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62|回复: 0

从卫贤走向神坛的县令崔钰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37
  • 发表于 2017-12-5 14:0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卫贤走向神坛的县令崔珏, A3 h0 E# b2 B. _
    ( l3 N* W( K0 @" ^' `
    明嘉靖《淇县志·名宦》记载:唐贞观十二年(638),祁州城人崔珏
    (音jue
    举孝廉,被任命为卫县(今河南省浚县卫贤镇)县令,“下车初,正德过人”,适逢夏季淇河洪水泛滥,淹没民田,百姓苦不堪言,崔珏体察民情,按照当时治水的传统习惯,在淇河上举行祭祀仪式,并宣读祝祷文辞,“顷见巨蛇浮水面而卒,水渐息落”
      e. ~; {8 j9 h! m
    卫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浚县卫贤镇卫贤村,隋朝时,卫贤村曾是卫州、汲郡和卫县的治所。那时候的淇县地是卫县的西鹿台乡。唐贞观元年(637),移卫州治于汲县,卫县属卫州。崔珏贞观十二年(638)到卫县任县令,所以有崔珏任卫州卫县令之说。
    + a3 u5 q' R( Z7 Z, t. s8 L
    : U4 v  K- v5 W; i4 f" ]: ^  p4 L历史上关于崔珏的记载比比皆是:
    ( Z0 u, A: q- \  K+ R1 h/ E( Z: C2 A    木易《白族本主崔君考》录作于景泰三年的《崔君景帝庙碑序》:“崔公乃城人。隋大业三年六月六日降生,讳子玉。丰神秀异,幼而勤学,日诵千言。唐贞观七年,任潞州长子县令,正直无私,除雕黄灵虎之害,邑人感德祠之。十七年,移磁州滏阳县令,整太宗阴阳府君在之事,决杨叟二子负债之冤。又移卫州卫令,除巨蛇□田之害,邑人亦立生祠焉。
    9 w2 j2 k) [- A2 \( V8 n《列仙全传》载:唐贞观七年(633),崔珏入仕,授长子县令。据传他昼理阳事”、“夜断阴府,死后被上帝封为磁州土地神,并建祠祀之。) I3 e( g2 @" ^" g/ r
    王仲安《重修崔府君庙记》:“夫府君神者,本祁州鼓城人也,姓崔名珏,字子玉。出自寒门,幼而聪敏,长而从学,祇良德义,乡里推重。唐贞观间,进士取应。凡仕为令尹者三,始任长子,次滏阳,次卫县。其守职也,廉介无私,治端有异,省刑罚,民无怨讟以虐,□均赋役,吏无夤缘以巧法,福善祸淫,弭贼息盗。至于除虎害、告水灾,绝飞蝗、远强暴; ]& X9 s/ y2 @9 w1 d
    揭傒斯《重修崔府君庙记》:“按府君者,祁州鼓城人。父母祷于北岳,而生府君。唐贞观,举孝廉,仕磁州滏阳令,昼理阳、夜理阴。一日,与杨叟奕罢,见黄衣执符言曰:上帝命以玉珪玉带冠衣,召赴五岳,卫兵百余人。拜毕,奏箫韶之乐,又取白马至。府君命二子取纸笔,曰:吾将去矣。遂书白字以逝,世传以为白字碑。安禄山叛,上梦府君见曰:驾弗别往,禄山必灭矣。驾还阙,立庙,封显圣护国嘉应侯。武宗朝,天下大水,祷之即止,封护国感应公。真宗时封护国真济王
    ' Z9 O5 c, l( X/ `" ~保德州志*新修护国显王庙记崔氏,讳某,世为祁州鼓城人。唐贞观中举孝廉,第为长子令。秉心公直,政立化行,摘奸发伏,民不忍欺。改任淦阳庶事,综理民无冤仰,除猛虎害,屏巨蛇妖,为当代正臣。去久而见思,邑人为之立祠,开元间,陈书请谥,始封显圣护国嘉应候。自时厥后,历代崇奉,有加无已。故所至之处,肖其像而祀焉。保德之东,有神行祠,金皇统九年,郡人张顺元创建也。正隆初,孔目张愈置公祠于殿庭之西,东向。罹壬辰云扰,虽脱于兵烬之余,岁月绵远,风雨侵剥,土木摧腐,上漏下垫,昔之仅存者,倾覆俱尽。皇元大德甲辰春,郡民李廷显等,顾其百十年庙貌,一旦咸为瓦砾场。慨然有修复志,乃先捐已资,诱化郡中之贤者,相与?力僦工,市财易甓,构以正殿,缭以周垣,阶砌以石,门有扁榜绘塑神像,金碧鲜明,顾瞻内外,百废俱兴,实足以竭虔而妥灵。凡经营制度,廷显之功也。落成之日,一二同志,俾予记其兴修之始末,辞不获已,因纪其实云。
    . I6 d  G! g! q: ~6 P(修订)清代乾隆版《宁武府志》护国显应王庙神姓崔氏,祁州鼓城人。唐贞观中,举孝廉,为长子令。开元间,封显圣护国嘉应侯。历化加封。庙在州市东。金皇统九年,郡人张顺元建。元大德甲辰,李廷显重修。有碑记。久废。
    ( z- r3 C" F2 b" P9 A/ Q《灵恵齐圣广祐王新建外门记》称:“王,祁州人,崔姓,子玉字也。唐初为滏阳令,又为长子令,太宗以梦见徵,拜蒲州刺史。”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重修府君庙碑记》则云:“府君姓崔名珏,字子玉,山东祁州人。李唐贞观中,一为长子令,再迁滏阳,补蒲州刺史。”
    + s4 B( d0 x' r( W3 T8 G5 C     
      h& _  T7 x) O; `* y! t1 I) b9 A! s4 T0 Z
    ( b! \( f. |  d* V' N- G, _# U

    $ _. L6 I4 q) l7 c& k关于崔珏的出生有两个版本:
    7 @! b& W( j4 r2 D, w* h其一、关于崔府君出生的故事讲,崔珏,字子玉,唐乐平人。其父崔让,乐善好施,年近五十,膝下无子,遂与其妻同往北岳祠祷祝求子。是夜,夫妻两人梦见一童子擎一盒,内盛美玉两枚,让其吞食。以此,崔夫人十月怀胎,于隋大业三年六月六日生下一子,遂取名珏。
    9 C) \% w' r' c" p" Z其二、传说他的父亲年纪很大了都没有儿子,就到南岳衡山去求神。一天晚上,来了几个年轻人,他们抬着一个箱子说,这是上天赐给你们的。他父亲打开一看,有两块玉在里面。不久他妻子就生下了儿子,起名叫子玉。5 o+ z' U( b, z2 |' {9 |

    8 u8 e* O' n3 H0 S% a: }( i关于崔珏的家乡:
    ( X- ?' n& r. L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崔府君者,乃祁州城人也,即今河北晋州。
      Y2 B( e7 S9 f6 W+ G明《万历正统道藏续道藏经》中标注:崔府君者,乃祁州鼓城人也。  R) w! x6 F" i- r% v( k. F% @; x, w
    隋炀帝初置博陵郡(今定州),后改为高阳郡。大唐为定州,或为博陵郡。领县十一:安喜、北平、鼓城(今晋州)、恒阳、新乐、义丰、望都、无极、唐昌、深泽、陉邑。”唐初改曲阳(曲阳城)为鼓城又叫定州鼓城(今晋州市' _1 t* f& D- |# R' I, c) s
    唐朝的定州鼓城和宋朝的祁州鼓城乃是一地就是今河北晋州市宋代改鼓城县隶属祁州所辖称祁州鼓城县(今河北晋州市),深泽县初隶祁州(无极境),宋太平兴国初(976年),祁州移至蒲阴(今安国),仍领深泽。宋熙宁六年(1073年),深泽省入鼓城县,降为深泽镇,隶祁州。元祐元年(1056年)复置深泽县,治所即今深泽,隶河北西路祁州。《元史》中记载:晋州,唐、宋皆为鼓城县。元太祖十年,改晋州。
      B8 w5 u4 b# P* l
    / d# t! e6 Y* W' m) d& L) \; ?7 Z  s关于崔珏的神奇传说:
    0 [' [6 L( I8 D: E3 v/ Q相传崔子玉从小非常聪明,后来做了县官。他能预知各种事,判断准确,所以把地方治理得很好,老百姓都很感激他。4 E+ L4 `* y/ X
    有一次,他下令不许在节日打猎,但是有一个人违反命令,被他抓住了。他对那人说,你是愿意在人间还是在地狱里接受处罚。那个人觉得很可笑,就说愿意在地狱里受罚。晚上来了两个幽灵,把那个人带到地狱,在那里,他看到崔子玉正在办公,随后就对他用刑,使他痛苦不已。
    ( s( C4 E' i0 m2 H1 w& M崔珏为长子县令时传说境内有虎伤一老妪子,老妪孤苦无依,就告到了县衙。崔珏即命人持公文诉于山神庙,老虎便乖乖出来跟着公人到了县衙,崔珏以啖食人命判它的罪,老虎当场触阶而死。据说,长子县发鸠山上,至今还有“伏虎处”、“拴虎石”和“黑虎庙”等遗迹。不过,触阶而死也许并不能令听者满意,传说慢慢被改编,富有人情味儿的细节被充实进来,成为崔珏判老虎奉养老妪,老虎乃不断地将野物叼至老妪门前,以为生计,一直到老妪死去。
    # S0 o2 p/ Q- y8 D8 s5 ~. H河北省滏阳是崔珏的另一个任所,传说当时县内有河泛滥,崔珏就设祭坛祷告,不久一条巨蛇浮出水面而死,河水也退去了。也就是在滏阳任上,有一天,崔珏正与人下棋,忽然从天上下来几个持节的黄衣人,说奉上帝的命令,召崔珏为磁州(滏阳县为该州管辖)都土地。旋而去世。8 y/ ?# w6 C" U6 A
    安史之乱时,崔府君托梦玄宗:驾弗别往,禄山必灭矣。果是灵验。玄宗由此加封崔珏“灵圣护国侯”。金兵南侵,崔府君又显圣助康王赵构“泥马渡河”。宋元以来,对崔府君加封不断:宋仁宗封为“护国显应公”,宋神宗封为“护国显应王”,宋徽宗封为“护国显应昭惠王”,宋孝宗封为“护国显应兴圣普佑真君”,与南宋为敌的金朝授予崔钰“摄享南岳”之位,元世祖封为“齐圣广佑王”,元成宗封为“灵惠齐圣广佑王”……
    6 \0 }: n+ J% {1 u 8 e" {( u/ h1 ?+ S- i9 c' P& g
    关于崔珏做判官的传说:; f8 W# I5 B) I5 U2 a# o- j' p
    地府神职图》中注解:地府首席判官崔府君,原名崔珏,字子玉,祁州鼓城县人,死后是阴曹地府中阎王爷的掌案判官。判官按职务分主要有四种:掌刑判官、掌善簿判官、掌恶簿判官、掌生死簿判官,其中数掌生死簿的判官职位最高,权力最大。主掌生死簿的判官就是——崔府君崔钰。
    ; E$ }# D7 A( O3 U8 T% D《西遊記》第十回、第十一回,有详细叙。话说唐太宗忽然患了重病,一病不起。在留之,老臣魏征了。他手扯衣,奏道:“陛下心,臣有一事,管保陛下生。”太宗道:“病已入膏肓,命将危矣,如何保得?”征“臣有一封,进于陛下,捎去到冥司,付都判官崔珏。”太宗道:“崔珏是”(魏)征“崔珏乃是太上先皇帝前之臣,先受州令,部侍郎。臣同乡在日臣八拜交,相知甚厚。他如今已死,現在司做掌生死文簿的都判官,中常臣相。此去若将此他,他念微臣薄分,必然放陛下回來。管教魂魄还阳世,定取龙颜转帝都。魏征也是晋州,和崔珏是老乡。
    $ K) f# d  n; @' A   上世纪初发现于敦煌藏经洞的一篇产生于武则天天授时期的《唐太宗游冥记》故事说,唐太宗被他的兄弟建成、元吉告到地府,崔判官竭力为其脱罪,并擅改书册,为唐太宗添寿十年。因此,崔判官被封为“蒲州刺史兼河北廿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
    ; {6 y; a& v  P  也许读者会有疑问,为什么死于贞观二十三年的崔珏,之前就在地府任判官?据传,崔珏能昼断阳间,夜理阴府。唐玄宗时期,安史之乱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唐玄宗惊恐万分,一直往南跑。这时,崔珏给唐玄宗托梦说:“陛下勿恐,贼当自灭。”果不其然,安史之乱平息了。唐玄宗念他报信有功,封为灵圣护国侯。
    5 B9 h  W: F! t, T北宋末,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康王赵构(即宋高宗)要北上媾和,途经崔府君庙,掷珓占卜吉凶,崔珏显灵,阻止了其北上,遂得偏安百余年(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其次,还有“泥马渡康王”的传说,赵构要逃回南方,后有追兵,前边又被滏阳河所阻,彷徨无计之时,一老人为其准备好了马匹,渡过了河,问老人姓名,说是崔府君,再看马,俨然是泥马。有了这样护驾的功劳,淳熙年间,宋孝宗秉宋高宗命,封其为“护国显应兴圣普佑真君”(《南渡记》记载)。
    + b4 E2 x* V; ~% [! @7 ]# M' w    另外还值得一提的是,这宋孝宗的降生,据说也是崔珏的安排。孝宗本是宗室子,非高宗亲生。一日,其母梦见绛衣神人自称崔府君者,抱一只羊给了他,并说“以此为识”,然后就怀孕了。高宗听说后,认为此子必非寻常,就接到宫中抚养,这才有了以后孝宗的继位(熊克《中兴小纪》记载)。' I: \7 B2 T7 ^) c
      更为难得的是,即使与宋为敌国的金朝,也未曾冷待,命崔珏摄享南岳(金与南宋隔淮河而治,不能祭祀南岳,就以崔珏代享南岳之祭)。元朝时,还被封为“灵惠齐圣广佑王”。(民间还有“西齐王”的封号,但无法考证出处。)# {2 w; W) |! q3 e2 Y) ~7 ~
    当年河北滏阳(今磁县)年年遭水灾,太宗皇帝调崔珏任滏阳县令。崔珏到任,明察暗访,弄清水灾原因是一条大蛇作怪。崔珏便在河上设立仙坛,奏告天帝,挥剑做法,亲自入水斩蛟。两岸百姓看到崔县令沉入河中,好大功夫没有出来,个个捏着一把汗。一会,河水变红,漂起一条大蛇,群众欢呼起来了!从此,滏阳县的水害被治理了。这就是“滏阳斩蛟”的传说。崔珏在滏阳继续施惠爱之风、仁德之政,深受群众爱戴。
    3 K* X' @% q6 t! Y9 y  传说崔珏晚年在滏阳,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十月初十,正与人下棋,几个持节的黄衣人说,奉玉皇大帝命令,封你为磁州都土地,崔珏留下《百字铭》遗言,旋而去世。
    $ G# n8 ?8 Q! u9 V1 X# y" r9 ~8 G' x / N" `7 q4 a: B# a7 O
    关于崔府君死亡的故事0 U5 n/ }) e( D6 b  g
    传说唐贞观,举孝廉,仕磁州滏阳令,昼理阳、夜理阴。一日,与杨叟奕罢,见黄衣执符言曰:上帝命以玉珪玉带冠衣,召赴五岳,卫兵百余人。拜毕,奏箫韶之乐,又取白马至。府君命二子取纸笔,曰:吾将去矣。遂书白字以逝,世传以为白字碑。* c, r  G# W6 s: [* l7 h& T
    其实,崔珏死于卫县令上,河南省鹤壁市鹿台阁公园龙王庙《重修庙碑》上有记载。4 L3 r" f+ k$ H, b" Z' v1 ?+ S1 I! e
    ; k2 n1 o/ k6 ^3 [; F) b7 V
    ! A% c5 v7 R- v- H  ~3 J" n! j
        鹤壁市淇滨区鹿台公园龙王庙简介(上图中的崔钰应为崔珏)7 K% Z; Y! w4 K$ n8 W
         唐上元年(674),卫州卫县令崔珏建“黑龙祠”碑。旧志载有:大唐故朝散大夫检校尚书比部员外郎博陵侯崔府墓志铭并序”公讳元隐,春秋六七有四,以万通元年(696)八月十九日寝疾而终,权殡于卫州卫县北宫堂(现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唐庄)一公里处。
    % D  r) e; U0 u# H由于以上崔珏不同凡响的神奇传说;还有他
    善政爱民,秉公正直
    ,深受老百姓的爱戴;加上历史上好多帝王受其恩惠而倍加推崇。所以,这位
    人、鬼、神皆敬,君、臣、民同奉
    的崔珏。就成了崔府君被历代官、民供奉和祭祀。

    & b5 c. j  Y( f* j) {  据现存一些资料可知,北宋初期,崔府君庙的修建,已经由崔珏任官的磁州、长子、卫县拓展开,踪迹遍及全国。其中北宋的首都开封就有很壮观的庙宇。它建在西湖边上,能饱览湖山之秀,殿名是御笔题写,“祠宇宏丽,像设森严,长廊靓深,采绘工致。”不仅如此,高宗、孝宗还常常临幸。
    " a- s$ i- z! X  皇帝如此重视,地方上自然不敢怠慢,崔府君庙遍及全国。几乎无县不祀,一县有庙宇三四座者比比皆是。特别是崔珏曾经在任的河南省鹤壁市境内,几乎每个乡镇都有崔府君庙。
    2 d, ~* H/ V+ r0 U( G2 h    清乾隆《淇县志·祠祀志》载有“崔府君祠”,言其“在县东南西岗村,祀唐卫县令珏”,该祠当时已移至县内名宦祠,春秋有祭祀。
    + m7 F2 z( w7 d& d& K! r3 h浚县巨桥镇巨桥村民国初年的地图显示,村北寨门外东北面有“崔府君祠”一处。
    6 r* V2 b/ F- @; r( z( ^0 n- a崔珏任县令的浚县卫贤镇就更不必说了。
    ( l5 @/ T9 U. [* Q从全国来书,现在可知有名气,规模比较大的崔府君庙还有:' d0 {! d/ d- [( Q5 y& r. {
    陵川县礼义镇的崔府君庙又名显应王庙该庙位于陵川县城西20公里的礼义镇北街。整座庙建于高台之上,是比较罕见的汉唐高台式建筑,历史价值较高。远远望去,庙宇东、南、西三面青山环绕,筑于高台之上的山门高居庙宇正中,在山门前方形成一个约百平方米的凸起式平台。平台用条石砌筑,南侧和东西两侧壁上嵌有砂石九龙石雕。东西两侧石阶对称而上,整座庙宇建筑独特,气象宏阔。# a! q3 k0 `' W: R- P

    0 j+ q4 Y: P& \0 Y, j) M              陵川县城西20公里处的礼义镇北街
    : H) o9 ]8 B* M礼义崔府君庙始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重修,明洪武二年(1369)及清末均有修葺。全庙共分两进院。山门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山门两侧各有单檐歇山顶小旁门一座,一进院为单檐悬山顶戏楼五间。二进院为拜殿、正殿。正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架椽,单檐歇山顶。正殿两侧各有配殿三间,配殿两侧为禅院。全庙共有殿宇50余间,全系砖木结构。山门为重檐歇山顶,屋坡彩色铜瓦铺制,屋顶有彩色图案,另有彩色龙吻对峙,彩色琉璃剪边。该庙于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y- E; z. ?7 Q3 |" ~8 X还有长治崔府君庙元延祐七年(1320年),后据万历《重修府君庙碑记》,此次重修先由任翱一人拼资,后任翱之子任环(明代抗倭英雄,与戚继光、俞大猷齐名)归乡,率领里耆36家募捐、集资,历30多年而成。竣工之日,36人中尚有5人在世,可悲可叹,亦足见乡人对府君虔诚之情怀。岁月流转,在崔府君庙毁掉100年后,民间热心人士再次发起庙宇重建工作,并把崔府君庙会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6 |4 b# [% H$ ~; c* `5 q7 I    史载滏阳在开元六年(718)建庞大府君庙,占地八十亩,建房八十余间,每年正月十五举行府君爷出城活动,至今香火甚旺。/ J& s9 B0 b/ k9 Z/ ~
       
    宋代诗人
    董嗣杲
    所作《
    崔府君
    诗曰:
    灵休远被卫行都,宿有元勋梦又符。引马拥羊昭景贶,立碑建庙述嘉谟。九陵荆棘年空往,十进笙歌景不殊。莫倚西斋阑槛去,斜阳无语满钱湖。

    ' y3 N; h/ Q2 t+ m
    至此,一个从卫县令走上神坛的崔珏府君,就这样轰轰烈烈地被人们顶礼膜拜了一千多年。

    3 ~  [+ V2 ]- b, B# s; o, ^

    7 z: B: Y! w" k( O, ]2 s崔府君源流初考5 ?% p5 ?" S% b, ^( ^1 x- P/ v4 U
        府君,是古人对地方长官的雅称,崔府君则指姓崔的府君,崔府君庙当然指奉祀崔府君的庙宇。从这层意义讲,起初崔府君或崔府君庙是一个群体,但后来崔府君却演变为一个专有名词。8 J  c! }+ s+ E4 Y
    翻阅有关崔府君资料,可以发现,今天全国各地的崔府君庙里皆供奉一个名为崔珏的人。他实际上集各种崔府君形象于一身,多位一体,神通广大,半人半神,诚以众崔府君之“事迹”,成一崔府君之功业。其中,崔珏身上至少揉合了个崔府君之体系。 # b7 r5 R( E0 k( O, v
    其一东汉汲县令崔瑗崔子玉。据《太平御览》卷268、卷554:“崔瑗为汲令,乃为开沟造稻田,薄卤之地更为沃壤,民頼其利。长老歌之曰:天降神明君,赐我慈仁父。临民布德泽,恩惠施以序。穿沟广灌溉,决渠作甘雨。”《古卫城崔府君庙里门记》则曰:“卫之汲,有古卫城,在其境。庙于东北隅者,汉崔府君祠也。府君讳瑗,字子玉。顺帝时,以茂才为汲令,居七年,数言便宜,开稻田数百顷,民祀之至今。庙屡废辄兴,累朝皆有封号。”
      F+ v% I9 g( J9 r另据《卫辉府志》卷之六《官师志上·宦业·汉·崔瑗》:字子玉,涿郡安平人。顺帝时举茂才,授汲令。在任数言便宜事,教民开稻田数百顷。为政七年,政化大行,百姓歌曰:“天降神明君,赐我慈仁父。”安帝初,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荐瑗宿德大儒,从政有绩,不宜久在下位,迁尚书令。
    # h  g; n, P  I; j据明万历《卫辉府志》,新乡县城内(两处)、辉县西关皆有祠庙,却不载汲县之崔府君庙。清乾隆版《汲县志》卷之四《建置下·祠庙·唐卫县令崔公珏祠》:“在城西北社。皇庆元年邑人孟天祥建。”' n) E' ?# M- X0 f2 n  q( B
    汲县现存有崔府君庙,位于今卫辉市倪湾乡府君庙村之东北。按方位,此应为本文所记之庙。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荡然无存。现在又重建,存正殿“府君大殿”一座,三间,甚为简陋。西厢房一座。古碑刻四通。
    ; Y* N6 Z' c  }' n 南宋人熊克《中兴小纪》卷1载:“磁有崔府君祠,乃东汉之崔子玉也,封嘉应侯,号显应王。”
    % k- c$ V3 a; S% y2 S其二唐滏阳令崔某。北宋《仁宗实录》云:“景佑二年,封崔府君为护国显应公。且言:府君,贞观中,为相州滏阳令,再迁蒲州刺史。史失其名,在滏阳有爱惠,民为立祠,后因葬其地。咸平二年,始赐府君之庙,而京师北郊及郡县,奉之如岳祠。至是,因民之所信向而封崇之,故诏曰:惠在滏邑,恩结蒲人。又言:唐太宗梦得之碑,诏入觐,刺蒲州,河北采访使因命刑曹曹弋编录神之灵迹五十余条,传于世。”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继承了《仁宗实录》的说法。高承《事物纪原》卷7记载:“显应公,在京城北,即崔府君祠也。相传唐滏阳令,没为神,主幽冥。本庙在磁州,淳化中,民于此置庙。”7 }- y: L) O2 N
    其三唐长子令崔珏。金元名家元好问治学一向严谨,其撰述的《崔府君庙记》说:“唐崔子玉府君祠,在所有之。或谓之亚岳,或谓之显应王者,皆莫知其所从来。府君定平人,太宗时,为长子令,有惠爱之风,本道采访使与长子尉刘内行弗俻,且有赃赇之鄙。时县有名虎,府君谓二人者宜当之,已而果然。及一孝子为所食,乃以牒摄虎至,使服罪,一县以为神,而庙事之。世所传,盖如此。”1 s( S, K& y7 \0 a+ }# n. v9 ?
    其四、崔珏任卫县令时,适逢夏季淇河洪水泛滥,淹没民田,百姓苦不堪言,崔钰体察民情,按照当时治水的传统习惯,在淇河上举行祭祀仪式,并宣读祝祷文辞,“顷见巨蛇浮水面而卒,水渐息落”
    8 N" N) x$ L3 l& v  w' K! w    通过分析,崔府君的各个人物原形予以澄清,汲县令的崔府君主要善政是开沟造田;长子令的崔府君突出功绩是消除虎患;滏阳令的崔府君则因屡次显灵于皇家,被朝廷一封再封;卫县令的崔府君杀蛇妖而消除水患
    : w. ?# h4 I  n* T% l1 w0 l& b0 V$ f无论是汲县令、滏阳令、长子令、卫县令,还是别的什么崔府君,不管其原型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都是县令,是朝廷中离百姓最近的官。而且,他们既为朝廷解忧,也不辜负百姓厚望,都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爱民,卓有政绩。于是,老百姓出于感恩和敬畏,同朝廷一起,对他们发起了“造神运动”,将他们塑造为神。崔府君由人变神,传导出一个强烈的信息:人民群众期盼好官的出现,也永远会拥戴、敬仰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好官。
      U) n" n! D! Z* K3 b' E这应该就是崔府君文化的核心所在吧
    + Z- \  J2 \9 s6 V; R- w7 }/ g0 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