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248|回复: 1

崔莺莺家世考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48
  • 发表于 2017-12-3 18:59: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剧。《西厢记》作者为元代王实甫,其素材取自唐朝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这场震撼古今的才子佳人戏发生在普救寺内。那么,普救寺是艺术虚构还是实有其地,其原址到底在哪里呢?: V! m; J' ^. H5 E) |
    普救寺的原址,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蒲城(今山西省永济市境内),一说是辉县褚邱。蒲城说的主要依据是《莺莺传》内有:“张生游于蒲,蒲之东十余里,有僧舍曰普救寺,张生寓焉。”
    2 o5 G4 B: H# k0 P
    ) I! l/ }" T1 W3 F( X  v△西厢记连环画
    : C3 u% G3 M* s这种说法有很明显的疑问,蒲地的普救寺,是五代时后汉大将郭威平定河东节度使乱军,拯救了当地百姓,才改名普救寺的。这距离唐代贞元年间(785年~805年)至少已经140多年,元稹怎么可能预先知道此名而写进了作品中?5 _% |1 R/ v, b/ w' P) p
    褚邱普救寺,文名扬禅林
    ! q" C# L! t( \2 c& H8 h$ Y2 q一直以来,中原大地就有“文普救,武少林”的说法,又说“太行山下文普救,黄河南岸武少林。”
    * O) D) j5 S5 u9 b7 a
    3 n( y3 h0 }5 N( s△普救寺' A/ j+ @5 p$ ]
    中原普救寺,位于辉县市境内,在白鹿山下的褚邱村。《褚邱公社志》(1983年版)云:“相传唐代,褚邱村就是一个大寺院,名曰普救寺,方圆1公里左右,有僧数百人、钟声、诵经声不断,十分繁荣。寺院东临洪洲,南望河山,上坊下院,周围还有上百亩田地。”今人复建后,有大雄宝殿、地藏菩萨殿、观音阁、念佛堂、藏经楼、居士楼等。7 \% C1 Q" k9 [
    普救寺始建年代不详,据明万历年间碑刻记载,曾于嘉靖年间进行过大规模修缮。现存有明嘉靖、万历,清康熙、乾隆、道光各期古碑10余通。( ^! N) ~: v8 w0 }
    普救寺为什么独擅文名呢?因为这里历代僧众都有抄写佛经之传承,历史上甚至有僧尼针刺血管写经文的,故有书经楼。寺里的藏经十分丰富,有关普救寺的佛墨雅闻比比皆是。8 d. w1 L2 y6 X( w
    $ i+ I$ q, ^- ~6 f/ `8 V
    中州文宿郑柏桥在《西厢野史》里题联曰:“中原名刹,文普救,武少林,砺戈嵩岳,泼墨太行,应明月还记。十三棍僧救唐王,忆腥风,诉悲壮。苍甸古禅,汇大法,合道场,白马东殿,红娥西厢,勘断碣犹铭。一对鸳鸯拜佛堂,祈情愫,话断肠。”$ x% f+ x' y: ?$ x# K
    古词《黄河亭台咏》内有:“文访普救禅,武会少林僧。”! E8 s. P! y% m' w2 T
    清代以前,太行山前的褚邱镇是太行第三陉——白陉出口处的重镇,扼豫晋交通要道,商家云集,店铺连绵,经济十分繁荣,活跃在两省间的骡马队往来不断。20世纪50年代初,褚邱村的中心大街还存有两座古老的青砖阁楼,上书“普丘”二字。褚邱村正是因寺而得名的。乾隆皇帝游白云寺时的御道,就从村旁穿过。" `5 t8 r* E- l4 A" }
    : F; _& y* R8 M8 e0 ~
    △祖辛卣
    5 b6 B1 X! e$ U, ~8 g* J据考古发现,褚邱村有早期人类住址和墓葬群,当地曾出土的一组7件皆铸有“聑斐妇桌”铭文的商代青铜器,极为珍贵。1965年,褚邱出土了商代青铜器祖辛卣,它是商朝第15代王祖辛的彝器,通体花纹,制作精美,为国内仅见。当地群众还在附近河道里,发现过许多古代玉器。% |, o! u+ s3 v( {
    崔家世代居褚邱
    % {1 a2 t% O2 u+ }! W3 l; D《莺莺传》名为莺莺记传,实为元稹自传,关于女主角崔莺莺的家世,宋代王铚率先提出崔莺莺是崔元榆之女,而且和元稹是中表之亲。这一点,元稹的《陆氏姊志》、白居易的《微之母郑夫人志》、唐《崔氏谱》中都有记载。" E9 G0 u8 j$ [
    历史上,辉县白鹿山是隐居者之山,最著名的当然是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其后,这里历代都不乏隐居的文士名流,北朝时的皇甫亮、北齐时张子信、隋朝的章仇大翼,及唐代邓世隆、崔元翰等人都隐于白鹿山。- {. j- p3 o+ G+ b

    4 A: x; z6 `; \% w) K6 J, Q0 F0 Q) N6 p△白陉古道, b5 I) N# P1 T0 I* r# B2 `' `
    崔莺莺家族与褚邱普救寺有着很深的渊源,这种关系从她祖父崔良佐时就开始了。
    0 k- O8 p. p. R8 L* T+ o崔良佐是崔元翰的父亲,是唐代著名的易学大师,他曾经当过汲县(今卫辉市)尉。汲县与辉县毗邻,他对褚邱普救寺进行捐助是十分合理的,何况他本人后来又隐居白鹿山之阳。这一点可以从文献记载和剧本中找到依据,如《西厢记》开篇,崔老夫人道白曰:“这寺是先夫相国修造的,是则天娘娘香火院,况兼法本长老又是俺相公剃度的和尚,因此俺就这西厢下一座宅子安下。”
      x! ?5 W# N9 m8 P; g7 O/ x这段话,明明白白地交代了崔家与普救寺的渊源。剧中的法本和尚也说,此寺则是天皇后盖造的,后来崩损,又是崔相国重修的,现今崔老夫人领着家眷回博陵。
    , d2 I) k) [6 q9 |8 {崔元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曾连续两任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后因母丧而隐居教书治学,多有著述。据《新唐书·崔元翰传》记述,他隐居在共(今辉县)北白鹿山之阳,研究学问,他的门人尊称他为“贞文孝父”。
    , ]9 V" _) \) x$ g' N% s/ }, b) p崔良佐捐助,崔元翰隐居,崔老夫人停柩都集中在一个地方——白鹿山之阳的普救寺。
    - J. C% W* |* l; ]3 X1 @9 e. p2 j, C8 E, g* ?
    △普救寺规划图. Z/ L0 U7 }1 u( }1 y
    自古以来,从长安、洛阳到河北的大道就是从洛阳一带渡河,经过白鹿山脚下北上的。特别是魏晋以后,从洛阳到邺郡的官道更加发达。唐代崔老夫人带着幼子弱女,从长安扶灵柩回博陵,走这条路是最好的选择。放着宽广的大路不走,专拣山西省的高山上行走,经过蒲地,好像不太合情理。/ u' l: C3 P" ?  m) l& s: o
    而此时,张生在中原游学,到了大比年,他去长安赶考,路过普救寺,与崔莺莺邂逅,一见钟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爱情。2 K4 G8 R4 c1 N+ e( }" m
    那么,元稹为什么要把故事发生地写成蒲地呢?
    $ B, j1 _: X4 y: l+ Y1 D* C& D7 u作为文学作品,元稹把自己写成了张生,把地名进行移换也是完全可能的,况且他们的爱情并非圆满结局,而是一个始乱终弃的薄幸故事,作者无论如何为自己辩解,都难以掩饰心中的愧疚。所以,元稹在作品中隐藏真实地点也是完全可能的。- u' k4 p, q. a/ f0 B! X
    4 D4 C9 g  z) {* Z# j
    △《西厢记》戏剧) p: |7 k: p. X; W
    唐代以后,褚邱崔家一直是当地望族,绵延了1000多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的《创建东岳行宫之记》显示,本庙为地主崔嵩、崔岭捐地修建的,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重修各庙碑记》,由邑庠生崔琦撰文。' v' x! E! ~! T# K& B& \' K1 G; v, D
    据《辉县戏曲志》记载,相传明朝万历年间,褚邱村请来戏班,在演出《西厢记》时,本村崔家族长崔岩珠泪滚滚,悲痛不已,离开戏台,村人便令戏班立即停演。从此,褚邱不演《西厢记》,一直延续到今天。2 E: |% b3 k% D" J5 H$ @9 Z2 X
    地名、传说证西厢7 N' y' {& Y3 g. A8 V5 d5 g( t
    蒲城说是以文学作品中的地名为直接证据的。而在褚邱,普救寺方圆几十里范围内,有大量的地名、传说为《西厢记》佐证,其中有寺院,有古寨,有雄关,有坟,有桥,有故事,构成了一个大“西厢”。
    $ m: M9 T; B2 U* W1 c8 [  b其一为将军庙。褚邱村西有座高岗,人称疙瘩爷坡。其上原有白马将军庙,周围林木茂盛。至今留有庙基及碑刻一通,因年代久远,文字模糊不辨。现存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褚邱镇创建三清殿宇》碑中,有“蓝氏之先曾口修将军庙一所”的记载,说明至少在此前,当地已有将军庙,而捐资人姓名中有“鸭子口巡检刘”字样,说明鸭子口的官兵们与褚邱有着很深的关系,就像剧本中普救寺与蒲关的关系。0 V; v  U! y% y7 j7 e

    - B& n$ |6 D0 \+ H* j, ]△紫霞关
    ; s% Y1 v) V* i% Y6 d, c4 `褚邱西北五六公里的山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鸭子口,也叫紫霞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初年设鸭子口巡检司。《西厢记》中的白马将军杜确,极有可能是驻扎在紫霞关的守军将领。他接到张生的求救信后,调集大军,解救了普救寺之围。后来,当地百姓慕其忠义,就在村西北修建了将军庙。
    : Y8 ~7 t  ]8 w( Z" B1 M其二为李虎寨、炮台岭、棺材窑等。大约位于褚邱西北六七公里处。据说《西厢记》中的匪首孙飞虎,原型是太行山匪首李虎,老巢位于今李虎寨一带,至今,那里还残留有李虎栈道。白马将军剿匪时安放大炮的地方,后人称炮台岭。在剿匪中战死的士兵尸体,被安放在两个天然窑洞里,后人称为棺材窑。
    2 d. V5 i7 ]& {4 H* |
    " K+ f, D( F: f( q5 I; J△莹莹坟
    # m# D$ V8 e$ u) o% R其三为莺莺坟、莺莺桥。褚邱村东3公里的上官庄村,传说是莺莺的姥姥家,她和张生的私情被发现后,家人认为她有辱门风,就把她送到了姥姥家。张生负情后,莺莺久思成疾而病逝。崔员外不准莺莺埋人祖坟。无奈之下,由姥姥家做主,把莺莺埋在了上官庄村东地。直到现在,那块地还叫“莺莺坟”上官庄村西有座莺莺桥,至今仍存。
    ! ~6 V) h# I5 T* I# Q0 O+ b2 o综上所述,《西厢记》发生在褚邱应该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7-27 14:42
  • 发表于 2017-12-4 08:5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