父要送红鸡蛋到岳父、母处报喜”,亲朋好友闻信后齐集主家贺喜,“主家备酒席待客,亲朋别时,主家赠红鸡蛋”。⑨而在古徐国的腹地今徐州、连云港一带,至今也保留着同样的习俗。连云港一带称报喜的红鸡蛋为喜蛋。主家婴儿出世后,孩子的父亲要在婴儿出生六天以后向孩子的舅父家送喜蛋。“喜蛋的数量不能是十或百,习惯数常为九十九或八十九,这叫‘喜不足’。逢男单数,寓意是逢单下次再生男孩。逢女双数,寓意是已经逢双了,下次就要生男孩了。习用数多为五十六或六十六。女孩的喜蛋数量最好含六,绝不能有八。民谣说:‘男逢六吃鱼吃肉,女逢六穿红戴绿’、‘男逢八骑马,女逢八守寡’……舅父家人接到喜蛋,无须动问,数数喜蛋的单双数,就知道是男是女了”。⑩徐州一带报喜的红鸡蛋则一律有“九”,或十九枚、二十九枚等,外婆家接到喜蛋后也要回送贺礼,回礼要送白鸡蛋,白鸡蛋的数量一律有“十”,或二十枚、三十枚等,有的甚至在百只上下,当地俗称“九去十来”。{11} 2 l1 l" }6 l; c/ C
    ; W: ^! c9 L9 S' P4 Q, N7 @& z
        和送红鸡蛋颇为类似的是孕妇、产妇吃鸡蛋的习俗。连云港一带妇女怀孕后有所谓“三吃五不吃”的讲究和禁忌。“三吃”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吃煮鸡蛋。俗说吃了煮鸡蛋,将来生下的孩子会像蛋白那样又白又嫩。{12}而徐州的产妇在“月子里”要“大吃鸡蛋,有的一天吃几十个”。{13}从营养学的角度看,一个人一天吃几十只鸡蛋根本吸收不了,实在没有必要。但从实际情况看,产妇们个个如此,居民们世代如此,概莫能外。据说有的产妇因为吃鸡蛋已经产生了心理障碍,以至于一看到鸡蛋就恶心。但即使如此,产妇们还是要坚持吃下去,一直吃到孩子满月为止。不难看出,产妇们的吃鸡蛋,已经不是生理上的需求,而主要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对于这种现象,我们也只能用信仰民俗来解释。
    6 g, `/ c3 f2 r- u0 v* v8 u1 F* h/ V* t; \- z'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6: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述资料来源于江苏地方志6 M; R! Y9 m$ w$ r+ Q; B
    里面介绍5 ?* z3 L% |4 ?, j
    徐夷所在族群也以鸟为图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6: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洪泽湖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洪泽湖地区的居民古称淮夷,系古东夷族的一个分支。后来淮夷文化逐渐融于周围的楚文化中,形成风格独特,客土兼容的淮楚文化。洪泽湖区民俗,融水陆风俗为一体,风情独特,多姿多彩。主要习俗有岁时习俗、生活习俗、渔民风俗、礼仪习俗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6:26: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夷大多在今山东和淮河流域,有莱夷、淮夷、群舒等许多分支。莱夷在齐的东面,淮夷分布在淮河中下游。《左传》中提到东夷,《论语》中提到九夷,大约都是居住在今山东一带的夷人。见于《左传》的小国介和根牟,即东夷人所建立。诸夷中以淮夷为最强大,并不断和鲁发生冲突。淮夷还参加楚主持的盟会,又随楚伐吴。莱夷和齐是世仇,《左传》中齐伐莱的记载甚多,最后为齐所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6: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双墩大墓的种种谜团,考古学家们查阅了大量资料,试图找到答案。在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夏代、商代、西周在淮河洪泽湖等地都标注了“淮夷”。更为权威的谭其骧主编的《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夏时期全图”在淮河流域标注“九夷”,“商时期全图”则改为“淮夷”,“西周时期全图”中标有“徐”,并显示“淮夷”比“九夷”的名称更常见。“春秋全图”则标注了“徐”和“淮夷”。徐国曾是钟离国的宗主国,那么双墩大墓会不会和徐淮夷有关呢?
    * R3 G1 {7 r5 U( ~" O) o- K
    + b9 k! d2 z; T% c. `  淮夷部落在夏代之前就生活在我国东部地区。夏代伯益因为辅佐禹治水有功,其子若木受封于徐国。周代史籍把淮河中下游一带的夷族统称徐夷或淮夷。春秋晚期,直到周敬王八年(公元前512),徐国在楚、吴等列强的挤压下分崩离析,南迁流居于江淮及以南地区。
    , i2 n/ Q9 s1 B5 G, [+ l0 D: f4 {* H) L2 u- w. F5 V4 j
      按照周代青铜器《宗周钟》铭文的记载,在周代,淮河一带“南夷、东夷具见廿有六邦”,就是说,淮河一带有近三十个小国家存在。其中的小国在当时大部分都是归属于徐淮夷的。钟离国就是其中的一个。曾经专修先秦史的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说:“钟离国属于徐国的分支,而徐又属于东夷的一支,东夷整个是太阳崇拜。他们认为天是圆的,天里面最高的神是太阳神,而太阳神正是东夷人的首领。”按照他的猜测,双墩的圆形墓葬象征当时的徐淮夷民族对太阳的崇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6: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贵版主,贵宗亲:来谈谈对淮夷分支的理解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6:3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居住淮河流域的部落的原始先民自古被称为“淮夷”,由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九个强大夷族方国组成。淮夷在淮河流域治水、治国,史上曾有“淮夷弄水”之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5-5 16: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以傅斯年、徐旭生、蒙文通为代表的学者就提出了淮河流域文明的重要性,认为整个中国的文明可以分为华夏、苗蛮和东夷三个集团,提出了淮河流域在中国文明形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已故新中国考古学的泰斗之一苏秉琦先生也曾多次提出需要重新认识周代徐国和群舒文化的重要性。但是,直到今天,学术界关注的中心仍然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将中国文明简单地划为长江与黄河两大系统。其实,考古发现和古史传说都证明,在黄河和长江两大文明之外,在淮河流域确实存在一个自有源头、自有文化特征、自有文化发展道路、相对独立的淮夷族群和淮文化大系。其源出自今天的河南中部,逐渐与东方的莱夷、夷相融合成为了古史传说中的东夷与淮夷族群,他们与华夏和苗蛮集团三分天下,成为创造中国上古史的主要族群之一,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多样性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