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4|回复: 2

父子双杰话崔氏2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8:45
  • 发表于 2017-2-24 14:0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斥内奸,安邦灭北谅
    北凉由于处于丝绸之路通道,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所以很受北魏的重视,因而北谅主沮渠牧犍也颇受拓跋焘的青睐。为了笼络北谅,太武帝拓跋焘自己的妹妹武威公主嫁给沮渠牧犍做了皇后。但沮渠牧犍表面上对北魏很谦恭,内心却有自己的打算,他脚踩两头船,一方面表示对北魏和好,一方面又与南朝刘宋结好,引起北魏的不满。
    太延五年(439年)三月,在北魏与北谅之间发生了一件事,导致两国关系骤然紧张。
    沮渠牧犍与嫂子李氏通奸,俩人如胶似漆,冷落了武威公主。事情败露后,武威公主不依不饶,和沮渠牧犍大闹了一场。为铲除情敌,李氏和牧犍的姐姐密谋,在武威公主的饭中下毒。武威公主食后面色蜡黄,呕吐不止,侥幸没死。太武帝闻后,派人将公主接回治愈,并令沮渠牧犍交出李氏,沮渠牧犍置之不理。太武帝非常生气,遣使至北凉,又听说沮渠牧犍逢人便喜滋滋地传播柔然可汗的妄言:“去年魏帝被我打败了,国威不能复振。”太武帝又派尚书贺多罗出使凉州,观察虚实。贺多罗返回平城后,说牧犍外修臣礼,内实悖逆,确实居心叵测。
    太武帝探明北谅对称藩确实怀有二心,便决定伐谅,并问计于崔浩。
    崔浩分析说:“牧犍野心已经暴露,不可不诛。我军往年北伐,虽不能说每战必胜,但也没有什么大的损失,出征的军马约三十万匹,在途死伤不满八千。即使不作战,平时老死病死的,也不少于万匹,所以这是很正常的。而敌人夸大我们的损失,制造谣言,说我们伤了元气,不能复振。今正好将计就计,按照他们说的,麻痹他们,让他们想不到我们突然而至,打他个措手不及,然后瓮中捉鳖,一举全歼!”
    太武帝又问此次出兵能否制胜?崔浩说:“牧犍兵力劣弱,且兄弟之间骄恣争权,相互残杀,民心离解。加上近年天灾地变都发生在秦凉,这皆为亡国之兆。伐必胜!”
    太武帝听了非常高兴,说:“好,卿之所言,正合吾意。”又召集群臣进一步商讨。
    不料,弘农王奚斤等三十余人反对出兵,说北谅牧犍承袭父职,作为西边的一个藩国已有多年了。虽然其心不甘于称臣,但目前没有什么大的罪过,宜采取安抚笼络的办法。我们连年征战,兵疲马惫,应做小的休整。再者说了,北谅都是不毛之地,寸草不生,大军既到,不得久停。他们听到我军到来,必然壁垒坚守,城池攻不下来,抢东西野地里又一无所有,到时候进退维谷,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攻打北谅得不偿失。
    太武帝把崔浩的话和盘托出来,告之群臣,群臣相觑无言,只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强辩客观理由,说那里没有水草,云云。
    尚书李顺因在征夏伐柔然时表现出色,深得太武帝赏识,曾作为太武帝的特使12次出使北谅,是个地地道道的“北谅通”,在北谅问题上也最有发言权。
    当太武帝征询他的意见时,他却说:“自温圉河以西,一直到姑臧城南,天梯山上冬有积雪,深一丈余,至春夏消融,雪水汇成河流,当地老百姓引以溉灌。北谅人听到我们军队来了,必然会决口放水。渠水放尽了,必然赤地百里,干旱无草,军马不能久留,怎能行军作战?”
    以前,李顺每次出使回来,都讲些北谅的不好处,这次太武帝听他说得情况与以前不一样,不免心生疑窦。
    原来,李顺在出使凉州时,凉王沮渠蒙逊时有傲慢之语,唯恐李顺报告朝廷,所以多次以重金贿赂他。李顺本是个贪财的人,拿人钱财,替人消灾。这次,见太武帝攻打北谅的决心很大,他便编造了这一通危言耸听的谎话,隐瞒了实情。崔浩听说了他受贿的事,曾向太武帝检举过。但其时李顺正受到宠信,太武帝认为崔浩是争风吃醋,并不相信。
    太武帝用迟疑的目光望着崔浩,再次征求崔浩的看法。崔浩听李顺之言漏洞百出,断定他是在说谎蛊惑人心,便引经据典戳穿他的谎言:“《汉书·地理志》写得明白:‘凉州之畜,为天下饶。’凉州是天下最富饶的地方。如果那里没有水草,老百姓怎么畜牧?再说,汉朝总不会在一个缺水少草的荒凉之地修筑城郭,设立郡县吧?还有,如果真像你说的那样干旱,雪水融化下来,也只能是浸润一下尘土,怎么会成为河流沟渠,溉灌数百万顷田地呢?这话纯粹是糊弄人的,不可信。”
    李顺听了,惊出一身冷汗,又故作镇静诡辩说:“耳闻不如眼见。这是我亲眼看到的,难道还会有假吗?你一介书生有什么资格和我争论?”
    此时,崔浩再也忍耐不住了,正色说:“你接受了人家的财物,当然要替人家说话了!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你以为我没看见就可以受你的蒙蔽吗?”
    太武帝听到这里,声色俱厉地斥责李顺等人,群臣这才不敢再说什么,唯唯诺诺。
      六月,太武帝率兵从平城出发征讨北谅,同时命公卿起草檄文,列数北谅主沮渠牧犍12条罪状,严厉遣责,规劝其亲率群臣远迎魏军,才是上策。沮渠牧犍哪里把魏军放在眼里,置若罔闻,不但不出迎,还厉兵秣马,做好抗击的准备。他一面遣使求救于柔然,一面派其弟征南大将军董来领兵万余出战于姑臧(今甘肃武威民勤县,北谅首都)城南。
    崔浩又建议太武帝自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县)渡过黄河,于七月至上郡(今陕西榆林市南)属国城,号令军队将辎重暂留城内,分两路浩浩荡荡轻装并进。北谅兵望风披靡,四散奔溃。太武帝分兵围攻,各个击破,他亲自带队专攻姑臧。
    拿下姑臧后,太武帝见此地水草丰盛,由此才知晓李顺是个奸臣,十分痛恨,下令处死李顺。他对崔浩说:“你说过的话现在果然应验了,当初我差点上了李顺的当!”崔浩说:“臣在您面前说话不敢不实,向来如此。” 九月,沮渠牧犍的侄子沮渠万年率部投降,姑臧城溃,沮渠牧犍见大势已去,率文武5000人出降。
    战事的进展与崔浩所预料的完全一样,由是太武帝对崔浩更是信服有加,视为当朝诸葛孔明。为了庆祝胜利,太武帝举行了盛大宴会,席间,他牵着崔浩的手对一些外国使臣说:“你们所说的崔公,就是他啊!才略之荚,当世无比。我做事可与否都要先征求他的意见,成败皆由他来判定。如果当初前秦苻坚等帝王遇到他这样的能臣,国家也不会灭亡啊!”又转身训导群臣说:“之前你们这些人都说我听从伯渊的计谋是荒谬的,现在怎么样?你们一个个在敌人面前胆小如鼠,简直都是废物!事实证明,自以为常胜的人,开始都觉得比别人高明得很,等到最后,才知道远远跟不上,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今后凡军国大计,卿等所不能决,都得向崔咨询,然后施行。”于是,擢升崔浩为司徒,位列三公。
    北谅灭亡以后,接着,魏军又攻克张掖、乐都、酒泉等地,至此,北魏统一了中国北方,西晋末年以来历时135年的十六国时期结束,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南北朝时代。
    有诗赞曰:
    崔郎有识亦有胆,戳破谎言辨内奸。
    出奇制胜驱龙虎,攻破北谅奏凯旋!
                          平反叛,进言灭佛法
    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关中一带爆发了以卢水胡人(匈奴的一支)盖吴为首的民众暴动,以反抗拓跋贵族的残酷压迫和军事征服。太平真君七年(446年)正月,太武帝至东雍州(治今山西临汾),攻打义军首领薛永宗所部。
    战前,太武帝问崔浩:“今天可否出击?”
    崔浩说:“薛永宗不知道陛下亲自来剿,思想上、军事上都没有防备。今日北风迅疾,宜急击之,须臾便可将敌人粉碎。如果等到明日,恐其见我官军盛大,必定连夜逃遁。”
    太武帝采纳了他的话,率军把东雍州团团围住。薛永宗果然没有防备,惊慌失措,奋力杀出城垒,与家人皆投汾水而死,魏军大获全胜。
    听说盖吴在长安以北,太武帝认为渭北之地无谷草,打算渡过渭南,循渭水西进。他问计于崔浩:“盖吴在长安北九十里,渭北地空,谷草不备。我想渡渭南西行,怎么样?”
    崔浩说:“盖吴大营离这里六十里,为贼魁所在。击蛇之法,当须破头,头破则尾岂能复动?应该乘势先击盖吴。现在我军前往,一日便到。荡平盖吴之后,回师再向长安,亦一日而至。短短一日之内,不会有什么损伤。我认为应该从北道进发。如果走南道,则盖吴会进入北山,占据有利地形,很难攻破。”
    这次太武帝没有听从崔浩的话,执意沿渭水南岸西进,抵达戏水(今陕西临潼东北)。盖吴得到消息,果然散入北地山中,魏军一无所获。太武帝悔不该不听崔浩之言,错过了一个重创敌人的大好时机,嗟叹不已。
    太武帝到长安以后,发现一佛寺中藏有许多兵器,怒不可遏,便怀疑僧侣与盖吴通谋作乱,下令将佛寺中的僧侣全部杀死。在清理寺院财产时,又发现许多酿酒器具及州郡牧守、富商豪绅寄存的大量财物;同时,还搜出僧侣藏匿妇女以恣淫乐的地下窟室。
    太武帝初年,崔浩曾受到同僚的排挤,回到武城家中赋闲。期间,他结识了道士寇谦之,潜心学道。他原本就对玄象阴阳十分精通,听了寇谦之的传道,更加笃信道教,达到痴迷的程度。而他的妻郭氏与之相反,敬好释典,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时时读诵佛经认为唯有土生土长的道教才是正宗,而佛教是“胡教”,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洋教”,因此对其深恶痛绝。他多次规劝妻子改信道教,妻子不停,他一之下将家中的佛经取而焚之,把纸厕中。后来,他被太武帝重新召回录用,并渐受恩宠。在崔浩的影响下,太武帝信奉道教,成为忠实的道教徒,自称太平真君,甚至把年号改为太平真君。为了统一北方,巩固在中原的地位,北魏实行全民皆兵太武帝认为那些和尚尼姑不劳而食,不但为国家创造不了财富还要免除租税、徭役,实为国家一大祸害,所以下诏凡是五十岁以下的沙门一律还俗服兵役;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
    崔浩本来就崇道抑佛,此时见太武帝动怒,便趁机火上浇油,不断向太武帝灌输唯有道教才是立国之本的理念,劝太武帝灭佛兴道,杀尽天下僧侣,焚毁全部佛经、佛像,彻底铲除佛教的影响。太武帝听信崔浩的话,下令在全国灭佛。灭佛政策相当苛虐残忍长安的沙门全部杀掉全国的所有经像全部焚毁。一时之间,举国上下,风声鹤唳。
    崇信佛教的监国太子拓跋晃对这种残酷的屠杀和镇压十分不满,再三上表,劝阻太武帝灭佛。太武帝根本听不进去,依旧对佛门诛除不赦。见太武帝不纳其言,拓跋晃便把废佛诏书扣压下来,迟迟不予宣布故意留出时间和机会,让远近的沙门闻讯逃匿,这样大批佛经、佛像亦得以密藏然而魏国境内的寺院塔庙却无一幸免于难,佛像被捣毁,佛经被焚烬,寺庙被洗劫一空,惨不忍睹。这就是上有名的“太武法难拓跋晃把满腔悲愤都集中在崔浩身上,对崔浩恨之入骨。
    镇压农民起义,诛灭佛法,这是崔浩一生中最不光彩的一笔。如果说平叛义军是维护北魏政权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残酷的“灭佛”行为就不可宽恕了。“太武法难”名义上看起来是太武帝发动的,实际上崔浩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不仅仅是对佛教文化的围剿,更是封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由于崔浩与以太子拓跋晃为首的鲜卑贵族久有间隙,他极力鼓动太武帝灭佛的真正目的是以毁灭佛教的名誉来打击异己力量虽然巩固了的政治势力,也因此得罪了大批信奉佛教的鲜卑贵族,为自己埋下了祸根。废佛后,崔浩变得更加专横跋扈,滥用权势,以致许多人到太武帝那里进谗言,太武帝渐渐对崔浩疏远。终于,崔浩失宠,一颗政治明星的光环渐渐黯淡下去。
    诗曰:
    灭佛残忍失人心,血雨腥风铸冤魂。
    千秋毁誉在一旦,多行不义埋祸根。
                  修国史,惨遭灭门祸
    崔浩作为道武、明元、太武三朝元老,功勋卓著,声望超过他的父亲,成为最受皇帝宠信和地位最高的汉人。尤其是太武帝拓跋焘,对崔浩不仅君臣之间的信任,而且像朋友一般亲近。他不拘君臣大礼,甚至有时亲自屈尊到崔浩家中请教问题。有时皇上突然来了,崔浩措手不及,仓促之间来不及制作精美的食品,就出家常菜肴招待太武帝亦毫不责怪,总是高高兴兴拿起来就吃。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随便出入于皇帝卧室。这种超乎寻常的君臣关系史上罕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武帝对崔浩越宠信,一些人对他就越嫉恨。特别是鲜卑贵族不能容忍汉人来分享权力,同自己平起平坐,何况崔浩依然超越他们,简直就是皇上第二了!对于皇帝宠信的汉人,他们千方百计加以排挤打击。崔浩理所当然成了鲜卑贵族攻击的主要目标。
    崔浩对面临的杀头之祸全然不知,不但不知退避,反而公然和鲜卑贵族分庭抗礼,在明哲保身方面确不如他的父亲崔宏。崔宏多年侍奉在皇帝左右,深知“傍君如傍虎”的道理,特别是他先后在前秦、后燕和北魏为仕,接触的都是少数民族君王,知道他们的文化、习性与汉族大不一样,暴怒无常,因此处处慎言慎行,用儒家的“温良恭俭让”保护自身。而崔浩就不行了,他有时说话很尖刻,甚至连太子也不放在眼里。一次,崔浩推荐出冀、定、相、幽、并五州郡守人选,太子拓跋晃对这个人事安排不同意,崔浩却固执己见,最终把他推荐的人派出去任职。这样又得罪了太子,拓跋晃对他积怨愈深。
    针对鲜卑贵族不讲伦理道德、僭越礼制的混乱现象,崔浩还企图用儒家传统思想来改造他们,按照汉族士族的门阀等级观念规定鲜卑氏族的尊卑高下。这又引起一些人的不满,抵制情绪很大。他的表弟、高门士族卢玄也觉得这样会伤害一些鲜卑贵族的自尊和利益,劝阻他“宜加三思”,不要贸然行事。但崔浩不听,一意孤行,从而得罪了众多的鲜卑贵族,为以后招致血光之灾埋下了祸根。当时,一些大臣都预感到崔浩要大祸临头了。
    于是,那些鲜卑贵族暗中窥伺,随时找他的岔子,为弹劾他搜集材料,罗列罪状。崔浩之弟崔恬的女婿王慧龙是太原大族,世代遗传齇鼻(即酒糟鼻),在江东被称为“齇王”。不知道崔浩为什么非常欣赏王慧龙的齇鼻,说:“的确是王家男儿,真是贵种!”又多次在朝中鲜卑诸公面前称赞王慧龙长得如何如何俊美。这本来是一句无关紧要的闲话,可是却为其政敌抓住了把柄,大做文章。司徒长孙嵩本来对崔氏父子就有成见,听崔浩赞扬王慧龙,认为王慧龙是从南方归降的,崔浩叹服南人,即是有嘲讽鄙视鲜卑人的意思,于是向太武帝告了一状。太武帝大怒,把崔浩严加训斥,吓得崔浩脱帽叩头,狠狠自责了一番才得到宽恕。其实,我们至今也不明白,一个酒糟鼻子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崔浩信口开河,真是自取其祸!
    这些,都是崔浩失宠的伏笔,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导致崔浩掉脑袋的直接原因还是《国史》事件。
    太延五年(439)十二月,太武帝命崔浩负责续修国史。崔浩作为主编,在整个编修过程中亲自动笔并不多,只是对全书做了“损益褒贬,折中润色”的综合整理工作。续史完成后,名曰《国记》。参与其事的著作令史闵湛、郗标本是巧言令色、溜须拍马之徒,他们为了讨好崔浩,建议把《国记》连同崔浩所注的《五经》刊刻在石碑上,以彰后人。崔浩没有多加考虑,采纳了他们的建议,负责领导工作的太子拓跋晃也表示同意。于是,在都城繁华处营造了一个刻有《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碑林规模很大,方圆一百三十步,用工三百多万才告完成。由于《国记》秉笔直书,没有“为尊者讳”,尽述拓跋氏的历史,详备而无所避讳,其中叙述了拓跋氏一些鲜为人知的不太光彩的早期历史。而石碑树立在通衢大路旁,引起过往行人议论。鲜卑贵族看到后,无不愤怒,先后到太武帝前告状,指控崔浩有意曝扬国恶,抖搂皇帝的家丑,犯下弥天大罪。太武帝怒不可遏,命令立即逮捕崔浩及秘书郎吏,审查其罪状。
    由于事关重大,太武帝亲自审讯,质问说:“崔浩,我待你不薄,缘何你却辱没我的祖宗八代?”崔浩惶惑不能应对,只是说具体编撰国史的是闵湛、郗标,建立碑林是请示太子同意的。太武帝询问太子拓跋晃究竟是怎么回事?拓跋晃本来就对崔浩嫉恨,当然不会承认。太武帝更加恼怒,判崔浩斩刑。
    就这样,直到临死,这个一生机敏、号称诸葛亮的崔浩对自己所犯何罪,也没弄明白。
    太平真君十一年六月己亥(公元45075),太武帝诛杀崔浩,腰斩弃市。刑场行刑途中崔浩身带重枷,蓬头散发,铿锵而行。几十名行刑刽子一边厉声呵斥,一边往他身上撒尿崔浩两眼无光,痛苦地“嗷嗷”直叫,过往行人听得真真切切,军民见者,无不垂泪崔浩遭受的污辱,为几千年文士功臣所罕见与崔浩同时受诛的还有闵湛、郗标以下多人,清河崔氏同族无论远近,连同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满门抄斩
    这次事件,史称“国史之狱”。
    有人说,这是崔浩持才傲物的必然结果;也有人说,这是崔浩灭佛的报应。究为何因,留与后人深思。
    有诗叹曰:
    文韬武略知兴亡,经天纬地晓阴阳。
    百密一疏九族灭,遗恨青山哭忠良!
    崔浩获罪,株连九族,崔氏族人被杀的被杀,藏匿的藏匿,侥幸逃跑的逃跑,还有的为避祸改姓埋名。现在,故城县建国镇一王姓中医的族谱,即前半部分姓崔,后半部分姓王,便是这段历史的佐证。
    经过这一场变故,崔氏家族大伤元气,其故里崔家庙风光不再,宗祠房屋倾圮,田园荒芜,人口骤减,幸存者并入附近的关庙、刘庙、赵庙等村庄,崔家庙这个显赫一时的村庄渐渐消失,后人甚至淡忘了这个名字。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化,崔氏父子的事迹鲜为人知,许多故城人甚至不知自己家乡还出现过如此杰出的人物。值得庆幸的是,现在故城县还生活着崔宏的后裔,他们津津乐道自己的祖先,引以为荣。今关庙村东南里许的关庙小学即建于“崔家花园”旧址上。崔家花园于平地隆起一土岗,状似龟形,故又俗称“王八岗子”。登临此处,四目旷达,可以俯瞰四野,仰观星月,发思古之幽情,念崔氏之显赫!
    俱往矣!运河悠悠,往事如烟。崔宏以其卓越的才学为北魏少数民族政权服务,为促使北魏统治者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促进民族融合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崔浩作为统一战争的谋主,辅佐了北魏王朝三代帝王,参与重大的军事决策,多谋善断,算无遗策,屡建功勋,在北魏统一中国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称其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这种父子同朝为臣,同为开国元勋的双子星座在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这当是故城人民的骄傲和自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27 14:42
  • 发表于 2017-2-25 15: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2-16 11:08
  • 发表于 2017-2-25 19: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