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84|回复: 7

[影视] (视频)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解释与理解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3-8 09:59
  • 发表于 2013-3-22 08: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百年前是一家"是句妇孺皆知的俗语,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出处。
    / f1 ]$ ]) [1 V; S$ s' T
    ! i1 H0 F3 ]4 g: f& C为什么说“五百年前是一家”? 0 q( \. M9 {* h% q" o4 @
    7 l( X; f* I5 Z" U# X( H" W/ S
           据考证,从明初到清末民初,时间为500多年。那时,大槐树后裔已遍及全国。人们初次见面互问老家,会说:"啊!原来是洪洞老乡。"若再问"老乡贵姓",若回答为同姓,问者就会说:"啊!五百年前是一家。"逐渐,同姓之间"五百年前是一家"这句俗语也就这样一直延续至今。
    / ~/ p" x# T' o  v& ^+ S & ~) f2 n0 |# X

    5 K& d/ P* e- }5 ^$ v! e ) Q- d8 z9 o( s$ Z
    同一姓氏,五百年前是一家吗?
    6 V) g8 F- _' Y- K; g 4 P2 ?8 {" o: \' s5 L( B# E2 h
      在今天的炎黄子孙看来,不管你是海外华侨华人,还是大陆宗亲,只要对方与你同姓,都会有种说不出的亲切感:“我们是一家子”、“500年前是一家”的想法会立刻在大脑中闪过。这种感觉存在于世界上每个华人心中,但中华姓氏史上数千年来的变迁与一万余个庞大家族,决定了即是同姓,不一定都是“宗亲”。 3 {4 y. ^, A9 [! |

    1 [  p: ?# O1 P) s& l  一些源流复杂的家族,两个同姓之间,500年前就不一定是一家,两千年前可能就没有血缘关系。$ m9 {; W  V$ x9 r* n1 O2 \
    1 A4 _+ |; \% U1 q1 [: S
        伏羲命姓是为防后代畸形% \/ s# K; [% \8 ^9 e

    : R0 C$ w/ m0 k6 f7 B3 H9 [   中国姓氏产生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时代。在伏羲氏之前,先民们是没有姓氏概念的。' p$ D7 i: T0 M

    " i5 S& W" V* V% J, c3 K( S   在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先民们乱婚杂居,交媾乱 伦是普遍的。据《纲鉴易知录》记载:先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知其爱,不知其礼。
    + B, m, q" j$ L$ f3 z' K$ |1 M4 o' n % j9 z$ ?* M# Z7 g" B4 g
      母系氏族社会后期,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人们由乱婚杂居,过渡到无固定配偶的族内杂居,继而又过渡到有相对固定配偶的族内对偶婚,但交媾乱 伦仍不可避免,叔与侄女交媾,兄妹交媾,舅与甥女交媾的现象大量出现。这一时期,母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代表是女娲氏,父系氏族部落的首领代表是太昊伏羲氏。
    / i, O4 g' c# S" a9 E # Y( w2 t5 ^* F" S; ~9 [
      河南周口学者张天兴说:“中华姓氏的产生是伏羲氏与女娲氏睿智的表现,他们首先发现了族内婚所生子女的孱弱现象,用现代话说就是近亲结婚,产生的畸形后代,这一壮举使先民们逐步远离愚昧,肇始远古的文明。”
    ( I% v- P4 W. Q) T5 x5 E, X
    ! Y- \3 A4 c) W& `4 K4 f) \0 C) u9 c# z  事实上,在那个时代,姓氏只是一个人的标签或代表符号,有了标签和符号,嫁娶才可以有规则。远古时代,姓和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姓乃以女性为传承中心的氏族部落的符号,氏乃以男性为传承中心的氏族部落的符号。伏羲氏规定:“同姓不同氏,则婚不通;同氏不同姓,则婚通。”
    0 B  X& o- D" _- y5 U+ W 8 S! z$ o& _, W4 @( ^( W/ W; ]
      伏羲氏给当时尚存在的母系氏族部落定了妫、姜、赢、姬、妘、姞、姚等八大姓。对于氏,伏羲首先自定风姓,称伏羲氏,并给以男性为传承中心的部落定了氏。而后以居住地的地貌、居住地的植物、动物、生活用品、天地方位、天象变化、色彩感觉、身体感受、技艺、排行次弟等为氏。* z8 h- |/ ?; M1 W" q& @* o0 }

    8 Z& g+ E! b, e7 J5 u2 X8 L. v  F   如果说伏羲分姓命氏是为了防止部落退化,那么,在几千年前先民的这一壮举,不但结束了乱 伦时代,使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也给中华民族留下了辉煌灿烂的姓氏文化。 ' i; z/ b/ A+ z/ f, J- e+ P# a* L

    # d# d* V5 V6 {+ y& a) }; z) T; a; C& o  源流庞杂,同姓也未必有血缘关系
    ' z/ z0 `# O( @$ m
    / }2 Z2 Z/ R5 L# ]- d5 Z! [  在中华姓氏庞大的家族中,不管是望族还是冷姓,其源流都不是单一的,一源多流,同姓异源,异姓同源的现象存在于每个家族。
    ' D9 w6 b! T- v1 s7 o" g
    3 H/ Z+ Z7 x! h   王氏是中华姓氏家族中,源流最为复杂的一个,这个家族的宗亲在全球超过了1亿。今天,不管是哪儿的王氏宗亲,都无法与其他宗亲一样,找到自己的源头,更无法到祖地拜谒,因为很多宗亲根本不知道自己是先祖是谁。
    4 `4 V; P# Q5 }+ f4 r ' F; t; b. }4 {4 E, H2 {8 b
      一般情况下,姓氏的起源多以上古时期某一人物作为血缘始祖或得姓始祖,但王氏却不是,它的源头不是一个,而是一个始祖群。在她的血缘始祖群里,有大禹、子契、后稷、虞舜等这样响亮的名字,大禹、子契、后稷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始祖,而虞舜则是上古“五帝”之一。在她的得姓始祖里,有冒死进谏的比干,也有不太为人所熟知的田安、毕公高、太孙赤、王子城父、桓公揭,当然,更有被王姓后人最为推崇的太子晋。这些得姓始祖们分别居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使得王姓的得姓过程从商朝末年一直持续到西汉初年,前后横跨将近一千年。血缘始祖与得姓始祖一起,形成王姓的一个庞大始祖群。这是其他任何一个姓氏所无法比拟的。  E1 h+ z$ n  E. Q# P6 {7 ~% p
      O/ p5 P$ {+ h% d& _; H; \
      王氏的得姓过程复杂而漫长,尽管她有明确的得姓始祖,但鉴于这个姓氏以夏、商、周三代的王室作为得姓源头,目前存在着究竟是得姓于君王们在位之时还是王子们失意之后的争论。也就是说,那些君王们究竟是在他们当“王”的时候就已经以“王”为氏了,还是在他们的子孙们失去王位之后才纷纷改以“王”姓?如果是前者,那么王姓的得姓历史将会大大提前,一直到夏朝建立之初。当然,目前这种说法还很难界定,譬如像“周文王”、“周武王”这样的天子称号,尽管具有无尚的威仪,但如何判定它就具有以“王”为氏的功能呢?
      a& L* x, V+ j
    " R; y0 c* t2 Y  d/ Q# s$ _   在上古乃至远古,除了三代君王,还存在着几个在名字前冠以“王”字的人,他们分别是曾经与黄帝论道的隐士王倪,商王朝的先祖、被誉为“中国商业鼻祖”的王亥,以及周文王的祖父王业、父亲王季。这三批人何以在名字前冠以“王”字,各有所因,如果以他们作为王姓的得姓始祖,那么,王姓的得姓历史可以进一步提前,甚至提前到黄帝时代。
    . S; s. ]2 r1 W" O2 n ; T$ v0 S3 O; J$ s8 U8 `9 a0 _
      当然,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因为:第一,王倪是传说中的人物,王亥、王业、王季等称呼皆为他们的后代所追封;第二,一个姓氏在确立之后就应该具有传承性的特点,而这里的“王”不具有这样的特点。鉴此,谱牒学界一个较为公认的说法是,“王倪”等人只是在形式上具备了以“王”为氏的特点,可以把他们看成是象征性的王姓始祖。 8 v& `/ K. Z6 A7 z
    1 T* K9 h& _% w1 H) W& S2 u
      如果说,王氏家族庞杂的源流让宗亲可能在两千年前就不是一家,那么“血统最为纯正的”蒋氏,其宗亲可能在500年前也没有血缘关系。   蒋氏源自一种叫做“茭白”的植物。对于蒋氏族人来说,最值得自豪的是他们家族纯正的血统,“天下无二蒋”的说法,意味蒋氏的源流极为简单。尽管如些,蒋氏的源流也有两种,一种出自姬姓,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叫伯龄之后,以国名命氏。另一种则是北方少数民族改姓,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等族都有改姓蒋。这意味着,同为蒋氏宗亲,之间可能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p* s$ B& ~$ h8 E% w5 \

    : v) C( r) j: J   中华姓氏有多复杂?
    0 c+ g) p7 L8 J( w * V: E5 ?$ k3 M6 R* Z
      先秦时期,中华姓氏的起源大致有三种:一种起源于图腾,一种源于地名,另外一种源自因“建德”被“赐姓”。
    ( X2 r4 j: k( W1 B: G$ A , n0 n8 [0 S2 W" w" _0 k8 P
      汉代以后,随着姓氏不分,姓氏的起源也越来越复杂了。
    6 w7 s# Q/ E& ~$ E
    / E' k; z( l4 \6 X   古国、诸侯封国名为氏。虞、夏、商朝都有个汪芒国,汪芒的后代乃姓汪;商朝有个在泾渭之间的阮国,其后代便姓阮。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氏。* I( ~2 O+ ^. J5 E- c& B
    2 }( A$ C% X& I' F' {3 Y
         封地、邑名为氏也不在少数。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赵城,他的后代便姓赵;周昭王的庶子被封于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儿子被封到邢国为邢侯,他的后代便姓邢。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 R2 I1 n$ a- y
    6 k* h+ S: S5 H9 J- J/ z+ B
      以古代官职为氏的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 T" s6 _& e1 s' Z- n6 Z- v6 _
    ( `$ C9 L" }/ t& R
      天子赐氏,以谥号,因赐姓、避讳改姓者不在少数。周穆王死了一个宠姬,为了表示哀痛,赐她的后代姓痛;周惠王死后追为惠王,他的后代便姓惠。唐王胡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性因避讳改为常氏。晋朝帝王祖上有司马师,天下师姓皆缺笔改为帅氏。 9 o/ U; O; \4 a, \1 @, U! d  l* D

    ( g, e& R: d8 u3 \( c& x) _- L  此外,还有祖辈的字、谥号为氏。如郑国公子偃,字子游,其孙便姓游;鲁孝公的儿子子,字子臧,其后代便姓臧。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 x" }6 O: S# [0 k
    $ `. v& X/ Q7 ]9 w( {9 Q' ?
      以次第为氏者,在中华姓氏家族中尽管少见,但仍是这一家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
    ! z: J$ u9 p9 V/ ]
    4 X7 o' r& _! J9 R& I# v" h    因神话中的传说为姓。传说舜时有个纳言是天上龙的后代,其子孙便以龙为姓;传说神仙中有个青鸟公,后人便也有姓青鸟的。 因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比如战国时代田齐襄王法章的后代本姓田,齐国被秦灭了,其子孙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明代燕王朱棣以讨伐黄子澄等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并当了皇帝(即明成祖),当时号“靖难”,而太监马三保因“靖难”有功而被赐姓为“郑”;后他改名为郑和。  ?0 q9 D& B3 A$ o7 a' F' c
    ; S8 Z5 y; n8 j! M' g& p
      随着历史的发展,民族复杂化,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也成为中华姓氏大家族不可或缺的一员,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钮祜禄氏改为钮等。! ^9 A6 C/ x1 S/ F, @2 A
    # Z5 W  R9 [  z  R" H" t
      千年迁徙,成就“根亲文化”
    9 H% M2 y  v+ i
    ) Y% a8 p; W: B7 Q# J  如今,不管是海外华人还是大陆宗亲,到祖地谒祖祭拜,皆是光鲜体面,荣耀至致背,与当年先祖肩扛背背,颠沛流离地背井离乡,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场面。今天的风风光光的谒祖恳亲实际是上千成年来,各族宗亲不断迁徙的结果。& ~" }: s9 u4 p- }( x, ?' ~

    1 l% D0 ?5 b- D& T# ?( x% F! O- B   北方民众南迁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从未间断,大多是先民为躲避战乱,不断的由北向南迁徙,他们中一些人两千年来一至保留着的古老的生活习俗。# y" y6 ~" T6 q2 {" h9 ]( m

    7 U  x, Y' T8 ?' c: p/ [4 C0 @; I   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是从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 i0 v9 n, M9 m3 ?+ m* C

    6 r4 P/ [6 |, s; |9 o   从东汉末年以来,中国西部和北部周边地区的少数民族,开始不断地向内地迁徙,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汉王朝的军事征服以及他们为弥补中原兵力和劳动力的不足而对少数民族的招诱。与此同时,周边各少数民族势力的消长变化也引起一些民族内迁。在这一过程中,内迁的民族主要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历史上泛称“五胡”。这一时期还包括八王之乱、五代十六国等战乱时期,北方地区连年战乱造成这期间造成大量民众南迁。
    & s, u3 z/ U: I# w  O) U 2 f  E% V# t1 J# h% E# {9 h
      发生在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造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这次战乱虽然仅仅持续了7年(755到763年),但是,中原地区人民南迁并没有因为战乱的结束而终止。直至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南迁的中原地区人民仍相望于道。经过“安史之乱”后,中原人民的南迁,南、北方的人口比例首次出现均衡状况。
    " W$ X/ {, W% Q+ i4 O  ~
    ! \! C2 |. R0 i: C7 U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三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是从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至南宋末年。1161年金撕毁了与宋的和约,大举南侵。淮河流域成为主要战场,迫使淮河流域的人民南迁到长江流域,主要迁移到浙江、江苏、湖南、江西等地。忽必烈继承汗位以后,于1273年出动大批蒙古兵南侵,发动了消灭南宋的战争,主要战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居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地向珠江流域迁徙,主要进入今天的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 ]; g9 n8 P) s4 h. [5 f+ Y
    6 U" o. v& ~& e0 p
      经过三次的大规模迁徙,到了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   明清之后,随着中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福建、广州等地的宗亲不断迁居海外,随着历史的不断推移,最终形成了今天华人遍天一下的局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3-22 08:5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3-8 09:59
  •  楼主| 发表于 2013-3-22 09: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本家,回复好快,刚发出去就回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34
  • 发表于 2013-3-22 11: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3-22 19:5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4-1 13: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家辛苦了,谢谢本家分享! 原来是这样啊,明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6-6 22:03
  • 发表于 2013-7-18 11: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3-7-18 20: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