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02|回复: 0

孝忠大明的崔孝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54
  • 发表于 2018-4-1 19:0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崇祯墓前绝食七日的朝鲜人' J7 l5 H- C1 d; A6 _
    1 j) ^+ ]. l, r& y
    ' _+ \- a4 q) c+ L, B

    + U" }5 l3 @; M8 ~6 V& j( }4 p# ]* W
    & S7 Q- {" ]% j2 L
    ' K4 Z! ?$ q) b
    $ B  M( y' @! r4 \, g9 e1 h& x) l  }  o
    % O, }. m0 b+ J* f# |7 K; P

    & r/ A: G0 q# x) S2 Z+ T# o* E: j& `( C8 @. K) H8 L8 S3 k
      f( W! m1 k& Q6 n0 Q% a/ x: L
    大明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和大清顺治元年,有个朝鲜人来到在北京昌平县城外的明思宗墓前,绝食七日七夜而死。像这样微不足道的事,我国史书是绝不会记载的,但朝鲜的正史和野史却大书特书,赞美这人是「千古义士」。
    * Q1 R0 o0 w: f) _8 s# S9 r. m" l- |
     该年正是明、清易代之年,「城头变幻大王旗」,先是李自成的农民军轻取北京,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继而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拒降李自成,向敌人满清乞师,一举击溃农民军。满清「冷手执个热煎堆」,得以顺利入主北京。在那兵荒马乱的大动荡时代,这个朝鲜人之死,自然没有人会留意。但他该有同伴的,也许是家人,又也许是友人,否则他的事迹便不会流传回本国了。 $ x0 N! {# r! T2 \+ _
    9 C0 n; x( D8 p4 d8 s* V
     他叫崔孝一,朝鲜关西人。崇祯末年,崔孝一举家浮海,在山东登州海边登陆,辗转投靠山海关外的宁远总兵吴三桂。这个朝鲜人为何不惜千里而来当兵?当时的朝鲜王朝已投降满清,割断与大明皇朝二百多年的宗藩关系,该国的志士仁人再没法在本土抗清,唯有来到父母之邦执干戈以卫社稷。 1 T  s. C2 d% [3 y
    / Z: U7 O8 A: Q1 g7 R% G
     满清铁骑曾先后两次攻陷朝鲜,杀戮之惨,不下于万历年间的抗倭之战。满清得胜撤军时,掳走数十万朝鲜人,在辽东「人市」作牲畜般公开拍卖;家属想赎回亲人的话,则需「男黄金五蔖,女三蔖」,简直是掳人勒赎!因此,朝鲜大部分家庭都与满清有血海深仇。朝鲜与我们的大明皇朝同样是以儒立国,「夷夏之辨」绝不含糊,是以该国虽已臣服满清,内心深处仍遥尊大明为天朝、上国,而崇祯帝自然仍是天子、皇帝。 , W, f0 U; u& E4 u: X+ ]
    + s* m% D0 K. x  O
     朝鲜野史说,崔孝一在本国时曾当兵,也曾与清兵战斗。至于说他曾有意募人刺杀清帝皇太极,正史并无此说,不可信。无论如何,崔孝一是懂得武艺的,因此来到大明从军后,立了军功,很快便成为吴三桂手下的中级军官——「把总官」。其实,当时有不少朝鲜人像崔孝一般来到大明当兵,当中又以林庆业最为闻名,也最为朝鲜史书所称道。
    : g% Q$ C# w: I) S" v4 @8 `, p: {( j6 j7 v
     林庆业是朝鲜名将,却为抗清志业而削发为僧,潜逃到大明,当上了水师总兵。及后满清入关,他逃到南京,继续抗清。林庆业逃亡期间,清人搜获他的妻子李氏,迫令她说出丈夫的下落。李氏这样说:「夫为大明忠臣,吾当死从良人,同为大明之鬼。」一字一句,满溢忠贞。李氏说完后,自杀。清人后来捕获林庆业,押解他回朝鲜,当众残酷地处死他,以儆效尤。林庆业夫妻英烈千秋,这自然是当时的崔孝一所不知的了。
    2 N7 T& ]3 d  \) Q9 a6 H; _: L7 H. h! p! Z
     即使是被迫到辽东为清军「助战」的朝鲜士兵,也心存忠贞。他们往往只向着大明官兵放空枪、放空炮,结果给清将发觉,严加审讯。朝鲜士兵大义凛然的说:我们怎能向父母之邦开火!结果他们全部被杀,得以成为「大明之鬼」。更有朝鲜士兵设法弄沉数十艘运送军米的船,以免资助胡虏入侵大明。
    - G8 P  F& i) }) y) l/ l
    0 d& O! m5 o( b' H7 Q  f9 N* v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这些朝鲜人可歌可泣的义举,可惜长久以来不为我们所知。其实,朝鲜虽是我们大明皇朝的属国,该国百姓却有双重效忠之义,即除了效忠该国国王,更要效忠大明天子,而又以后者为尊。因此,当朝鲜既已无力抗清时,百姓则唯有寄望于大明了。
    3 E7 w; l: ~6 z. _/ W4 H! ^+ _! i1 Y6 c" a
     崇祯帝自缢的消息传到山海关时,「恸哭六军俱缟素」,当中必然有本文的主角崔孝一。天子死社稷了!他这个属国子民,还能为谁而战?何况,他的总兵官吴三桂已剃头降清,要当胡虏的马前卒了,难道他也要助纣为虐?结果,崔孝一选择了做逃兵,但没有回国,而是历尽艰辛来到荒凉的皇帝墓前。 4 K, h. X  E! p; g4 g9 B
    - d) O; ?! e  ^5 K# j
     我们不知道崔孝一在明思宗墓前有什么言行,想来哀痛悼念是免不了的。当时天子之死,震惊天下,朝鲜举国哀掉,有些人悲痛得自杀殉君,连与大明曾血战数年的日本「倭奴」,也罢市一天。及后,朝鲜国王曾想起兵北伐,为大明报君父之仇;日本也以「华夷变态」,曾派军出征满清「夷狄」,后遭大风浪而止。即使到了风雨飘摇的短命南明朝代,流求(冲绳)、交址(越南)等属国仍向明帝朝贡和请颁历书,克尽臣子礼节,它们都无愧于大明。这些三百多年前的史事,我们现在看来难免匪夷所思了。
    ' o* d; D6 b  R! V, Z& r# z2 |  Z* x' a; d- d& z2 S, J1 m
     然则崇祯帝对朝鲜又有何功何德?
    ( d. A, v# s& f; v  b6 K* Y0 C: a) a
     朝鲜被迫屈膝签下降书时,正是崇祯帝焦头烂额之时,内有蜂拥而起的农民造反大军,外有野心勃勃的满清铁骑,真是内外交煎。但他接到朝鲜求救消息后,立即下令山东守将领兵渡海救援。大明水师来到朝鲜海岸时,发觉该国已投降满清,只得折回。崇祯帝叹息之余,不忘谴责将领救援不力。这事传到了朝鲜,君臣大感愧疚:天子没斥责我们失国之罪,而只降罪于天将驰援不力,真是皇恩浩荡啊!
    . K! m  {, r$ V6 k% i0 J5 T# |
    / z; f$ P( ?4 ~9 I8 _我们不知道崔孝一是用什么方法来哀悼崇祯皇帝。他可能用汉文写下一篇简短悼文,再用朝鲜语念出来。朝鲜是大明眼中的礼义之邦,文风极盛,王室、贵族、儒生以至一般平民,都能熟习汉文。大明礼部官员曾称赞朝鲜使臣,说该国所呈交的表文非常精美,而且文采华丽,「无异中原」;使臣解释:小邦计程车大夫也同样是熟读儒家经书的。偶然使臣所写的汉诗为天朝大臣赏识时,国王则喜不自禁地说:「大抵中国之所以厚待我国者,为礼仪文献故也,虽不可每行必择能文之人,有意于夸示之,然或有时而择送,则或于呈文之事,或于言辞之际,若能处之则必有益者也。」朝鲜虽有本国文字,但汉文一直是官方文字,科举考试也必须使用汉文作答。
    ! L% w' p: N1 H1 {/ C2 e8 o
    6 z$ ]" ?+ }% q- w2 \ 因此,崔孝一如果要写悼文,则必然是用汉文来写的。他究竟有没有悼文?我们不清楚,但崇祯帝死后六十年,亦即清康熙四十三年,朝鲜国王肃宗有以下这篇祭文: 8 S: `0 t4 Z* O9 p- u9 ^

    0 O" }; g+ ~" S* O2 I9 M3 @, Y* b# y 「崇祯七十七年,岁次甲申……朝鲜国王臣李赮,敢昭告于大明毅宗烈皇帝……惟帝初服,如日之揭,锄其蟊螟,励以宵旰,忧勤之极,累叹中朝……帝曰死守,义勿去之。殉于社稷,乃礼之经……我邦虽陋,我诚则至,尚冀监格,右此大禧。」 - Q! k7 Z0 |# ?9 G

    - N( H! ~% J/ w  C% ? 朝鲜史书《肃宗实录》说,肃宗念了这篇祭文后,「上呜咽不自胜,侍臣莫不感怆」。我们现在读这篇祭文,也有点「感怆」。
    9 W) @1 C( b1 w; b+ k1 K9 j
    7 S/ P7 d+ Q: M  a0 T. {2 z3 G 祭文使用的是崇祯年号,以示不忘大明。明亡后,除了官方文件,朝鲜官民一律采用「崇祯后」或「永历后」作纪元,如果有谁敢使用满清年号,则被视为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朝鲜此举,无非是为了维护「春秋大义」,即义不帝清。
    6 y2 k' |3 \! n3 X' @% Q& z- h2 Z) F; u  P. x$ K% y  H1 S4 V
     我国古代的宗藩关系当然不是平等关系,但也绝非西方帝国主义对待殖民地那种吸血抽髓的压榨关系。大明一贯坚守「事小以仁」、「怀柔远人」等儒家崇高理想,对待属国以宽大为主,所以从不派人到朝鲜「监国」,也不索取一文钱赋税。大明只要求朝鲜「事大以诚」,能够准时来朝贡便可以了。大明需要的仅是虚荣,而非实利。 - b; u4 B5 Z9 q  B3 k6 y
    2 Z, N' y: f/ @) [& s: U
     大明对属国朝鲜也说得上是恩深泽厚,正如朝鲜史书所常说的「每有所求,无不允许」。除了初期偶有龃龉,有些宦官和使臣来到朝鲜滥索作恶,又或偶有三两皇帝索取处女、歌女和阉人,双方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平共处,并且以礼相待。神宗万历年间援朝抗倭的「再造之恩」,更彰显了宗主国对属国救死扶危的美德。明军撤出朝鲜时,还将数万石军粮赈济该国饥民。 ! e: \, w2 H  F" Q) O0 ]% }: h/ N

    0 T# Q+ E* p6 `1 j; z" C 至于朝鲜每年三贡,贡品无非是些土产,诸如布匹、纸张、人参、鱼肉、貂皮等,大明回赠的则是数倍于贡品价值的礼物。换言之,大明做的是亏本生意。除了三贡,朝鲜更有各种名目的使团络绎于道。这些使团往往数百人马,浩浩荡荡,携带了大量货物到大明来做买卖,因此,朝贡其实是变相的贸易,为朝鲜赚取大量「外汇」。有些御史看不过眼,请求皇帝征收朝鲜货税,皇帝不以为然,例必说:朝鲜国小民穷,让使团赚些路费又有何不可?与属国争利,决非泱泱大国所为。 % C# u% h% \6 l* N

    3 }' r! n' L' Y" E# a 有时,朝鲜使团的随员会干出些违反大明律例的事,也往往得到宽恕,只交由使臣自行管教。即使是某些严禁售予属国的东西,诸如军火、史书、地图等,也对朝鲜格外开恩,皆因朝鲜非比一般属国,而是「箕子之国」,也即中原圣人箕子之后,所以虽是「东藩」,等同「内服」,无分彼此。每当朝会或国宴时,朝鲜的使臣都位于其他属国之首,以示优礼。又按大明官制,朝鲜国王的官职等同大明的三品官,但世子来朝时,却可列于六部尚书之后。这种种的礼待,都令朝鲜君臣感慨不已:「大明实厚我国。」 5 D1 Y8 W3 Z' E9 y
    0 W6 s+ P: F7 }) s* w9 z) Y7 K4 [
     朝鲜也无愧于「箕子之国」的雅号,该国衣冠礼乐「悉遵华制」。大明使臣来到该国时,往往惊叹风俗习惯都与中原没有多大分别。朝鲜君臣都写得一手好汉诗,以致诗歌唱和成为外交的重要手段。大明「天使」与属国陪臣语音不通,却可藉着汉诗互相致意,沟通无碍。诗兴大发之时,朝鲜国王也会应「天使」之请而赋诗,并以得到「天使」的赞美为荣;当国王听到「天使」誉之为「海东尧舜」时,欣喜之余,则不忘谦称:大人这么夸奖,小王怎受得起呀?
    ! R: k3 M* H7 g" `2 C8 d( p$ G, C( Y3 a0 }
     当时大明皇朝国力强盛,是天下共主,朝鲜自然毕恭毕敬。其实千百年来,我们精深博大的中华文化一直浸润朝鲜土地。朝鲜的儿童启蒙读本,以至弘文馆儒生所研习的经典,都与中原一样。大明的主要民间节日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也通行于朝鲜;至于民间游戏如弈棋、投茯、双六等,也为朝鲜人民所喜爱。甚至大明的通俗读物如《三国演义》、《西厢记》、《剪灯夜话》等,往往很快便在朝鲜翻印出版。大明的歌舞乐器等,同样流行于当地。民间的说书人则长期传颂诸葛亮、关云长、岳飞、张世杰、文天祥等中原英雄的事迹,因此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早已渗入朝鲜民心。历法更不必说了,朝鲜采用的是《大明一统历》,与中原一体。 & s3 l& P5 U% l% E! @
    2 q5 w7 ^; G3 M/ g+ R
     因此,我们毫不奇怪朝鲜人自小便有了强烈的中华意识:大明是父母之邦,大明天子也即是朝鲜的天子。这种强烈的君臣伦理意识,就这样二百多年牢牢不破。 , O8 h2 ?. b: `1 A$ q, L7 X
    2 p$ C6 U# X0 u, @# x; {
     那么,崔孝一在明思宗墓前绝食而死,又能说明什么呢?透过上述的简单介绍,我们才能明白崔孝一之死是有其深层文化的底蕴。天子一向是中华道统的象征,崇祯帝一死,满清入关,中原也就沦为夷狄之地,那真是华夏文明的重大悲剧。崔孝一耻于向异族称臣,他除了在故国天子墓前哭诉一番之外,还能做些什么呢?惟有殉节。
    2 N7 E+ X; U+ l- J) y" P6 t
    ( \# }- w+ g) A1 l8 @3 F6 N 崔孝一选择在明思宗墓前死去,极有象征意义,朝鲜史书《肃宗实录》说,肃宗四十一年(清康熙五十四年)八月戊子,都提调李颐命奏言,请赠官于崔孝一等人,因崔之死,「外藩陪臣,为天朝立节,虽学士大夫,固已奇矣,况此边荒武士乎?」* s; E  g7 k3 H1 H& x) L9 V
    6 H6 P/ i1 A6 u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