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9|回复: 0

[隋唐五代] 崔道融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34
  • 发表于 2013-7-17 17:2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崔道融考2 S% l0 l6 g0 }' j( q
    & u' N# T# m1 O4 ^0 Q6 s
          内容摘要:崔道融,乃荆州人也。生年约在唐武宗到唐宣宗年间,卒年在天佑四年(九0七)。其人祖籍应在博陵,为宰相崔昂之后代。崔道融交游,明确记载的友人有司空图、广利大师、柳韬及黄滔等人。对于崔道融之诗歌集,有《东浮集》十卷,《申唐集》三卷,其人诗歌约共有五百多首,但是,流传下来的却只有八十多首,载于《全唐诗》。对于崔道融诗歌的评价,《唐才子传》认为其人诗“工绝句,语意妙甚”。崔道融的诗歌重在意味,其语言相当简单,其诗歌的整体结构亦脱不出唐诗之大范围。然其诗歌重在意韵,所谓言简而意赅,指的就是其人其诗。而所谓“工绝句,语意妙甚”,多指其语中之意甚妙。
    1 G1 c/ V, ]% T
    1 S" j4 h+ M$ y, @    唐宋诗歌之区别,缪钺《诗词散论•宋诗》中曾有云:“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然而在唐代,却有崔道融者,观乎其诗之风貌,少有韵辞之美也。《唐才子传》谓之“工绝句,语意甚妙”者,实则谓之雅淡语中含意韵。故若论崔道融其诗者,莫不是得其意而忘其言,然观乎唐宋诗歌之区别。崔道融其诗有异于唐诗韵辞之美而贵其意,何也?
    2 u# V( c9 |+ a0 e% x! v, i$ b: N4 b' K$ w* a: v
            一、崔道融之生平仕历
    0 s6 e8 e2 w9 g5 i6 Y. S2 d4 Y2 X8 z& U
    ! f4 g9 A2 X' h/ M2 V4 n) l0 ^1 A

    , [  Z( R8 ]- v% Z
    " d1 K+ i: O0 l       崔道融,为荆州人也。自号“东瓯散人”。崔道融其人于新旧《唐书》中,并无传记流传于今。而记其传记者,乃清朝之吴任臣所编写的《十国春秋》。其第九十五卷闽六云:“崔道融,荆州人”之记载,本传及《全唐诗》第七百一十四小传有传其人,皆云崔道融乃荆州人。又,李调元《全五代诗》第八十六卷中记载,崔道融为荆州人也。
    6 E% m3 W7 @# K' W5 X! v
    ) Y: J; {7 v  k' e+ m0 H( T8 F      陈振孙之《直斋书录解题》第十九卷诗集类上《崔道融集》则道:“唐荆南崔道融撰,自称‘东瓯散人’。”其中,荆南乃唐方镇名,据《唐方镇年表》记载:“荆南,为后汉中山国,后魏置安州,寻改为定州。隋改为博陵,又复为高阳郡。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定州”等记载。然,据《唐黄御史公集》中记载,黄御史黄滔曾作《祭崔补阙》一文悼念崔道融。其中有言语述道:“故右补阙博陵崔府君。”及《丈六金身碑》记载道:“右补阙博陵崔徵君道融”。且,《新唐书》第七十二卷下《宰相世系表》二下博陵安平崔氏,亦记载着崔道融之名。若以此为据,崔道融乃是博陵人。然,《晋书》第十四卷《地理志》中所记载的,博陵,是汉朝延熹元年(158年)分中山,置博陵郡,而到了隋朝时候,博陵又改为高阳郡。至武德四年,又改为定州。以上可参考《全唐书》第三十九卷《地理志》河北道定州上。而事实上,博陵乃崔姓郡望,为崔氏的起源地。黄滔所云崔道融为博陵人,我认为,其乃指其郡望罢了。& }, s4 X6 X( q3 I: u
    2 M0 ^. g- X  p2 Y) o7 E2 D
           就崔道融所留下的诗歌中,有《夜泊九江》一诗,其道:“夜泊江阴外,欢声月里(一作下待考)楼。明朝归去路,犹隔洞庭秋。”何为“犹隔洞庭秋”者?皆为自九江至荆州间有洞庭湖,故诗人有此一说。故此,无论是从历代书籍考据,还是从诗人的诗歌中,都可以看出崔道融为荆州人。
    2 z3 P6 L5 b) x' H+ f' {1 u' M2 |% i. I7 s# B( b5 e
          《唐才子传》谓崔道融自号“东瓯散人”,乃是崔道融于永嘉寓居过一时,据《旧唐书》第四十卷《地理志》三江南东南道温州永嘉县里面记载道:“后汉分章安县之东瓯乡置永宁县……隋改为永嘉。”故自号为“东瓯散人”亦有其道理所在。
    9 E& N  ?* V6 c3 s; z
    + x8 C) l  T( b9 N6 v
    ! Y; C/ g( n& v3 u0 f+ }# z

    ; j% A% u! T8 u- y8 D9 ?$ r

    2 g3 u# ?" i7 M5 a- O" U     考崔道融之生卒年,其人生年不详,然大致能推算出在何年间前后。且先论崔道融的卒年。根据《十国春秋》记载:“道融素与黄滔善,其卒也,滔为文祭之”,“避地来闽依太祖,未几,病卒”等言语。据黄滔的《丈六金身碑》记载,崔道融在天佑四年初,已南依闽王王审知,尊为上客。同时再观黄滔的《祭崔补阙》,其指出,崔道融在受徵召为右补阙,但没有赴任便已经死亡。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呜呼,闽中三月,烟光秀绝,脂辖赴阙,鲲凤嘈?。其犹南浦魂断……”,等记载。根据这段话可以推测出崔道融的灵柩北返的时间应该是在春三月,那么他的死亡时间应该是在二月到三月之间。同时《丈六金身碑》中记载,闽王王审知天佑四年(九0七)正月十八日设二十万人斋,号称无遮会。以落成长六金身铜佛像。其会宾客有“右补阙崔徵君道融”等云。此时,崔道融受徵召为右补阙。故此,崔道融应该是在天佑四年死亡的。正好与《十国春秋》中所记载的一致。
      m$ X) j- F. v5 \7 j" y* u6 e4 b
         而推测崔道融的生年,因无确定的史料记载,故难以推测出其具体的年限。可参考柳韬其人其事。据《登科记考》记载,柳韬为懿宗五年(864)进士,于乾符六年(879)任浙东柳大夫。若推测其进士时间为25岁左右,那么,崔道融相交于柳韬,柳韬应该为四十左右,又因为在崔道融给柳韬的诗《献浙东柳大夫》中,是以平辈的身份和柳韬交往的,所以,在这时候,崔道融也应该是四十岁左右。又因为崔道融死于天佑四年(907),故此,崔道融的寿命约为六十岁上下,就此,崔道融的生年可能是在唐武宗到唐宣宗年间。# l7 a" \& z, {& N3 E
    6 \+ _4 i( x8 ]$ W7 i9 Q
           根据《新唐书》第七十二卷下的《宰相世系表》二记载道:“道融,右补阙”。查看此书,可发现崔道融的高祖为崔昂,崔昂为唐初崔仁师之父。崔道融之父为崔表,官至岭南节度副使、殿中侍御史。崔道融为崔氏博陵安平房第七房子嗣。在《宰相世系表》中记载,崔道融共有两个儿子,长子隋,司动郎中。孙子为筠,苏州司功参军。次子晋,秘书省正字。但没有子嗣传下来。至于崔道融的夫人,在《宰相世系表》无记载。因为历代以来,族谱记载的都是男子的名字。同样在其他的资料中都没有记载。
    7 }0 X6 B( N7 y% T
    7 i! O- g2 v' @      崔道融的交际圈,根据现有的资料记载,可以推测出一二。例如在《唐才子传》中记载,崔道融与司空图为诗友。但查看崔道融现存的诗歌并没有发现他与司空图交往的踪迹。记其与司空图交往的,为司空图之诗集。据《全唐诗》卷六三二司空图集,其中一首题为《寄永嘉崔道融》的诗,其诗歌写到:' O% {7 M+ {( F" J

    " ~8 u' T/ J3 w     “旅寓虽难定,乘闲是胜游。碧云萧寺霁,红树谢村秋。戍鼓和潮暗,船灯照岛幽。诗家多滞此,风景似相留。”
    3 o$ G) ?7 |- f
    ( l3 S+ `* b. o6 L      姑且不论此诗的内容,我们可以发现崔道融跟司空图确实有过交往。但是若说崔道融和司空图交往的时间,或许我们可以在《寄永嘉崔道融》这诗细细体味下。因为崔道融寓居的地方是永嘉,所以,诗中所言:“旅寓虽难定”,崔道融和司空图的交往时间最适合的应该他旅居永嘉时。当然,也不包括两个人在以前就有交往的可能。是事实上我们知道,崔道融的诗歌由于种种原因而流轶很多,根据《唐才子传》记载,崔道融的《申唐集》共有诗五百多首,或许在其流散的诗歌中可以找到他写给司空图的诗。对于此,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资料的考据。" L) \, e9 q7 r) U* [

    % t* y" q4 ]- Q+ }7 h     与崔道融有过交往的还有广利大师,《全唐诗》崔道融卷中有《山居卧疾,广利大师见访》一诗,其诗写到:( w3 {/ F- O1 l" k. H. C- s
    1 |  r- L7 ~9 a9 ?  m, n9 u
       “桐谷孙枝已上弦,野人犹卧白云边。九天飞锡应相诮,三到行朝二十年。”4 `7 t9 ^2 R4 b' v# ~1 B
    , ~0 |. ]/ p' ^: r/ k/ G( c% _: `% `- J
    ! B% o# M0 x) o" k" N
    : s+ X3 E- K2 L  Q& ~- Y4 @; J" Y

    2 Y0 j6 Y; B. p& \* G$ m       根据《高僧传》记载,确实有广利大师其人。《高僧传》云:“释光,俗姓吴,字登封,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号广利大师”。《高僧传》说广利大师:“长于草、隶。”又说:“闻陆希声谪宦于豫章,往谒之,授五指拨镫诀。书体遒健,转腕回笔,非常人所知。昭宗诏对御榻前书,赐紫方袍。”可见崔道融的交游圈不仅仅有文人骚客,更有僧侣。
    - U% E0 E$ w; l) g# k8 M9 Y% R' |6 J  K& @
           崔道融还与当时的著名诗人方干有交往,同样是从其留下的诗文中,有《镜湖雪霁贻方干》其诗云:“天外晓岚和雪望,月中归棹带冰行。相逢半醉吟诗苦,应抵寒猿枭树声”。; f: o- T# g$ Y6 h& s3 J0 U
    # M5 }7 U" b8 P
           镜湖在浙江的会稽,在当时,方干也正好寓居在浙江,应该说崔道融和方干的交往相对而言是比较密切的。9 L, e1 e5 f: G& T9 {; t% G" D
    ) v% f8 R% f: P
          崔道融同时和浙东观察使柳韬有过交往,同样,有诗为证,在《全唐诗》崔道融卷中有这么一首诗,题目就是《献浙东柳大夫》,其诗道:“属城甘雨几经春,圣主全分付越人。俗眼不知青琐贵,江头争看碧油新”。& f4 y+ P$ Y6 h( _

    $ U6 K3 \! K  j     姑且不论其诗题目中柳大夫为谁,《新唐书》列传一百四十七记载,南蛮战败,“乾符四年,遣陀西段羌宝诣邕州节度使辛谠请修好,诏使者答报。未几,寇西川,骈奏请与和亲,右谏议大夫柳韬、吏部侍郎崔澹丑其事,上言:‘蛮畔逆,乃因浮屠诱致,入议和亲,垂笑后世。骈职上将,谋乘谬,不可从’。遂寝。蛮使者再入朝议和亲,而骈徙荆南,持前请不置。宰相郑畋、庐携争不决,皆赐罢。”这里讲的南蛮也就是南越之地。在此,柳韬任右谏议大夫。后来,根据《唐方镇年表》第五卷《嘉泰会稽志•题名记》柳韬在乾符六年(879)十一月九日给事中除左善骑常侍为浙东观察使。再看看诗歌的内容,诗歌里面说“圣主全分付越人”指的是柳滔来越地付越人,虽然没有说什么具体的事情,但是,诗歌中的柳大夫来越地确是很明确的。因此,根据上述的一系列资料记载与推测。诗歌中的柳大夫应该是柳韬。
    ; X( R6 c# B$ z$ ]
    . m5 c7 d$ D  d       崔道融的游历相对而言,所经历的地方是比较广的,早年遍游今陕西、湖北、河南、江西、福建等地。而到了晚年,则寓居于永嘉。
    # Y6 A5 N- Q( m' T- v/ Q/ _; K& ~# R3 o
           至于他什么时候来永嘉的,根据《唐方镇年表》第五卷《嘉泰会嵇志•题名记》柳韬在乾符六年(879)十一月九日给事中除左善骑常侍为浙东观察使。因崔道融和柳韬有交往,所以,崔道融最迟应该是在乾符六年(879)左右来到永嘉的。来到永嘉之后,便一直寓居在永嘉。这一点可以从他的诗歌中的一系列农事描写、景物描写可以看出。(下文有关于这方面的具体描述,在这里便不再举例子)。在崔道融寓居永嘉时,为闽王王审知所重,在黄滔《丈六金身碑》中记载,闽王王审知天佑四年(九0七)正月十八日设二十万人斋,号称无遮会。以落成长六金身铜佛像。其会宾客有“右补阙崔徵君道融”。但在最后,在受闽王王审知的徵召。应之,但是还没有去赴任,便死于途中。
    ; P4 j" D% E9 ^6 r, d7 f& x! a) G8 p6 t7 z! y" {" P* Y$ F
               二,崔道融的诗歌
    % E5 |+ e2 i6 n# u% ?3 @+ l0 `* W" }4 ?  H$ v! D, R$ m3 E
              诗家于崔道融诗之评语,《唐才子传》曾记载其人诗乃“工绝句,语意妙甚”。同时列举《铜雀妓》:“歌咽新翻曲,香销旧赐衣。陵园风雨暗,不见六龙归”。《春闺》云:“寒食月明雨,落花香满泥。佳人持锦字,无雁寄征西”。《寄人》云:“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等诗。评价道:谁谓晚唐间忽有此作,“使古人复生,亦不多让,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矣。人悉推服其风情雅度,犹恨出处未能梗概之也”。此处谓崔道融诗之风情雅度,正若是“气达而格正,声华亦琅琅烨烨”。事实上,若就诗歌的形式上而言,其人之诗非乃雕镂龙纹,极尽刻画。再者,若唐诗强论形式之变,割情理于泛泛,则其人多为君山、公翰之徒,徒有其表。所谓“文之为德也大矣”,岂是些许文字组合之游戏,而乃是“作者之谓圣”也。诗乃言志,郑伯入陈之功、文质彬彬之意,多言体与质之妙。而崔道融之诗,则胜在商周之质朴,而非唐虞文章之风采。
    - n8 C$ G0 n% \' Y  I0 R1 x5 ?7 y  R, R. v
           崔道融之诗,简而言之,可分四大类:
    ! t; i6 J+ `2 }7 l6 o+ |4 j/ M2 y, {# A
           其一乃历代诗人诗歌内容中常见之咏史、咏怀诗,在《全唐诗》崔道融卷将近80首诗歌中,此一类型占了绝大多数。4 {1 }# V0 r( w9 t/ N7 O

    5 c  l, q* W# U8 U! }2 I       历代诗人咏史之作,或以摹“《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明史或人,而暗喻情怀。或是因“幽、厉昏而《板》、《荡》怒”,敢怒难言。托物言志,就史论今。就这一点,是公认的。崔道融亦不例外。有诗为证:! \( \) C8 f! `8 \
    ' ]1 F$ C# t0 J5 q7 Y0 r/ g5 ~

    2 s7 m* `7 g: J* ^) H# }# y  B     西施滩
    ) D& A/ W& [+ u1 T6 J" L3 F9 g
         宰噽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音。

    1 }: `3 |# O; |' u' {
    & o2 r8 i& F. m2 W" Y/ Z
         所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假物表志,刻理于诗,多也。然此诗,却非同于一般吊古伤今登临之作,而乃之于“红颜祸水”传统历史观念之重新解构。其无书生之狂狷,亦非嬉皮之嘲弄。因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条件,强迫于个体之认知与体味都将受到制约和历史道德之被动认可。而崔道融的这首《西施滩》,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反思与解构。为西施翻案,并无脱出诗家所言之感物言志,其特性在于,“红颜祸水”为社会之普遍认可,合理且合法,给予以宗教式的反对。佛家之彼岸,只能在溪水的哭泣中得到解脱与认可。其认为吴国的灭亡并不是西施的原因,而在于宰噽贪财所导致。固然观点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历史性的评价,却是公正的。其为西施平反,“红颜祸水”的反方向认可与宗教式的反对。可以说在他的观念中,有着一种正确的时代历史观。0 u; K) j1 k0 K# h; `+ |/ U$ t- Z2 [
    ) J- P$ C$ }! T# O$ R: z4 ^8 C- V1 \3 g
          诗歌中的西施是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在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根据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2 V3 P+ l* Z8 s" Y2 V4 c
    ; ~8 i' V0 f2 R4 D& ~1 m7 u
          本诗立意新颖,其诗论述之形象人情化特征明显,体味多在于道教式的入世认可,对错是非并非由人评判,而乃自然之化及,山水多云不平处,必有怨也。论及吴国灭亡的原因时,借“浣纱春水急”这一艺术形象,为西施鸣不平,进而突出“红颜活水”之历史本质。且看上联,上联之平缓语调述说着吴国灭亡的原因乃是宰噽贪财,而非西施美色亡吴国的史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噽准许越国求和,后吴王听信谗言,许越国的求和。从此越王勾践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其后终于灭掉了吴国的历史的真相。因此本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宰噽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8 Z8 y8 ?+ d+ _) E* ~1 T
    * F+ q$ `' S' I       且观下一联。以议论入诗于某种程度上会导致诗歌形式的僵化与内容上的单调,故此,历代之诗人皆在避免这一个问题,崔道融的这首诗歌就很好的把议论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诗人在论及吴国灭亡的原因之后,便将将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奔流,好象在诉说着世事的不平,在述说着西施所遭受的污蔑。诗人赋予溪水以生命,通过将物的人格化和历史事件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了言志的目的。春水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能是诗人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上文曾有云,自然化及,山水不平声,皆乃世人误。此处,溪水呜咽,可观为诗人之悲也,而其悲处,自然道来,可以说其诗歌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之慨叹。此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事实上,史上颇多诗人皆会用此种方法来达到其所要表达,但是,为历史人物平反,特别是对历史上的女性人物平反,却相当的少。对于作者的感慨,不仅仅是对西施误国的评价,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对社会的一种现状的寓意性的言语,以及对晚唐社会混乱的某些见解,历史之变化,非乃个人之错。更多的,则令人深思,体物言志,发乎于文章,所谓平王微而《黎离》哀,便是这个道理。
    + Q; O2 X% \# j" l3 s0 }0 q( \
    / j& t& X' ^3 b7 n; G) Z       罗隐也写过类似的诗:“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两者相比较,立意相似,却各具特色。罗诗议论为主,国家之兴亡,是由历史时运所造成的,这比崔诗似觉深入一层;然崔诗不仅进发议论,诉诸理智,且诉诸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地揉合在一起,这较之罗诗又有其高出一筹的地方。可以说,在诗歌形式上,在文体体裁的处理上来讲,崔道融却罗隐要高明一些。崔道融还有其他的咏史作品,例如说《春闺二首》所云为妇人对远方征战的丈夫的思念,也是对现实战争的不满。《马嵬》则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通过湘水二妃忠心不逾的爱情故事来衬托之。等等。2 g8 z$ B- d1 G, }

    4 K, v) E5 G- T       所谓“夫乐本心术”③诗亦然。崔道融之咏怀之作,有其一首诗非常之特别。一般之咏怀之作。无非是道出自己的感怀或际遇,然崔道融的《江鸥》却有别于这一类型的诗歌,且让我们看看其特殊之处在何方。
    - s5 U6 C! E' S) G1 s; N
    1 Z2 o, j* R7 }! i
           江鸥
    / I; f: C2 y, W: R
    白鸟波上栖,见人懒飞起。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江水。

    : e+ `" D  a- t7 k      就其形式上来讲,此诗粗拙且平淡,更谈不上精巧,故此就无《文心雕龙•风骨》中所云:“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源”之说。此处之风,可观为文本之宏观之貌。就整个篇幅及上下联的结构来讲,平淡至及。上联为一个简单画面:“白鸥栖息于波光粼粼的江上,人来人往之处,白鸥不惊,慵懒栖息于波上”。意境简单之至,别无其它。下联则写了白鸥没有被惊动的原因,是“为求有鱼心”,非乃恋江水。就这样,此诗便在这里结束,似乎别无意韵在其中。固然对于诗有此一说“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但对于任何文学文本作品,印象,个人认为非常之重要。此诗歌好象不仅仅是在形式结构上简单,更在内容上显的非常的单薄。初一看,的确如此。但是若我们用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个人觉得值得深思。1 Y" p! R9 ~3 q: e, O- [
    $ Z" j; i6 k$ G* E: t; C0 c3 {" [
          且看上联,人之于自然界中任何物种,是最具有威胁的,动物对于人类的恐惧虽然说不是天生的,但之于未知事物的恐惧却是每一生物天生的自我保护。然,白鸥却对人来人往却无一丝的害怕,则其原因何在,且让我们分析一二。其一可能是白鸟见惯于人来人往,其二,有更重要的因素导致白鸟不想飞起。所谓有情众生,天地之间比比皆是,我们不可能说除了人以外就没有生物会没有情感,于此,作者在主观上赋予白鸟一情感,“情”深之处,无惧于任何威胁。( m, w# Y8 a5 C3 D
    % M: `; z0 q- B# ^  X
         再看下一联,作者指出了白鸟不飞的原因,也许在人们的眼中,习以为常的是白鸟因为是恋江水才不得不留在江上,但作者却指出,白鸟不飞的原因是因为有了求鱼心,才不飞的。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皆有一说,为求道必需求得本心之安稳,或直指本心,或抛弃所有人欲等。于此处作者求的是何才能使本心安稳,值得探讨。看到这里。则第一个假定便不成立。且随着第二个假定往下推,鸟是因为有了“求鱼心”才不飞的,但白鸟为什么会有“求鱼心”,仅仅是提出了有这么一个求鱼的心思呢?对于这一点,值得探讨。再看“为”字,从字面上来看,似乎是某种企图,此企图为“求鱼心”,何也?
    7 K: c) O1 D( b* F: t7 R" _% P+ s, D) O/ ?/ k  ~" s: E
    6 ^% v6 X" P8 I( b( Q

    , r: F7 Q4 ~+ Y+ N6 ^- _     如果说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想表达出对知音的寻觅,于世众之看法不屑一顾的话,那么,作者为什么不说是要求鱼呢,而要的是求的“求鱼心”。因此,作者在此诗中所要表达的并不是对知音的寻觅。那么,作者是想通过《白鸟》想表达一个什么样的目的,便要再进一步的探讨。姑且认为作者想要获得的“求鱼心”是一种人生的境界或者说想求的心灵的某种安逸,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说法是可以接受的,通过作者所处的年代,不难发现,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唐朝已经处于末期,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艰苦。许多的文人对于此种状态,不是想要以己之力来改变,便是逃避、隐居。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抱着这种想法的文人不乏其举。而崔道融应该是后面一种想法,崔道融早年漫游,到了后来边隐居在永嘉。根据黄滔的《祭崔右补阙》记载:“泊伯陵崔府君也……遁于仙岩浚谷”。可见,作者正是想通过白鸟表达了一种隐居的生活,来表达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不满与无可奈何,到此,才能发现崔诗中的一些不易见到的深蕴。有言词为证:“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质待文也”。
    , \6 O/ X* D, F; G( e0 Z9 T; W( c5 P3 M  L1 u: ~( P
          道融的咏怀诗歌除了这一首之外,还有例如《古树》:“古树春风定,阳和力太迟。状态莫言生意尽,更引万年枝”。其诗歌写的是古树生生不息,奋力向上的精神。不会因为外界的状况而改变,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自己的一种鼓励。《病起二首》其二:“病起绕庭除,春泥粘屐齿。如从万里来,骨肉满面喜”。这首诗歌写的是作者在春日里得病,早上起来后出去漫步,春日的雨打泥地十分的潮湿,在此时,作者想起了北方的亲人,设想当亲人相聚时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在寓居他乡时对家人的思念。正所谓:“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行之于笔端”,崔道融笔下缓缓流泻的,是情、更是伤悲。
    0 {' L& |/ J! p( j0 _. B" W6 ?. N, X- X. Q( m
         崔道融诗歌的第二个类型是交游诗,崔道融的交游诗,在《全唐诗》中留下并不多,大概有十来首。其诗歌内容无非是对友人的思念,或者感激友人对自己的照顾等等。其中,有诗:+ Y5 o2 f* c# [. G! b
    . f6 R7 v8 W7 D, B/ r# M
          献浙东柳大夫. C$ j% Z- ], T; S' Z; H% W* m
         属城甘雨几经春,圣主全分付越人。 俗眼不知青琐贵,江头争看碧油新。
    0 F5 Q# J1 ^/ |
           这首诗歌是崔道融献给左善骑常侍为浙东观察使柳韬的,柳韬曾经任右谏议大夫。后,根据《唐方镇年表》第五卷《嘉泰会稽志•题名记》柳韬在乾符六年(879)十一月九日给事中除左善骑常侍为浙东观察使处理南越事务。当时崔道融亦在浙江。$ {4 s8 `% p8 l! i$ Z3 _

    9 {1 |3 y8 x9 [5 Y     诗歌一开始,指初的的属城应该是南越之地,柳韬在乾符六年(879)十一月九日给事中除左善骑常侍为浙东观察使处理南越事务,但是,争议很大。崔道融作此诗寄于柳韬。表达了自己对柳韬“付越人”的看法。莫要因世俗他人的看法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下联中的青琐指的是北宋中、后叶刘斧撰辑的著名小说集《青琐高议》。但世俗之人却不知道《青琐高议》的价值所在。作者正是通过此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W5 g2 z' ~% z) g7 ]/ ^/ r8 f
    # V, M6 H8 K* p8 r! D$ P
         崔道融的交游诗还有《镜湖雪霁贻方干》其诗云:“天外晓岚和雪望,月中归棹带冰行。相逢半醉吟诗苦,应抵寒猿枭树声”本诗歌指的是崔道融和方干在镜湖游览是所写。镜湖在浙江的会嵇,诗歌的主要内容写的是镜湖的雪景,表达了自己苦闷的心情。《山居卧疾,广利大师见访》一诗,其诗写到:“桐谷孙枝已上弦,野人犹卧白云边。九天飞锡应相诮,三到行朝二十年。”诗歌题目写的是自己病,但是,其内容却是写广利大师的生平。
    * p, ]& w# M( E& R2 R6 h% l7 t  y* R* q2 o1 o
         崔道融的诗歌内容很大的一个特色便是对农事诗的描写,颇有“匹夫庶妇,讴吟土风”之妙④,地方特色十足浓。9 K+ x5 R- [( U% O  h5 B! s) {* \6 @
    0 C% {" Q3 p0 L) z4 [+ z! }; w2 O' i
         崔道融所写的农事或农景之诗,绝大多数是在浙江的永嘉时所写的。对于这一点,其诗歌中的很多所描写的内容可以为证。例如《江夕》这一首诗:“江心秋月白,起柁信潮行。蛟龙化为人,半夜吹笛声”。以及《江春》:“日暮片帆落,江村如有情。独对沙滩月,忙船人睡声”。崔道融早年遍游今陕西、湖北、河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从其游历的地方来看,陕西、湖北、河南、江西这些地方属于内地,是没有江上捕鱼这种形象的,而福建,虽然说是沿海地区,但是,对于只是经过福建的崔道融来说,其留下的影象是不深的,而浙江永嘉则是他寓居的地方,所写的应该为此地。再则温州永嘉有瓯江,其诗歌中所描绘内容的和永嘉瓯江都非常的相似。再者,诗歌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写出来的总会有一个构思的过程,如果说是一篇写同一个意象还说的过去,但若连续同样描写同一个意象就表明作者对此意象非常的熟悉,所以,对于崔道融的农诗在浙江永嘉所作,其在逻辑上是能够成立的。6 \- i0 f0 r! [. J3 J5 J2 P
           崔道融在其诗歌集写农事农景诗其主观原因,一方面是其对晚唐社会的逃避和隐逸,这方面可以从他的农景诗中可以看出来。如《牧坚》:“牧坚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这是客观原因。另一方面可以说是其主观原因所决定的,崔道融非常喜欢隐居的生活,在黄滔曾作《祭崔补阙》中记载:“崔道融其人……而以美酒肉膻,泽馨川媚……”。事实上,崔道融非常羡慕农村那中悠闲的生活,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其晚唐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其农事农景诗的主要内容写的是农村的景物之外,更多的是对农民的同情,其对农民的同情,我认为,并不是以一个参与者的身份来同情,而是以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态度去俯视。事实上,对于封建社会的绝大部分知识分子,这一点是他们的通病。因此,其农事农景诗的艺术价值并不突出的原因所在了。艺术,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只有经过亲身的体会,才会沉淀出最美丽的诗篇,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7 z4 B- X7 x- d& K5 c+ K0 Z: G9 \+ G) v, M! w( c3 L+ s
           对于崔道融的农事农景诗,其主要的特点并不是其内容上的可点可圈。正如《唐才子传》所说的语意甚妙,而是其意韵所在。前文写到,崔道融的农事农景诗并是是非常的突出,指的是其内容。而是在此基础上所反映的一种心灵状态,例如崔道融的:; C* a" I/ I- w

    & X2 |, U; c5 g3 c$ N) i3 l

    1 K4 ~- l' |) l/ g( z1 G      田上1 t2 S  A  N* i- Y; I8 J% D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具尽,东方殊为明。
    - v& q5 n# |7 f# k4 X1 Z& q0 w
         此诗中的高田应该是南方丘陵地带的山田,南方因为缺少平原,所以在丘陵上开辟田地种植。南方的山田可有两用,雨水足时,种植水稻,不足时,便种植其他耐干旱的农作物。农民在半夜里披蓑衣耕作,目的是为了能够来年获得丰收。但是人和牛皆力尽,却发现天还没有亮。对于此,给我的感觉此诗实在是太平淡了。只要有一点点诗歌水平的人,都会写出来。可是,当我们用另一种角度来看待这篇诗歌时,却发现意想不到的意味。如果说把诗歌中的农民换成崔道融本人,然后我们再来评价下此诗。当外界的具体情景条件都已经具备的时候,崔道融夜不能寐,半夜耕作,姑且不论崔道融半夜在耕作什么,但我们可以认为崔道融为了某一个目的而废寝忘食。在此,我们并不知道其基于什么样的目的。但可以看出崔道融深深的不安和恐惧。是对于这个社会的恐惧;还是对自己的力不从心而焦虑不安。
    2 A( o0 d; b: E7 i2 ~* G; [% T/ \8 Z, W& |  a# y
          且让我们看下一联,“人牛力具尽,东方殊为明”。尽管崔道融自己和手中的应世之物都已经力尽,可是象征那光明的的曙光却依旧没有到来。这一种在用尽所有力气后,却依旧没有达到目的,依旧没有见到曙光的恐惧,就像那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一样,认为只要在继续跨出脚步,绿洲就会出现,但是,前方,还是滚滚黄沙。在这种希望和绝望的折磨中,崔道融所要的到底是什么呢?于是,崔道融开始隐居山林。希望山水能够净化自己在黑夜中的迷茫,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与其说崔道融是他在等待净化自我,还不如说是在逃避。在崔道融《田上》的结构上来讲,其诗歌的上下联就是简单的因果关系,但更重要的是在其内容表达基础上的非逻辑结构,上文对此诗歌做出了解释,崔道融在这首诗歌中表达了一个矛盾的非理性心理过程,在希望与绝望的边缘徘徊。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是再继续走下去去迎接希望,还是就就此希望破灭。让人发出了“人心,果然是一个不可猜测的迷团”的惊讶。如果说我们从诗歌的纬度来看其诗歌,我们似乎能够从其中发现不一样诗歌特色。就空间纬度来说,浠浠的雨由空中飘落,构成了一幅似乎是春意昂然之境。但是占据其中的却不是喜人之景,而是疲劳之人。而在时间纬度上来说,一个夜晚,农人劳累一夜。那么在整个时间与空间的交织中,似乎能够代表整个人生。而再一次的审视崔道融之一生,似乎也是想这个农人一样劳累漂泊一生。对于这样的诗歌,似乎只有在归隐之后才能够写出来的。回忆前事,正是崔道融在温州定居时的日常生活。! q8 f& S% A, q& b8 z0 E

    ! P3 {% I+ j+ G! y# r      崔道融的诗歌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他诗歌中对夜景的描写,在崔道融遗留八十来首的诗歌中,将近有二十多首的诗歌有关于夜的描写,对于这一点,我想,应该值得注意。作者在其遗留的诗歌中,有如此多的关于夜景的描写,其写作的根由是什么呢,我想,关于这方面,我们应该做一个比较广泛的探讨。
    & r3 r) k8 O  X) G7 f3 l. p# a+ P, W% d+ m- P
         崔道融的晚景诗歌中,有这么一首诗歌:; a" g  A% P8 p" Q# |# I# g

    , u$ s2 q1 g7 K$ w! M: P     月夕' ]% }& {9 g+ s& H
         月上随人意,人闲月更清。朱楼高百尺,不见到天明。
    / y6 \1 B6 [" Y/ W
         作者似乎对夜有着特殊的爱好,对于这一点,可以从其仅仅留下的一卷中可以看出,而这首《月夕》,则是作者作品中,个人觉得最值得回味的一篇。4 K  b' D& v; a% n2 X) x1 f$ Y, }$ ?
    1 B8 Y3 k& A* E1 u3 _
    从诗歌的整体结构上来讲,这篇诗歌按照崔道融诗歌一贯的特色,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当然,我指的仅仅是从其上下联的结构来看。因为其诗简单来看,上联作者简单的描绘的其所处的环境,清冷的月光流泻,诗人闲闲淡淡的。而下联则是写作者登上高楼远望,远远看去,并没有什么在其视野中,一直到天明。这样看来,作者这首诗歌并没有什么可观之处。因为从整的诗歌的形式结构来说,其诗歌根本就没有宋诗歌的精巧和细腻,反而有那么一点古旷。事实上来说,其诗歌却实是如此。那么,现在我们从其诗歌的内容的宏观结构来讲。从其宏观结构来说,其诗歌继承了五代诗歌古旷的特点,意境却是非常的广大。所谓“大道无形”,一个好的事物,越简单的东西,其反映的内涵就越深厚。本诗歌看似简单,但是,所反映的的内涵无论是在语意程度,还是在其形象刻画,都是非常的成功的。就拿语意程度来说,其上联包含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说月亮会随人意?第二个问题是,人闲,月亮更清闲呢。带着这么两个问题,人们很容易就接下来看下一联。而,问题就出来了,那就是在高高的朱楼上,不见到天明。于是,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作者不见到什么东西才会一直到天明呢?对于这三个问题,作者便赋予本首诗歌更大的内涵。而在其微观的结构上来说,作者通过了人性化的描写,把月亮写活了,对于这一点来说,作者和其他同时代的诗人并没有什么可观的因此,便不再展开了。( K8 U& p8 U- u
    1 S* F7 K1 z* V# u, T
         这首诗歌的艺术特色,个人认为,所谓艺术特色,我认为是有形式艺术特色以及内涵艺术特点。对于形式艺术特点来说,其表现的应该是说其语言描写,以及诗歌在形式上的表述。而作者在这方面来说,诗歌形式,和其他的诗人没有什么两样。而其语言则是很有特点的。语言特点,主要是其在描写的同时,能够在反映出某些意境。而作者正是在这方面有所特长。通过其上描述的三个问题,作者运用简单的语言,却引出了无穷的意义。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所引出的意境,想象。把这首诗歌的艺术价值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程度。
    : l  T( B, }* |# ~0 ^
    : d+ R+ ]4 R) r" D+ {  p1 q      月亮上升了,随着诗人的心上升了。而作者面对着清冷的月光,却更加的寂寞了,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寂寞呢。于是,在下一联,作者指出了其空虚寂寞的原因,是因为他在登上高楼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前方的目标。那么,作者又是看不到什么东西了。现在,就由我们通过作者的生平、历练来看看。作者的后半生,是非常悲痛的。特别是其在永嘉的那段时间,其,对于社会动乱的情景,有其心,却无其力。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方法,来面对整个社会的深刻变化,但是,其却看不到一点希望。这对于深受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的作者,则是对其理念的否定,这种在心灵深处挣扎,对于未来的方向不确定。实在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此,作者写此诗的目的便出来了。而这正是其诗歌真正的艺术价值所在。作者之所以对于夜有如此多的描写,也正好应对了其在黑夜中迷茫,找不到方向的痛苦。
    - P) j+ B' x2 P1 B/ s) e$ ?8 a, {; }8 G' e
          作者在对于夜景的描写,还有《田上》:“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具尽,东方殊为明”。表明了作者的不安。《江夕》:“江夕秋月白,起柁信潮行。蛟龙化为人,半夜吹笛声”。此诗主要写了一幅夜景色。
    + r$ D" L. \6 z! n: ^$ k+ B& n$ M. N  z# s! O3 }. X$ e8 ~
         崔道融的诗歌,在艺术价值上来说,是没有曹氏三祖之气爽,但具有其才丽。更没有晋世群才之轻绮,而有陶氏之质朴。主要是正如《唐才子传》中所言的,“语意甚妙”。指其语中之意甚妙。对于这一点,我在上文中亦有提过。语言描写,在其形式上来说,运用个中修辞的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目的,以及情况。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而当把语言运用到了以简代繁的地步,则是非一般的诗人能够办到的。所谓“大道至简”,运用最简单的东西,却能够表达出非常复杂的内涵。可见,崔道融的功力是在晚唐诗人中是难得的。借用一句话来说是:“诗有恒裁,思无定位,随性适分,鲜有圆通”。崔道融的诗歌在历代中流传少,而没有读者,应该来说,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的。首先一点是由于其所处的时代导致的,社会混乱,很多诗人的诗歌就在这个时候流失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崔道融晚年在永嘉定居,而其诗歌集所定的时间也在永嘉,而那个时候的永嘉相对来讲是处于偏远地区,南蛮,正是那时候对南方的看法。而这一点,也是崔道融诗歌难以传到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是当时文化的中心,因此,崔道融的诗歌读者少变能够理解的。; _6 L9 N* _; h6 L1 |! z

    / _* M5 ?% a8 {2 O3 c3 q     崔道融的诗歌集多有流散,现在可见的为《全唐诗》中所收集的《崔道融卷》,共有80多首。但是,在《全五代诗》记载道:“崔道融著有《申唐诗》三卷,《东浮集》九卷。《申唐诗》皆四言,述唐中世以前事,事为一篇,篇各有小序,凡六十九篇。《东浮集》乾宁乙卯‘永嘉山齐’所编”。而且,在《新唐书》第六十卷《艺文志》中四别集类记载,《申唐诗》三卷。事实上,崔道融的诗集在宋代以后就没有在文本上记载了,只有在《全唐诗》中仅仅的80来首。因为无论是《直斋书录解题》、《新唐书•艺文志》都为宋人所记载。而《宋史•艺文志》都为元人所记载,所以,其诗的流散应该是在北宋时期开始的。$ R: J! o! _2 ?* s' v. M

    * e: O1 A) X5 [7 B' W      在《遂初堂书目》中记有崔道融的诗歌集仅仅为《申唐诗》,并没有说明其卷数。而在《直斋书录解题》中记载的比较详细,其记载道,崔道融有《东浮集》九卷,其诗集成于乾宁乙卯永嘉山齐,今缺第十卷。而在《宋史•艺文志》中记载有,《崔道融集》九卷,《申唐诗》三卷。根据上述文本记载,这么看来,《崔道融集》应该是其诗歌集《东浮集》。因此,崔道融的诗集应该是有《东浮集》十卷,《申唐诗》三卷,而到了南宋的陈振孙时期,其流散一卷。但是到了现在,崔道融的诗歌集已经没有流传下来,我们所能见到的仅仅是在《全唐诗》中的一卷,至于说是哪一卷,还需要进一步的文本史料才能够做出进一步的论述。 2 s. v; K) G/ S$ f

    3 \# V7 Q& c* \* S4 Y+ ?参考书目:
    7 m* m$ {7 H. W3 n2 N* J9 M: A! I" _  i6 g
    1.《全五代诗》(清)李调元编 何光清点校 巴蜀书社 1992年4月版9 J( H4 W% ?1 R2 P+ b8 M
    2.《古诗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年1月版
    6 X- |) X% s  e3.《新唐书•艺文志》 (宋)欧阳修 (宋)宋祈撰 中华书局
    ( Z. D5 B: ^# @" B, O' D4.《旧唐书•艺文志》 (后晋)刘洵著 中华书局 1975年5月版/ L0 [6 R' q5 h$ U+ p
    5.《宋史•艺文志》 陈振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 o* q0 J( [* t- w& v. p& N6.《登科记考》 (清)徐松撰 中华书局 1984年8月版3 l- w+ |$ H, i9 N$ k$ U
    7.《登科记考补正》 (清)徐松撰 孟二冬补正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3年版
    # @7 r8 P  Z5 s7 B: t+ A* i4 a- S4 l8.《元和郡县图志》 (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6月版2 s' @& W0 y$ `7 T
    9.《全唐诗》 刘以林,陆仁主编 中华书局 1996年9月版
    , U( _/ `- R: e10.《唐才子传》 辛文房撰 上海古典出版社 1957年4月版& p* d1 m' W: j6 C+ h& T6 b, w( M
    11.《诗词散论•宋诗》 缪钺著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年1月版
    $ Y# s9 o( Q6 @12.《十国春秋》 (清)吴任臣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83年12月版
    1 q- D: y0 y) d4 c* J13.《直斋书录解题》 陈振孙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年12月版
    ! x( ]* g8 d# s/ P0 ~: t8 N14.《唐方镇年表》 吴廷燮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80年8月版
    / }: H3 O, C1 Q5 h3 ~" j15.《高僧传合集》 (释)慧 皎等撰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版
    , d- @$ Y, f# h9 L16.《高僧传》 释慧皎撰 北京:中华书局, 1991年版
      z. @; a% M) d9 V; u% k; _17.《唐才子传校笺》 傅璇琮主编 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2月版
    8 }7 J' [; b& I* c6 S+ {4 c18.《元丰九域志》 (宋)王存撰;王文楚点校 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12月版
      H) q/ i- M$ r# V. d; [19.《诗论》 朱光潜编 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7月版
    . k2 ~$ |) @$ X0 q' `20.《新唐书•地理志》(宋)欧阳修 (宋)宋祈撰 中华书局 1975年5月版0 ~8 e8 j  B; J
    21.《旧唐书•地理志》(后晋)刘洵著 中华书局 1975年5月版5 }( p7 d' S! S# X1 O" i, R)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