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1|回复: 2

冀鲁边区“女儿红”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0-7 14:5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aragraph]
, z2 m0 r" o6 i% Q  M; {  z+ S0 w7 ~. U0 u. V4 ]) O
4 R( b4 a/ N1 u/ n6 V

& i% a1 P: d+ u9 m' @' C& K1 I6 V- b1 H
; b# F. L3 m$ ?/ C  Z+ t" Q  E+ G

: ]' B  C+ t) O! i# y. {1 @2015年09月17日11:24   来源:大众日报
* d# b3 O  I4 F. O3 c; W
& v" u& E  Z3 S% [9 @, p# [5 V6 H+ A* H% e4 R% V7 n
原标题:冀鲁边区“女儿红”

$ i% w$ N5 Y+ p! D% R& r' U; i( y$ Q
战士剧社队员合影
八路军女战士在站岗 (来源《解放军生活》杂志)
根据地妇女识字班
红颜巾帼志坚贞,抗日救国燃青春。洒血抛头冀鲁边,征尘不掩玉洁心。; U  {- |8 z: k6 I! q
——题记& v2 g! `; M4 l! M! K- U
崔兰仙:夹小包袱的抗日大嫂
, i5 V' t* s/ g, ]  j院门“吱扭”一声开了,一位中等身材、眉清目秀的年轻女人走进来。
) V, E3 K; n/ c* g4 i院子里的二祥问:“这位大嫂,你找谁?”; a2 z( L4 `/ Q# S- i
“我找串书馆的老李。”2 V: K0 f, j0 q0 v+ w2 ?' A/ N! s
“你找错地方了,这儿没有老李。”: h5 ?! L. W, i8 p7 b
“我明明看见他进来了!”: t8 B; U( e0 t
马振华从屋里走出来:“她是来找我的,请进屋里坐吧。”+ R) _' g( A3 N+ V% i
二祥有点懵:“你姓马呀,怎么?”
* T; G7 t, b' Q9 S7 f, |“我是姓马,前两年当局通缉我,化名‘老李’啦。”  I9 K. m7 t1 U! U/ O  L4 z0 ~
“老李,哦,不,老马,我是北街贫民学校的崔兰仙。”8 Y  N4 T+ U( c# V3 A' W, w5 z
马振华笑着说:“我知道,你是‘穷孩子的老师’,在全盐山县都有名。我还知道,‘九一八’事变后,你在泊镇九师登台演讲,呼唤‘同学们团结起来,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你上街下乡宣传抗日,奋勇参加查禁日货,领头声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 }# c" E9 E4 N& ?崔兰仙惊奇地问:“老马,你是侦探呀?”
" z2 [: G6 N6 |- O2 j马振华逗趣地说:“崔先生,你别忘了,我可是个串书馆先生哟。”# S- @) U* `9 }# [" s: r
崔兰仙也笑了:“你知道我的情况就好办了。我听说你是‘华北民众抗日救国总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的组织人,今天来找你,是要求参加抗日救国军,扛枪去打鬼子。”6 S$ y6 k0 C* k4 \3 f
马振华认真地说:“你的孩子咋办?家人同意吗?”马振华知道,崔兰仙嫁给了旧县镇地主杨铮侯的儿子杨辛国。
/ R8 D! r5 x+ n% _) ?“孩子有娘家、婆家两家人看管。娘家人支持,婆家我再做工作,做不通他们也挡不住我。”崔兰仙果敢地说。) _( _0 Z- E9 k# T
马振华严肃地说:“干革命,打鬼子,是随时掉脑袋的事情,你不怕死?”  j8 v; ~* y9 p) s$ N$ I
崔兰仙双目炯炯:“为了不当亡国奴,我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
( R1 a" G: l* g2 z+ G1 @马振华思考片刻说:“好吧,当前我们正在冀鲁边区组建农救会、青救年、妇救会、儿童团等抗日团体,非常缺少有才干的人,你去做妇女工作吧。你要有心理准备,妇女世代受欺压,被牢牢拴在锅台上,受苦受罪深重,现在动员她们走出家门参加抗战,该有多难呀!但是,一旦发动起来,那是一支了不起的力量啊!”" I: ~3 `/ |: `2 I$ Z- k
一席话说得崔兰仙热血沸腾,她坚决地说:“我干!”
/ g6 b8 X1 o) z" }  _5 d, v1937年初秋的这天上午,崔兰仙心情激动地告别马振华,走出设在河北省盐山县旧县镇的“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院子,她仰望天空,长舒一口气:啊,蓝天白云,久违了!
* ~9 Q3 s3 w' j( m崔兰仙向婆家革命了!
/ h- W- j3 A# H她冲破婆家人的阻挠,断然与追随国民党南逃的丈夫断绝了夫妻关系,走上抗日一线。3 i  y" {8 g; e3 ?) Q
崔兰仙带着娘家人革命了!
- @9 X2 q1 I. |; ]她大哥为抗日救国军送情报,筹粮款,二弟参加了抗日救国军,嫂子和弟妹也参加了抗日活动,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娘家是抗日堡垒户。3 c6 J& u+ k& l7 {) T, q  x
崔兰仙铁心抗日豁命了!
7 q( v+ U/ \0 |- \7 ^# e1938年2月,崔兰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以火一般的热情投入抗日斗争。她脱下教书先生的装束,换上农村妇女服装下乡了。
% \0 l3 m( e# J4 w, G; s7 G在庆云、乐陵一带,崔兰仙是一位头梳网罩发髻,身穿靛蓝棉袄黑棉裤,脚打绑腿带,胳肢窝下夹一个高粱红颜色小包袱的大嫂。
& g6 z% A3 e) [/ H; y" q在南皮、宁津一带,崔兰仙是一位头戴碎花巾,身穿大襟夹袄藏青裤,脚踏家做粗布鞋,胳肢窝下夹一个蓝底白花小包袱的大嫂。
6 G; d% z5 N% S  x/ _在沧县、东光一带,崔兰仙是一位头扎长抓髻,身穿素花褂子灰布裤,脚登黑布袢带鞋,胳肢窝下夹一个丹凤图案小包袱的大嫂。8 @3 e" x- y" Q% r  g+ m
崔兰仙有时扮作逃难的,有时扮作走亲戚的,有时扮作赶集上店的,来往穿行于日伪军的据点岗楼之间,沉着机智地应付敌人的盘查。1 P0 w& F9 Y/ a7 B% R  @/ t
崔兰仙健谈脾气好,待人热情乐于助人,她住在乡亲家,教孩子识字,帮着烧火做饭,打水扫地,干家务“放下耙子拿起扫帚”。遇上谁家有难处,给出主意,想办法,倾囊相助。碰上谁家闹家务,劝说调解。她走村串户和婶子大娘们诉说鬼子入侵,毁了平安日子,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启发她们支持家人抗日保国卫家。她和年轻媳妇、姑娘们呼姐唤妹,讲述鬼子奸淫烧杀的累累罪行,激发她们跟着共产党、八路军支前、参军。许多村民不知道她的名字,亲切地叫她“夹小包袱的抗日大嫂”。7 b- L1 w- `( _( w! l' }: g) B- d
春去秋来,崔兰仙指导组建了盐山、沧县、南皮、东光、宁津、乐陵、庆云、无棣等各县的妇救会,培养了一批抗日妇女积极分子,介绍20多人入党。她与盐山县抗日民主政府文教科的同志一起,组建起50多处抗日小学,开办抗日小学教师轮训班。12月,冀鲁边区妇女抗日救国总会成立,崔兰仙任主任,邱岩桂任组织部长,石磊光(傅素梅)任宣传部长。2 O5 |; I4 L& F% X2 q: x
相继,妇救总会创办了冀鲁边区第一份妇女刊物《妇女解放》月刊,崔兰仙亲自撰写发刊词和重要稿件。她还建议边区党委的《烽火报》开辟“战地妇女”专栏,介绍妇女解放参加抗战的事迹,鼓舞边区妇女参加抗日斗争。组织边区村村建立妇救会,开办妇女午校、农民识字班等。边区妇女送子送夫参军,救护伤员,生产支前,站岗放哨,传递情报,抗日热情空前高涨。; k$ b3 }" ?% S) T
崔兰仙的小包袱里,经常裹着一双小孩的鞋子,是她亲手给女儿景云做的。然而,她每次见到女儿,给女儿试穿的时候,鞋子总是小了,脚穿不进去了。崔兰仙便再给女儿做新的,再见到女儿时,又穿不进去了。每每这时,崔兰仙心里愧疚啊!她整天为抗日奔忙,顾不上回家,难得和老人孩子团聚。就这样,新鞋子一双双地做,又一双双地换,女儿的脚在她的小包袱里一天天长大。7 ^/ a1 z1 X, h2 C3 I& E
崔兰仙没黑没白地工作,积劳成疾。同志们劝她去看病,她说:“患个头疼脑热的不碍事,我没工夫看病。”有些乡亲心疼地掉眼泪,自动凑钱给她抓药,她对他们说:“别为我花钱了,省下钱用在打鬼子上吧。”
5 {+ n4 q& {6 E: ]腥风血雨笼罩了1942年五六月的冀鲁边区。6月18日,3000多名日伪军包围了驻在河北省东光县大、小单村一带的冀鲁边一地委、一专署机关及一个警卫连。19日清晨,崔兰仙藏好党的文件,同边区第一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张袖石(亦写张岫石)带领地委直属机关74人在刘大瓮村与敌人遭遇。他们冲到村外一块庄稼地里,崔兰仙对张袖石说:“鬼子有骑兵,这样跑不出去。我把敌人引开,你带同志们先撤。”
' Z/ d& I! H0 a8 [张袖石说:“不行,你带同志们走,我掩护!”
& w& d! q- A# z" \" E9 S& D8 v& p- F崔兰仙着急地说:“别争了,你是部队领导,部队行动不能没有指挥。你带领大家冲出去,快!”
( Y6 S6 i. X& U7 Y4 n, q3 M崔兰仙边朝敌人打枪边向西边的花子坟坟场飞跑。张袖石命令:“警卫一班,保护好崔主任,其他同志跟我走!”5 Y1 z2 o. {/ N  H" ~
鬼子包围了花子坟,战士们子弹打光了,在与敌人拼刺刀中相继牺牲了,崔兰仙负伤被俘。鬼子拉崔兰仙上马押走,她奋力反抗,对着鬼子猛踢猛咬,大骂:“你们这些强盗!要杀就杀,要砍就砍,中国人绝不屈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宁死不当俘虏!”鬼子对着崔兰仙的腹部连捅数刀,她献出了27岁的生命。
1 {+ b0 L- T# x5 x- _5 \# H7 e崔兰仙和张袖石是国家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之一。后人诗赞崔兰仙:“国难当头舍小家,津南抗战一枝花。边区璀璨星云烈,亮眼盐山那抹霞。”  `' m  B, d( V7 U: d
张维路:青春为救国燃烧
; K/ E( ]& w- V, z. V/ m) G高光(建国后任浙江省作协副主席等职)再次见到张维路,是离开“燎原剧团”一年零十个月后的1944年8月12日。+ M: `4 ]) N% m3 H. P8 ?
这一天,高光作为《渤海日报》随军记者,他和画家刘实一起跟随部队战地采访八路军攻打利津县城。沿途,支援前线宣传站的同志们唱歌、说快板书,为参战将士加油。' X% E& E# b0 P8 ^
“高光,高光!”
' s7 v! s  p/ o* e' ]! B3 [高光在行进中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他扭头往发出喊声的宣传站方向看:“哎呀,张维路!你咋在这儿?”高光惊喜异常,快步跑过去。- d: |2 K& T6 ^: p) Y
“我从冀鲁边区来渤海文工团半年了。我看着像你,就贸然喊了一声,果然是你。”张维路分外高兴的样子。
7 Z3 }& p2 a1 p* b眼前的张维路,脸颊消瘦、颧骨高耸、弱不禁风的样子,高光忍不住地大声说:“维路,你瘦了,跟一年多以前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 N0 A7 J- p! O. t$ n情不自禁,高光想起初见张维路的情形。2 l9 t, E2 Q) K  ?  Z
1942年春节刚过,18岁的高光逃出敌占区盐山县城,在宁津、乐陵、南皮三县交界处的一个村庄找到了冀鲁边区文化救国总会,对接待他的文救总会学术部长张洪泉说:“我要当八路军,打鬼子。”
2 i  I; _( n. w3 z/ v2 l第二天,高光不情愿地去“燎原剧团”当编剧,第一次见到剧团陈琮指导员的妹妹张维路——一张白皙而丰润的脸,高高而端正的鼻梁,一双深沉的大眼睛。她是一位出色的演员,还是剧团的“女管家”、“大姐”,照料大家的生活,给小团员缝补衣裳。大家从来没有见过她和谁发脾气,总是那样轻柔娴静,脸上挂着温存的笑容。; \2 R. p$ y! w* @2 d! `0 W
几个月后,针对鬼子对冀鲁边区抗日根据地实施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大部队化整为零,隐蔽活动,燎原剧团解散。10月,高光到《冀鲁日报》工作,从此没有张维路的音信。% I) ]; g& T; i- \( n. o
今天久别重逢,高光说:“你为什么不来看我呀?也不通信。”
. c( M3 ?5 s  S张维路面露难色:“我患了几个月的病,至今组织上不准我出来支前,这次是我坚决要求硬来的。”张维路说话带喘,声音微弱,脸上现出红晕。
7 d. O( M2 s& B( b# w心直口快的刘实皱着眉头对张维路说:“哎呀,同志,你还是老老实实地回后方休息吧。你到前方服务,叫战士们看了揪心呐!”
( k( d8 m9 D/ V2 W张维路一脸严肃地说:“同志,我是战士,我要在抗日烽火硝烟中享受战斗的幸福!”( _0 W% o! T+ ^/ ?& V$ x( b; D1 \+ P
大战在即,不容两人长谈,高光告别张维路继续前进。4天后,高光见到张维路,是在前方包扎所里。9 m" N: L8 W3 n
8月16日夜间,解放利津县城的战斗打响。激战中,一颗炮弹飞落下来,刘实双腿被炸断,腹部被炸裂,肠子流出来。高光腰部和两腿炸伤十几处。他忍痛拼死命把刘实拖出危险地带,两人都倒在地上。两个小时后,担架队上来,刘实牺牲了,高光失血过多昏厥。) A* Q) ]( @2 V) e- ~9 g3 E4 O
高光在前方包扎所里醒来。一位老大娘含着热泪,用调羹往他嘴里喂鸡蛋汤,他只喝了一口又昏迷过去。渤海区党委得知高光重伤的消息,指令部队医院千方百计挽救他的生命。当时强心针很珍贵,军医破格给高光连打了三针。
  [: o" A( K8 u3 h2 w5 V不知过了多久,高光恍惚感觉有雨点打在脸上,耳边想起那支亲切的、荡气回肠的歌声:“哥哥,你别忘了我呀,我是你亲爱的梅娘,你曾坐在我们家的窗上,嚼着那鲜红的槟榔,我曾经弹着吉他,伴你慢声儿歌唱,当我们在遥远的南洋。……你曾坐在红河的岸边,我们祖宗流血的地方,送我们的勇士还乡,……我为你违背了爹娘,离开那遥远的南洋,我预备用我的眼泪,擦好你的创伤,但是,但是,你已经不认得我了,你的可怜的梅娘!”6 G1 P* a/ b8 z9 r  R; x* c, ]
歌声细微。但是,这细弱的歌声,却强烈地震撼着高光的心,这不正是《再见吧,南洋》中的插曲吗?高光昏昏沉沉,全身麻木,他用力地睁开眼皮,模糊地看见张维路瘦削的挂着红晕的脸颊。她在轻轻地吟唱,大颗大颗的泪珠,滴在高光的脸上。! ^8 y" i) e. M' W: I
高光虚弱得连眼泪都枯竭了。他想去紧紧握住维路的手,可是,手臂沉重得抬不动。他用微弱的声音说:“维路,再唱一首。”" C3 ?* ~$ F5 y% V
维路点点头,擦去泪水,手轻轻一拢零乱的头发,放声唱起来:“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我们是善战的前卫,我们是民众的武装,从无畏惧,绝不屈服,永远抵抗,直到把日寇逐出国境,自由的旗帜高高飘扬。听,风在呼啸军号响,听,抗战歌声多嘹亮,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去敌人的后方。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向华北的原野,向塞外的山岗。”
7 ]# W5 G6 M- X张维路唱了一曲又一曲,她的双颊越来越红,呼吸越来越急迫,那一双深沉的大眼,此刻分外美丽。% Y% Y5 ^" f/ J. f. E
高光转到后方医院,张维路她们跟随伤员一路照料到医院。张维路一时不闲地帮着护士给伤员换药,喂药,喂饭,洗纱布、绷带、沾满血污的被单、衣服。一有空就给伤员们唱歌、讲故事。
3 R+ t. C7 Q% |& U6 Q7 G4 c/ K一天,前方送来一位负伤的连长,腿部筋肉深处嵌有两颗机关枪子弹,需要立即手术。而这时,麻醉药没有了。连长说:“医生同志,就算有麻药我也不用,留给其他同志用吧。你们只管放开手用刀子、镊子捅吧,我受得了。我现在就怕这子弹在腿里作怪,害得我不能按期回前线。”
2 V3 J; C' k- N4 m; ?% W. _连长转过脸对一旁的张维路说:“别怪我冒失,你是文工团的张维路同志吧?动手术的时候,请你留在我身边。我是个戏迷,最爱听家乡的河北梆子,在开刀的时候,能不能来一段河北梆子?”
: G% f+ t: Z2 D! T& R“行!”张维路干脆地说。0 |2 Q% q" ~9 e( ?5 s
连长要了一块毛巾狠狠地咬在嘴里。一阵传递刀剪的响声过去,突然,一声河北梆子清唱传来:“一家人闻边报雄心振奋,穆桂英为保国再度出征。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阵,哎,难道说我无有为国为民一片忠心!猛听得金鼓响号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有生之日责当尽,寸土怎能够属于他人。番王小丑何足论,我一剑能挡百万兵。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 叫侍儿快与我把戎装端整,抱帅印到校场指挥三军。”(《穆桂英挂帅》)# T  I/ G1 |3 ?1 b* }+ Z- q5 ~4 c! l% I
张维路嗓音高亢激昂,响遏行云,此刻完全不像一个重病缠身的人,她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来激励一位战斗英雄战胜伤痛。
7 b3 b2 _7 d4 o一段唱罢,张维路接着又唱:“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走出来我保国臣,……此番领兵去征讨,不为官职为黎民,一马踏破辽东地,不杀那安王我不回家门。”(同上)
. h# p0 L, D6 @1 \“当啷”,取出的子弹落入换药盘中。军医深沉地说:“我们胜利啦!”只听连长高声说:“维路同志,我向你致崇高的敬礼!回到前线,我一定多杀鬼子,感谢你的深情厚谊。”3 a, V6 N/ U) c8 o( n) h7 k
张维路敬佩地说:“连长,你真坚强。”她两颊的红晕像春天盛开的桃花,一双深沉的大眼睛,像两颗闪亮的启明星。
! ]1 h' }; S, W不久,张维路回渤海文工团了。
& ?  z6 s# G, N重阳,金菊怒放。张维路年轻的生命,被万恶的肺结核病夺走。8 q# h0 S$ ]8 i6 Z3 G; s
后人诗赞:“烽火狼烟九月八,凌霜怒放有黄花。不吝青春抗日死,一代女杰写春华。”
/ N$ i0 i  e- M$ d8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5-10-7 17:3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37
  • 发表于 2015-10-8 00: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