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83|回复: 0

崔与之轶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3 小时前
  • 发表于 2017-10-11 13: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aragraph]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
    ) b4 [3 t( o$ t6 Z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
    ! F% j8 m7 i9 e* @5 R( O) q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还。) {7 t0 \$ c: I
    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6 k# w9 G  W3 V3 E: i# n
    " ~  M" y# n+ A' F, k7 j% v  i! Q
    5 c0 K1 r6 k6 F' B& R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 L/ ~/ N) I" y  V; O
    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4 ]1 |6 y! S7 `5 r' Z4 O. W+ I, X
    蒲涧清泉白石,梅岭绿阴青子,怪我旧盟寒。. _# T/ ]( n/ r, d3 n6 W7 {- C/ G" c. `
    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 p! h' |6 G5 t4 l; [                                               
    . a. Q2 R# j$ w5 `& q5 {                      崔与之  《水调歌头·题剑阁》2 F! {7 Y% j: e  Z" o. y/ Y/ H

    # n. p0 Z  l7 ^1 }8 ?* v6 F# {% `/ a; s5 q  j
    7 v5 P' O  f) f
    广州朝天路上有一条崔府街,这条街的街名,出自一位名叫崔与之的人。
    1 z& s* G3 A0 C! S9 n+ R2 I# O6 \( \我们不熟悉他,因为他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实在太过遥远。南宋年间,他可是响彻大江南北的传奇人物。当朝皇帝三番五次请他做宰相,他却先后十三次请辞。接他赴京的马车,日日夜夜在他家门前等待,他就是固守自己那开满了菊花的“晚菊堂”,不肯离开。( [: V  u7 d+ S
    他是岭南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的奠基人,也是文采飞扬的“粤词鼻祖”。三十岁的时候,他以一介布衣身份前来临安求学,成为岭南由太学中举的第一人,开启了岭南地区由盛产象犀珠玉之地向诗书礼乐之地、道德醇厚之地转变的序幕。
    $ u5 d: J) Z' Q& Z" O% P- B9 K和陶渊明一样,菊花是他最喜欢的花。他的出与入,行与止,仕与隐,人生的每一步,都特立独行,不同凡响。他82年的人生,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哪怕是在八百多年之后的今天翻读,依然可以领略到那巨大的人格魅力。
      H- R5 M, s' d+ ^. v) v" {
    ) T, `/ t( I; u! t' Z7 _崔与之其人其事
    ' J' h  o& [9 u2 K/ G- B
    3 e1 d5 x0 l9 P% |& [7 ^太学进士第一人
    ( E) P5 Q' D" @ ( A! z7 k7 `/ K+ F$ U$ e
    考察崔与之的家族史,先世是河南汴京人(今河南开封)。从他曾祖的那一辈开始,崔氏家族因为战乱南迁,历经江西宁都、广东河源,从其父崔世明开始定居增城。
    ) g) ?& o3 y" r# A4 V8 R崔世明是个耿直有志的读书人,却在科场上屡遭失意。最终灰了心的他自叹:“不为宰相,则为良医”,放弃了科举之路,而成为一名在当地口碑甚好救死扶伤的医生。
    * o' J& u$ M9 [# b! l0 |崔与之生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此时,靖康之变和北宋灭亡已经过去了31年,宋金之仇仍然未解。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花好月圆,一派繁华,却如同玻璃般脆弱易碎。
    ' v2 g: {  W  w+ Y0 U崔与之自幼聪颖,号称“卓荦有奇节”,不过,限于当时岭南的学习条件,快30岁时,崔与之还是一介布衣。# Z' |+ M$ N7 [; |! Y& x
    宋代是岭南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期,源源不断的谪宦、移民、流人,给岭南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但是从总体上看,此时的广东,和两浙、京湖一带还是有不小的差距。广东每年考上进士的可谓寥寥无几,增城更是少之又少。$ l, l# T9 L! q8 }; _. g
    绍熙元年(1190年),崔与之做了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到当时中央最高学府——临安(今杭州)太学读书。4 S( @# Q& ^% F: a
    繁华都市,临安胜景。崔与之在这里却是“朝夕肄业,足迹未尝至尘市。”三年的时间里,他学得满腹经纶,绍熙四年(1193年),他践行了离家时的许诺“三年学成以归”,考中进士,成为岭南由太学生考中进士的第一人。7 D0 {, j- b3 |( A

    2 ^) K( I2 K& @- T6 C3 S! M经世致用才能
    4 X! I$ F3 L) a9 V
    ' I6 @# _2 G: `' B' e8 j崔与之由此开始了他的仕途。几十年的为官岁月,留下美谈无数。, D( l1 b/ A/ p2 _, e' W0 D8 l
    第一站是浔州,正逢当地储存备荒粮食的粮仓失修,雨季就要来了,仓米难保不受潮霉坏。郡守想把粮卖掉,崔与之据理力争,最后,他把自己所居官衙的屋瓦拆下来用在粮仓上。! W/ ~2 Z$ R+ y2 C
    后来,崔与之又任淮西提刑司检法官。朝廷王枢密之子称霸乡里,夺取僧寺田产。寺僧告于官,许多官吏不敢受理,唯独崔与之不畏权贵,秉公判决。嘉定三年(1210年),崔与之升任提点广西刑狱。广西地区大部分是荒寂之地,崔与之深知此地离朝廷很远,地方官吏任意盘剥压迫百姓,所以他每巡察一地,必自带费用,一切公务开支按日计给,不用地方一分一毫,更不准地方供养。
    9 z  ^5 Y, H/ R0 H6 U" U. a$ Q当时海南岛属广西管辖,海南的老百姓还处在刀耕火种时期,生活贫困,但地方官却和其他地方一样征收税赋。有人听说崔与之的清廉之名,前往崔府告发了这件事。于是崔与之亲自派人察访,结果证明老百姓说的是事实,他就派人将各种税收严加核实,并张榜公布废除贪官污吏巧立名目强加给老百姓的税目。
    8 z% A  v: Z5 Q, q+ e此后,崔与之又主政两淮及四川多年。史书上说他外拒金人,内立军政,取信军民,深得民望,政绩卓著。有一年,浙东发生严重天灾,遍地哀鸿,无数饥民流离失所。崔与之下令打开扬州城门,迎入难民安置,从而救活流民万余人。他在汉中坐镇五年,令金兵望而却步,巴蜀得保平安。在他苦心经营下,淮东安然,蜀中大治。若干年后,当崔与之告老还乡时,川民“攀辕卧辙,哭声动地”,依依不舍地送别他们心目中的“岭南古佛,西蜀福星”。
    . l' y4 k, U; G8 B - B' s5 g& d7 I- u4 \5 H8 H1 Q
    屡辞宰执  千古一人  " W/ o9 G+ e  W. s

    + b1 R$ A4 Z& R# M7 c嘉定十一年(1218年),崔与之刚过花甲之年,在官场浸淫多年的他萌生退意。这一年,他被朝廷召为秘书少监。崔与之开始“力辞召命”,却没有获得成功。2 U5 \4 y1 p5 P" P( O, U/ l
    嘉定十六年(1223年),崔与之再次被召赴京,任礼部尚书一职。他上了二、三疏辞官,圣旨不允,崔与之干脆收拾好行李,很有诗意地“轻舟出峡,翩然归里”了。
    5 U* Z- f1 I1 V- W回到广州之后,崔与之已经67岁高龄,当朝皇帝宋理宗仍是不断召其回京。在崔与之上疏力辞,皇帝不断诏请的来回扯皮中,崔与之在广州过了十年。
    ! Q+ ?: ]2 I* C; Q$ i+ x端平二年(1235年),宋理宗再授崔与之广东经略安抚使一职,兼知广州。这一次,还没有等崔与之辞官,就发生了广州摧锋军兵变围城一事。崔与之只好以77岁高龄,临危受命,一举平息叛乱。宋理宗大喜,任命他为参知政事。这一职位,下宰相一等,相当于副相一职,对于多数宋代士大夫来说,可谓是毕生孜孜以求的政治理想。然而崔与之却继续上奏辞免,并且连续上了七次奏礼。
    : O% ^5 Z  b) L+ Y9 I有趣的是,正因为崔与之一再辞官,宋理宗反而对他“注想弥切”。翌年,他拜崔与之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人臣,这已是最为隆崇的高官。宋理宗这次的决心非常大,连续三次下诏。然而,崔与之的决心也不小,他接连上奏十三次,坚决请辞宰相。同时还把理宗所赐的二百两黄金,托人送回了内库。0 W1 G  Z: ?3 b/ V8 y) `
    终于,还是当朝皇帝妥协了。嘉熙三年(1239年)六月,崔与之得诏依丞相之职致仕。
    2 _9 `9 u; V; O' L* ]就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崔与之在广州病逝,享年82岁。
    " Z- b1 Q$ j& j2 i& R+ N& K# [宋理宗震悼,为之罢朝辍乐减膳志哀,并遣官致祭。! B* [) N$ q' _( y* R" W

    . H7 O6 e4 [. q! |) z崔府街隐居岁月
    4 ]8 e! G+ h9 {# G
    8 n. h4 U% {' H1 w* c菊花盛开“晚菊堂”  
    4 G8 E+ c. G$ t8 w% V, _
    ' G9 M4 g7 c. ]" ^广州朝天路上的崔府街,就是崔与之晚年隐居的地方。; S5 v( f* B- }2 x
    从外观上看,你丝毫感觉不出它是一条有八百年历史的古老街道。它简单、嘈杂,还有一点点的混乱和落寞。站在巷口,只感觉人间烟火的诸般滋味扑面而来,唯有那为之慕名而来的历史感与沧桑感于此,却难以感知。
    " M: S$ T) e  h9 q+ Q5 H/ x4 r崔与之定居的年代,距今已有885年。那时,朝天路一带,东面是榕阴竹影的坡山古渡,南面是异域风情的怀圣光塔,北面是六榕寺的千佛浮图……崔府门前,碧水两岸,野菊盛开。7 D0 Z% R2 C9 u8 D
    和陶渊明一样,崔与之也特别喜欢菊花。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崔与之则是“老圃秋容淡,黄花晚节香”——这两句取自韩琦《重阳》中的诗,是崔与之毕生最爱。他将其题写在自己的宅子门口,中间的题匾上,是他居所的名字——“晚菊堂”。4 [% k2 n- R- h6 c; Z1 T
    当年离开增城去临安求学,崔与之刚刚而立之年。三十多年的时光里,他辗转广西、江西、四川、浙江做官,留下美名无数。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时,已经是六十七岁高龄的老人。
    5 z( J/ h/ I8 ?+ Q3 ^这片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的崔与之府邸,根据《夷坚续志》的记载:“建第甚丽”。以至于当地有个姓李的豪商,忍不住“从而效之,即用崔府匠人规制落成。”崔与之听说,欣然前往观看。回来以后,他问建宅子的匠人:“汝与某建宅固佳,但少两枝梁耳。”匠曰:“此一依相府规模者。”崔与之笑答:“一枝是没思量,一枝是没酌量。”崔与之虚怀若谷的为人风格可见一斑。
      K" }( ]6 E; w5 C
    , o* _' }$ G3 S) k: J# O2 k“白麻不拜”之谜
    * U/ s1 H8 @2 T: y& O $ K% T/ E! L& ?
    崔与之酷爱菊花,他的处世态度也是恬淡如菊。他一生不养妓,不受馈赠,“晚菊堂”里最多的就是书;庭院里除了种满菊花,就是养了一对白鸡。
    & U8 p5 G3 I3 j4 k5 p: a1 F崔府是当时不少名人学士云集的场所,李昴英和杨汪中更是每天陪侍崔与之左右,岭南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就是在这条街上孕育成熟。
    9 @) i6 j2 z* |: e  o# [! M然而,崔府毕竟不是崔与之期待中的世外桃源。端平二年(1235),广东戍卒暴动,广州被团团包围,杀声动地。77岁的崔与之临危受命,出任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领导平乱。由于崔与之年迈体弱,只得“居家治事”,崔府便成了广东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而他平息叛乱的过程如同神话。史料记载,崔与之一出现在城头,城外的喧嚣便顿时寂然。经他一番劝导,未动一兵一卒,叛军就纷纷弃械投降。崔与之在当时世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Z5 H( h0 ^6 T3 l
    叛乱平息后,崔与之辞去官职,崔府街却未恢复原来的平静。当朝皇帝宋理宗,不断升任崔与之为礼部尚书、右丞相,一拨又一拨的说客,从临安来到崔府街催行……崔与之连续13次上疏力辞,说什么都不离开他的“晚菊堂”。
    7 ^/ z! |/ j/ W$ F8 X“白麻不拜”(注:白麻指皇帝的诏书。)的崔与之,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被时人惊呼为“千古第一人”。" Q8 o0 N4 F) S6 t5 z. p. ?
    见仁见智的观点,没有办法去得到证实,因为这些都不是崔与之自己说的。崔与之其实详细地阐述了辞官的个中原因,却没有人相信——在辞免宰相一疏里,他把自己的身体境况描述得很是糟糕:“臣年行八十矣,一身孤立,百病交攻,头风时作,视听昏聩,步履蹒跚,元气渐微,生意垂绝,去天既远,丧日无多……”
    " ?3 j& l* T8 q8 k- R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家,身体不好,所有的人都相信。可是大家又都不相信,这个质朴的理由,就是“白麻不拜”的全部原因。
    . h$ Q- U# y0 K* t8 L3 J这位神奇又神秘的老人家,用他贯穿一生的正直、睿智,以及顽固的坚持,把自己演绎成了一个谜、一段传奇,永远留待后人评说。
    ' V" @4 y' N2 `0 d" v$ {9 s3 [! U7 Y
    3 M% h6 [# X5 I$ m5 h) z2 s: R5 m$ x+ d  h

    3 G8 ]$ E0 u7 l) T9 E寻找崔与之/ y$ d+ l  a3 T0 ~$ ]- p
    $ `0 J/ e9 n, R% W" l; u
    崔太师祠
    / j2 J; ?: _% h: m5 b6 i6 H, q
    & K  C: Y" j2 ^" X增城中新镇,与坑贝古村隔路对望的崔屋村,是崔与之诞生及早期生活的地方。$ e3 y' I. X# h+ I, Y
    崔太师祠,是这里仅存的和崔与之有关的建筑。它是一间穿斗式木构梁架的平屋,砖墙黑瓦顶,三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祠堂中间,供奉着崔与之的像。他纱帽朝服,慈颜善目,带着隐约的笑意,似乎对这片沧海桑田完全不以为意。
    % _) L7 `$ A/ X4 n1189年,崔与之就是从这个平凡的小村落里出发,负笈北上,到太学读书。当时还没有一个岭南学子作出过这样的决定。从广州到临安,二千公里的距离,而岭南人距离文化中心的心理距离,则更加遥远。不知道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自信,崔与之作出了这个决定,且撂下“狠话”:“三年学成以归”。
    9 P( s' v1 F1 C% s9 E. A9 |: U他履行了诺言。三年之后,崔与之石破天惊,成为岭南由太学考中进士第一人;他也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诺言,等到再次踏足这片土地,他早已是一位垂垂老矣的长者,这中间的岁月,远远不止三年。
    $ c: {2 P$ {) A2 q9 r1189年,崔与之在这里作出决定的那一刻,是岭南地区文化变革的关键节点。元人王义山在《送张士隆赴广州教授序》里言,自崔与之由太学中进士,广州士子纷纷以其为楷模,学风丕变;崔与之自出仕到帅蜀便道归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广州士子于是知道了什么是廉洁奉公;崔与之十三辞宰相,广州士子从此知道了什么是名节……在崔与之的影响下,广州由盛产象犀珠玉之地,转而成为诗书礼乐之地、道德醇厚之地。& X& q" \' }9 K" q$ x( k
    这个平凡无奇的宗祠,因此成了岭南文化人争相膜拜的场所。大名鼎鼎的状元爱国英雄文天祥,在这里题下了“菊坡翁盛德清风,跨映一代”的句子。
    % i9 e+ m3 L& A% }( Z& d+ \ 0 f' ~+ w" Y1 |
    崔与之墓3 f1 d/ o. r3 q9 x5 w9 L- P6 d0 L0 y. c
    0 g5 C+ z) S8 |. V' y3 Q
    距离崔屋不远的华山南面山坡上,有一片寂静的墓地,崔与之就葬在这里。- ^! ~7 ]& k  m. l
    这一墓地是1991年的重建之作,原来的墓地在“文革”中被毁。据村民的回忆,崔与之墓地面积有500多㎡,建于嘉熙三年(1239年)。当时墓前有墓志碑、墓界志碑和石狮,墓道中还有华表,颇为壮观。
    " e6 ^. K+ }, A* U- @仔细端详墓前的镇墓兽,后排的都是狮子模样,只有前排的两只样子很怪,有些像狮子,但是更像是狒狒。增城博物馆副馆长蔡美新说,这两只镇墓兽有可能是宋代时候的作品,也就是崔与之墓为数不多的“真迹”。* _/ k! P# M+ s/ i/ ?
    虽然广州人对崔与之的历史知之甚少,一代又一代的崔屋村的人却从未忘记这位伟大的祖先,并且深深地引以为傲。& p3 l  P$ `: F6 c- j
    除了华山上的崔与之墓,崔与之的父亲崔世明、母亲罗氏、夫人林氏和后世子孙十数人,也被葬在附近的石壁山、四望岗和马头岗上,形成一个阔大的墓群。
    ! Y/ U* ~) g/ y7 O5 n崔屋村村民崔志明告诉我们,每年农历九月十二,是这里最热闹的日子。近两千崔氏后人,会从广东各地蜂拥而至,拜祭祖先。从早上七时到下午四时,人流络绎不绝。从这座山一直拜到那座山,场景壮观。& L) r4 L) f0 ?) h3 B; {
    # T$ k# R5 x0 u0 y  p8 o
                                                                                                        (撰 文:金 叶)8 S: J" D7 h0 k9 j

      G9 W2 Q. k4 L7 U: l- g
    ( ?; r: A7 U* S4 P  N) P. Q , c2 F6 F0 y: p
            南宋名臣崔与之$ v# B1 y+ O) Y

    # {3 p9 c; e  ~. |' |, O8 }                                  摘自《广州市地方志》
    - U4 L: K# G/ a! e: ]5 S8 j& P , c% p# {6 T+ G8 N% _
    广州朝天路有一条崔府街,街道得名,是因此处曾为南宋名臣崔与之府邸。《宋史·表卷第四·宰辅》中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崔与之曾任相4年,其实他一日也未到任,倒是先后13次向皇帝提出辞任此职,这在历史上说得上是独一无二的事了。崔与之的道德风范,为后人所称颂,文天祥誉其“盛德清风,跨映一代”,是他一生的恰切写照
    3 q# {& P3 E; b, @! B6 b
    崔与之,乳名星郎,字正子,号菊坡。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人。先世是河南汴京(今河南开封)人。曾祖因战乱南迁,经江西宁都、广东河源,至其父崔世明始定居增城。崔世明是个耿直有志的读书人,无奈科场困顿,应试每每遭黜,这使他灰了心,自叹:“不为宰相,则为良医。”遂放弃科举道路,转而用心研究医学,行医乡间,对贫困无助者,不收人家之酬金。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崔与之之母罗氏梦星坠怀而生与之,故给崔与之起乳名星郎。崔与之自小丧父,家境贫困,他发愤苦读,有自己一套学习方法:“读书务通大义,不事章句;为文务得大体,不事缀辑。

    . N( t* I8 N; x! x
    崔与之早就立下为民济时之志,但却苦于不得报国之径。绍熙元年(1190年),他32岁,得增城书友林仲介等人的资助,毅然离家赴临安(今浙江杭州)入太学读书。离家时,他向亲友表示一定要“三年学成以归”。果然,他进太学埋头读书,三年时间,学得满腹经纶,绍熙四年(1193年)考中进士。他是岭南由太学生考中进士的第一人。翌年,得授浔州(今广西桂平县境内)司法参军,赴任时,顺道回增城探家。他如今是进士,又授了官,身份不同以前,增城士绅请他作了《重建东岳行宫记》。

    7 K  R2 O/ Z7 u5 a* ~8 H: ^  j. \
    为官浔州,碰上储存备荒粮食的常平仓失修,雨季难保仓米不受潮霉坏。郡守想将仓粮卖掉,崔与之据理力争,坚持不能卖粮,撤官署之瓦修复粮仓。郡守很为敬服,举荐他任淮西(今安徽河南西部)提刑司检法官。他在任上能据实为受欺压的百姓说话,又不畏权势,对王枢密之子在乡霸占寺田之事,一样直笔判处。守法持正的政声一直传到朝内。嘉泰三年(1203年),任江西建昌军新城县(今江西黎川县)知县。正遇饥荒年,他下令严惩哄抢民廪为首者,平息了风波。开禧年间,南宋与金开战,天下为军需所扰,崔与之决定由官府解决,不加重百姓负担。朝廷下和籴令收购粮草,崔与之按时收购粮食,民不受扰,此法被漕运使令诸邑推效。开禧二年(1207年)崔与之被荐迁邕州(今广西南宁)通判。尚未到任,邕州就有兵变之事。原来州守是个贪婪的武人,克扣士卒衣食激起兵变。漕司下令崔与之代理州政,崔与之查访出首犯处斩,平定兵变,阖郡以安。嘉定元年(1208年),崔与之擢发宾州(治所在今广西宾阳)知州,在任两年,政事清明,特授广西提点刑狱。他不辞劳苦,遍历所部,所至秋毫无犯,奖廉劾贪,雷厉风行。他渡海到了海南岛,当地官吏提议问神断案。崔与之早有闻这里天高皇帝远,官吏不法久矣,说“我欲为民除害,岂问神邪!”他张榜公开免去当地人交苦簦叶之税及织吉贝衣之役,革除诸多弊病,并上疏申论痛惩岭海贪吏酷刑十事。有人将此事刻板刊印,号曰《岭海便民榜》。当时,朝廷对边远之县许荐举多名,被荐举者应给荐举人赏格,造成贪黩之风,崔与之奏请朝廷减少了广东循州(治所在今龙川县)、梅州等邑推举赏格,以正风气。嘉定六年(1213年),崔与之任金部员外郎。金部为户部下辖之部,掌管财政收支事。南宋官僚机构腐败,郎官多为养资望,不干实事,崔与之到任,事必躬亲,对欺瞒不实者处以杖刑,属吏莫不震栗
    - N4 q, R( ?8 I9 T, H
    嘉定七年(1214年),金国为避蒙古兵侵逼,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南宋朝廷疑心金兵将南侵,破格授崔与之直宝谟阁,暂派遣扬州主管淮东(今江苏省大部、安徽东部)安抚司公事。崔与之到了扬州,选守将,集民兵,浚城濠,修城寨,令金人不敢深入扬州。他又抓住时机,让部队练武布阵,增强战斗力。浙东饥荒,流民争相渡江,江南有的州县闭关拒纳,崔与之则开门抚纳,万余饥民得以活命。楚州(治所在今江苏淮安)工役繁兴,士卒不堪其苦,多逃亡入射阳湖。崔与之郑重其事地发信招抚,众人闻召皆至,唯独首谋者迟疑不前,被擒戮。收编余众分到官军各部队中,充实了兵力。崔与之守边五年无事,而宰相为图边功,遣都统刘琸率兵取泗州,结果刘琸全军覆没,金人乘势入境,宰相连下三书给崔与之,要他议和。崔与之据理力争,答复指出金兵方得势,求和必遭屈辱,并谓边民已坚壁清野,敌兵无可掠夺,诸君与民兵并力剿逐,金兵势必不能久驻,而且和议对山东归顺之徒也有不利。他遣精锐布要寨,加强战备,金人果无法侵入,和议之事遂不再提及
      W! E$ n% Y" L! s
    嘉定十一年(1218年)底,朝廷召崔与之为秘书少监,军民闻讯,遮道垂涕相送。崔与之年过花甲,厌倦官场,力辞召命,上疏乞闲,不获准,干脆弃官回家。南归途中,朝廷数召不已。走到安徽贵池县之池口镇,听说金人再次犯边,他忧国之心不能平静,于是赴朝上疏数千字,言及固根本、清中书、谨边备,一片忠心。崔与之一次又一次地上疏辞官,均不获准,只好又回到朝中,升秘书少监兼太子侍讲,权工部侍郎。再三辞职,还是不准。这时,成都帅董居谊因贪污财物被叛卒所逐,总领杨九鼎遇害,四川大乱,加上蒙古兵、金兵交替进犯四川,战事十分危急。朝廷任命崔与之为焕章阁待制,知成都府本路安抚使。崔与之上疏辞免,不允。临上任时,向皇帝陈词建议:“广科拨以宽民力,厚储积以壮边声。”

    + v$ b) K5 E# `; N/ ~% H
    崔与之到了四川,局面安定下来,后升任制置使。他与四川安抚使安丙推诚相处,兼用来自外地和蜀中之士,劝戒戍帅协调,军政纪律肃整。他广积钱粮,重视备战,又制定正确的战略,不轻与金人挑战。在金人国力渐衰时,对金人投诚者予以接纳,改编其精锐,并张榜边关招纳,使金人内部相疑,多所屠戮。嘉定十六年(1223年)崔与之以年老多病、恐误国事为由乞退,仍不获准,召赴京。金兵闻说崔与之离去,即兴兵入侵,还是崔与之再临边境,金兵乃退。他在四川甚得人心,被四川人颂为“岭南古佛,西蜀福星”,绘其像于成都仙游阁,以配张咏、赵抃,为“三贤祠”。他在四川主政时,每年收纳赋税青苗钱15万石,过去之官吏超过10万石以上就不交朝廷,中饱私囊。崔与之却储存起来以充国用。他对奇玉美锦一无所视。他离任那天,四川各路都有馈赠,俗谓“大送”,这是惯例,他都谢绝了。

    7 _# w0 c) y, z/ X
    崔与之这次奉召入京任礼部尚书,而他确实不想再做官,上了二、三疏辞官,圣旨不允。崔与之也不理那么多,出川之后,乘舟归粤。途经清远,游飞来寺,作《峡山飞来寺》诗
    1 A4 h7 S  U& I. p. J
    万里星槎海上旋,名山今喜得攀缘。
    猿挥孙恪千年泪,月照维摩半夜禅。
    磴长荒苔人迹少,厓攒古树鹊巢悬。
    江流上溯曹溪水,时送钟声到洞前。
    1 n# W" R7 ~( X4 @' G7 H
    梁善长《广东诗粹》云:“七言古体,宋崔菊坡与之高华壮亮,犹有唐人遗音。”所谓“高华壮亮”,是指他的诗多为表达忧国爱民之心,深挚感人。而《峡山》一诗,却是幽沓深峭,别具风格,可见他决意归隐岭南,淡泊名利之心
    1 v* s4 k" q1 \0 b
    崔与之在文学上的成就,在其词作上。在他之前,岭南虽有词作,不过,南汉连州黄损存一词《望江南》格调低下,曲江何成裕有“尤工小词”之名而其作不存世,北宋年间,未见有词,南宋直至崔与之后,岭南词家才稍著称于世,故崔与之被称为“粤词之祖”。词如其人,词笔老健,开创了“雅健”为宗的岭南词风,对岭南词坛影响深远。只是他的存词极少,只得二首。其一《水调歌头·题剑阁》作于出任成都知府兼本路安抚使时,潘飞声在《粤词雅》中赞其“起四句雄壮极矣,虽苏、辛无以过之”。麦孟华也赞道:“此词豪迈,何减稼轩!”兹录于此

    5 R1 N' f3 E; i8 @# i$ L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铎镝,天道久应还。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 P. @; p5 h) B* {, \
    崔与之回到广州之后,年已67岁。府邸在今朝天路崔府街上。他想就此过几天安稳日子,皇上对他却特别看重。宋理宗在即位的宝庆元年(1225年),授崔与之充显谟阁直学士、知潭州(今湖南长沙)、湖南安抚使。以后,陆续又任命提举西京(今河南洛阳)崇山崇福宫,迁焕章阁学士、知隆兴府(治所在今江西南昌)、江西安抚使,授徽猷阁学士、提举南京(今河南商丘)鸿庆宫,理宗数次亲笔召为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提举西京崇山崇福宫。崔与之一再上疏力辞所封之官职,均不允。在这来回扯皮之中,崔与之杜门过了10年
    ! |+ e2 \, R& v8 v) O4 q+ Q
    端平二年(1235年)二月,宋理宗授崔与之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崔与之还未来得及辞官,就遇上了兵变围城之事。广州摧锋军远戍建康(今南京)四年,撤戍时未返岭南,被留戍江西,又过了四年。广州摧锋军转战皆捷,有功而幕府不报,要求撤戍也不报,终于酿成叛乱。叛军纵火惠阳,焚博罗,长驱直围广州。城内人心惶惶,郡守夜逃,满城文武官吏,连夜聚至崔与之家商求对策。崔与之登舆率众登城。叛兵望见崔与之俯伏听命。崔与之晓以道理,又派门人李昴英、杨汪中下城向叛军安抚解释,大多数叛卒都放下武器,只有为首者怕追究责任,率余众逃亡至肇庆据城对抗。为了保境安民,崔与之正式接受了任命,他年事已高,只能在家中升堂治事,下令官兵追剿。叛军弃城,经怀集入封川,山径险峻,不可追击。崔与之下令提刑彭铉讨捕,密调循州、连州、南雄三州兵戍围剿,叛军战败请降,除了惩治桀黯不悛者,其余分隶诸州。是年六月,叛乱事平。朝廷封崔与之端明殿学士、太中大夫、广南东路经略安抚使,马步军都总管兼参知政事,即兼丞相之职。崔与之又力辞官职,还将帅广半年的薪俸共计钱1100余缗、米2800石,悉数交回官库,未受分文。一时传为美谈
    & B* ]/ H9 p: T! f6 l5 s8 t) Q
    崔与之一再辞官,宋理宗对他却“注想弥切”。自参知政事转正议大夫,翌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这已是一品高位了。宋理宗还让广东经略彭铉劝勉催促崔与之上任,崔与之还是力辞。皇帝降旨问他政事孰当罢行、人才孰当用舍。崔与之勉力支持病体写出奏章。他于奏章中提出:“天生人才,自足以供一代之用,惟辨其君子小人而已”,皇帝“必是非利害胸中卓然有定见,而后独断而行之”,“假使和而可保(边),亦当议而行之可也”;提醒皇帝“若谓其(内臣)所言出于无心,岂知爱恶之私因此而入,其于圣德宁无玷乎”。宋理宗览文,更加感叹,更频诏他赴京,一再派专使再召。嘉熙二年(1238年),又遣崔与之门生李昴英回到广州宣80岁的崔与之赴任右丞相,他还是坚辞不拜。五月,诏崔与之提举洞霄宫,任便居住。这4年间,崔与之名义为相,先后13次辞任此职,至此才作罢了一定要他赴京任相之事。

    : q3 g  {7 K. o' S' i5 k( s( L8 [
    嘉熙三年(1239年)六月,崔与之终于得诏允其依丞相之职,特授观文殿大学士致仕。他不贪恋高位,归里以后所得祠禄、衣赐也都辞而不受。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回答说:“在位食禄,还怕是尸位素餐。现在既然年老不谋事,还贪图君王赏赐,说得过去吗?”闻者叹服。俸禄有余,他都用来接济亲友。他晚年养老于家,没有增置园池产业,只是买了一处小屋,堆放图书,没有什么痴好玩物,写作有时到深夜。其居室题匾“晚菊堂”,并题写韩琦之“老圃秋容淡,寒花晚节香”之句以自勉。书室中所养的,也就是一对白鸡。平时家无杂宾,官衙里的使者要想他接见,一年只见到一、两次,也不干预外事。他严以律己,生活恬淡无欲。中年丧偶之后,既未再娶,也不蓄声妓。他管教亲属甚严,不许亲属干政。他儿子因为娶妻,按例可以得到嫁妆田600石,也被他责令退回。

    ) D- X; ^# Z% L! |3 _0 u7 u! f
    就在致仕的这一年十一月,崔与之去世,享年81岁。去世前几个月,他还写道:“东南民力竭矣,诸贤宽得一分,民受一分之赐。”他常说:“官职易得,名节难全。”临终留下遗嘱:“不许作佛事,子侄俱不得求官阶。”他当官47年,没有受过弹劾一次。而爱君忧国之诚,至老而不息。崔与之去世报闻朝中,宋理宗震悼,为之罢朝辍乐减膳志哀,遣官致祭。崔与之官至紫金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累封南海郡开国公、赠少师、谥清献。以后,李昴英讲经筵,理宗追思其风采显赫,嘉叹良久,大书“菊坡”二字,赐给崔家,高悬崔府门前
    - k  ]6 _! u- l: [$ Z
    崔与之以国家为念,不为亲属谋职权,荐贤却不遗余力。身为宰臣,按规定允许的恩荫不轻易与人。她姐姐曾为外甥求职,他拒绝说:“当官的贤能与否,关系到百姓的疾苦,官职不是可以私赠之物。”广州有个叫吴仁孙的,及第之后赴任,请他先与地方打招呼疏通关系,崔与之严肃地说:“走上仕途之初,不怕人不知己,应当自己努力做出成绩来显示自己。”过了一段时间,他考察到此人确实清廉谨慎,就向朝廷密荐。他举荐的人,不下数十人,诸如游似、洪咨夔、魏了翁、李庭芝、家大酉、程公许、林略、刘克庄、李心传、李性传、丁情、度正、吴彦等,或有道德学问,或有吏治才干,多成为名臣或名学者。他向皇帝推荐家乡岭南的人才,“吴纯臣有监司之才,温若春宜清要之任。”此二人中,吴纯臣做了提点广西刑狱,急流勇退,时人称“清通仁厚”;温若春任秘书郎,力请致仕以全晚节,返回广州家居。
    9 {3 \. E" ~5 _# l$ ?
    崔与之在学术思想上与当时风靡全国的程朱理学异趣,而与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思想相通。他对理学被官方推向独尊颇不以为然,晚年时曾删处士刘皋语为座右铭:“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民,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他倡导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胸中经济学,为国好加餐”,这一点在岭南思想界产生巨大影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岭南历史上第一个学术流派—菊坡学派

    7 T9 z. ]0 w. |+ C$ V/ k
    崔与之文集,后人所辑有《崔清献公集》5卷,其为文明白谨严。首页有家大酉题词:
    % V3 A+ Y: U0 [$ d
    东海北海天下老,亦有盍归西伯时。白麻不能起南海,千载一人非公谁。”
    + O8 K$ c4 L5 N' _, Y. Y) e
    白麻者,唐天子诏书用纸。白麻不起,指皇帝诏书也不应诏任官,如此淡泊名利,真是千载一人

    3 t5 p6 n2 V* @1 [6 i7 v( R
    崔与之葬于增城县云母里(今朱村镇官庄村)华山狮子岭。全墓面积约500平方米,三合土夯筑,立有墓志、石狮、华表等。保存至今。
    7 Q# c1 ?: ?5 [. J
    广东人对崔与之十分推重。张九龄谥“文献”,崔与之谥“清献”,故称为“二献”。南宋淳祐年间,广州学宫有祠祀张九龄、崔与之二人的肖像,咸淳年间,在广州高桂坊建崔与之祠,这地方明代成为南海县学。郡人又于崔与之之故第建祠、在白云山蒲涧之菊湖建祠,后来也都毁了。元代,增城县学设有崔与之祠。明初,崔与之后人在其故居桂华堡建祠。天顺年间,在郡学二献祠旧地建祠,称“仰高”祠。在增城凤凰山、南海县也都建有崔与之祠。一直到清代,今广州解放中路的学宫街、白云山蒲涧寺、海珠区漱珠岗都曾建有崔公祠。越秀山麓还曾建有命名菊坡精舍的学府,这些都是为了纪念崔与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