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崔兴威

一门百相辅的千年望族——博陵崔氏(转)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08:5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人才辈出,史不绝书。东汉有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均是博陵安平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08: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崔瑗的座右铭是:“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详。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08:5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博陵以陵名而转为郡名,始于东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08:5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博陵之所以有名,并非因为崔州平。而是博陵有着一个历经千年不衰的名门望族——博陵崔氏。博陵崔氏家族自汉至宋,先后出了二十多位宰相,将军、侍郎以上官员上百位,诗人、文学家、书画家不可胜数。崔州平则只是这个家族灿烂星辰中的一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4 10:4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祝《中华崔氏网》越办越好!祝各位崔氏宗亲越来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5 15:56:19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明常来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6 08: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本家经常来这里交流 ---一门百相辅的千年望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17 11: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崔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人才辈出,史不绝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0 07:5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依据各姓氏堂号的来历、特色、分为几大类型: 0 T+ V' v% q/ q: t, x4 _

    . C+ s# c: l) a- T% B9 L" e! c
      以血缘关系命名堂号
    * \; v  M; u, w0 b+ \8 N* x# I9 N* h* J* x0 [. y* I: B
       * Z5 Y5 J$ R, v+ j6 M
    2 R  f" @5 Q+ d
      中国的姓氏文化,首先表现出来的社会心态就是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不仅同一姓氏使用相同的(一个或若干)堂号,而且有血缘关系的不同姓氏,也会使用同一堂号。如著名的“六桂堂”,是闽粤一带洪、江、汪、龚、翁、方六个姓氏共同的一个堂号。据文献记载,这六个南方家族,虽然姓氏不同,但却是一个先祖所同一家族,追本溯源都是翁姓的后裔。 7 `' s9 d# V+ G* n! e0 C3 y
    ' S3 m+ k$ a/ B2 c- ]3 y: u6 S
      以地域命名堂号
    . X. f! ?! X9 B% D6 i( R0 V  e+ C% I1 y) ~$ g6 |& P
       % ?. {: k+ b9 p1 l9 ]6 f

    $ Z# i9 `: V! ?9 |2 n# N) j: g  地域观念命名的堂号,最为普遍,往往和各姓氏的郡望相关,也就是以郡号或地名作为堂号。如前述之陇西李、赵郡李、中山李,太原王、琅琊王、京兆王、清河张、安定张、河内张等皆是其例。再如诸葛氏,系出葛伯,望于琅琊,发祥地是山东诸城,后世遍布全国各地的诸葛氏,绝大多数都世代沿用琅琊的堂名。此外,如海氏的“薛郡堂”、陈氏的“颍川堂”、徐氏的“东海堂”、欧阳氏的“渤海堂”,以及呼延氏的“太原堂”、林氏的“西河堂”等,都是以地望为堂号。 - e7 J1 t! Y6 [3 ]+ f
    2 ?3 t! X6 y8 o6 R5 }; R  x
      以先世的嘉言懿行为堂号
    & D' m# ^( d2 H! E3 h5 `( d% X* z
    % v. K% P# Z- `( h2 m* K  中国人向有慎终追远的美德,往往以先世祖宗的嘉宗懿行深感自豪,往往以此命名堂号,千古留芳。如弘农杨氏“四知堂”、“清白堂”即是以东汉太尉杨震的美德作为堂号。据文献记载,杨震为东莱太守时,道经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求见,以黄金十斤贿赂杨震。杨震严词拒绝说:作为故人知交,我对您是了解的,而您怎么对我的人品不了解呢?王密说:我深夜而来,无人知道这回事情。杨震回答说:此事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怎能说是无人知晓?王密只好羞愧而退。杨氏后代子孙为尊崇和怀念这位拒腐蚀,不受贿的先祖杨震,便以“四知堂”,“清白堂”为堂号。
    ; k6 A7 L' M- G, f9 z- k; |6 B- f  h3 y4 W4 E5 ~* n
      而范氏“麦舟堂”则是来自北宋名臣范仲淹济危扶困的典故。有一次范仲淹遣子纯仁,至姑苏运麦,舟至丹阳,遇石曼卿无资葬亲,纯仁即以麦船相赠。纯仁回家后告知其父,深得范仲淹嘉许。故后世以此为典,以“麦舟堂”为堂号。
    5 P7 o1 _" ~# {" u! `0 `. w0 e2 ^* E0 |3 g# _& s3 `: n7 W  a
      以祖上的功业勋绩为堂号
      k7 P/ I$ g; h$ y8 G  }# ?        明洪熙元年(1425年)崔仲祥曾孙崔聚官封左军都督佥事。是年秋成山侯聚众反叛,崔聚奉命赴昌江平乱,壮烈牺牲。宣德皇帝赐建忠义祠,赐号乐善。 建乐善堂
    4 {3 s% i: v5 |; t$ J3 L  
    1 {, ^7 W' c" @" S% T, |
    - B4 m8 R3 \/ c6 u& ^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姓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一批功勋卓著,名垂青史的历史人物,后人往往以此作为堂号。如东汉名将马援,战功卓著,名闻遐迩,“马革裹尸”便是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后因功封“伏波将军”,马氏后人中有一支便以“伏波堂”为堂号。楚大夫屈原曾任三闾大夫,屈氏遂以“三闾堂”为堂号。 $ \9 w; m$ {" E
    . L7 d6 J& E' u9 `/ G% a
      再如唐代宗时郭子仪,因平安史之乱,屡立战功,出将入相二十余年,是维系李唐王朝的功勋大臣,被封为“汾阳王”。其后世子孙繁衍遍布各地,多以“汾阳堂”为堂号。至今海内外郭氏子孙,也多以“汾阳郭氏”为荣。
    ( l4 X7 H6 z9 N7 W2 h0 ~( q8 _) n, D6 L* A! [
      以传统伦理规范为堂号
    2 N7 L7 O# Q5 c% c$ C( z4 x4 s5 c
      在封建宗法社会,各个家族常以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为堂号,以劝戒训勉后代子孙。如李氏“敦伦堂”、张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百忍堂”、朱氏“格言堂”、任氏“五知堂”、刘氏“重德堂”、郑氏“务本堂”、周氏“忠信堂”、蔡氏“克慎堂”、许氏“居廉堂”等,都体现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各氏自立堂号中,十分普遍。
    9 c/ t6 p; I( E5 B
    : {/ g' O( R+ x  如唐代郓州寿张人张公芝,九世同居,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山,路过郓州,至其家,问何以能九世同居,安然相处。张公芝于纸上连书百余“忍”字,道出其中诀窍,全在于百事忍让。故堂号名之为“百忍堂”。 8 Q. S1 b; u+ C' ~' I: X) y3 I4 a

      }6 T, Q; N2 ~/ ]: s3 y  以祖上情操雅量、高风亮节为堂号   p& U  g4 [; L* J. S3 V. P

    0 n9 g9 ?$ B& E4 ?     t; i; a5 J" [
    # Y6 y# P( U' l; t( N3 W8 m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批文人学士,才气横溢,品格清高,深为世人所推重。其后代族人也引以为荣。
    - f% q( \6 ^! X3 z& ]- T4 t  F% h. P1 d3 _
      如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品格高雅,酷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品格,以所居之处为“爱莲堂”。其后人遂以此为堂号。晋代陶渊明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遂辞官归里,赋“归去来辞”以明其志。因陶渊明号五柳先生,其后人以“五柳堂”为堂号。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自号“青莲居士”,李氏族人中遂有“青莲堂”堂号。
    7 |/ T% f) g/ m( H7 B
    2 o6 {. ^: t3 n. J: D& V+ |  以祥瑞吉兆为堂号 $ w/ S. e, s% m4 l9 B
    9 q7 n- u" b8 p! x! t
      
    5 I/ \# \# K9 P% V% [( _8 [- Y& {  o2 X1 o2 a
      古代人对祥符瑞兆十分重视,常认为是上天预示吉祥的征兆,往往以之为本族堂号。如宋代王祐曾手植三槐于庭院,言其子孙必有位居三公者(古代百官朝会,三公对槐树而立,故以三槐象征三公),其子王曰果然位列宰相,当政十余年,深为朝廷器重。其后人便以“三槐堂”为堂号,成为中国王姓中名人辈出的名门望族,与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并列为王氏三大支派。 & F8 K' w/ [9 L% I& |

    - V1 ]5 |! Q1 T  E  以先世名人的厅堂别墅为堂号
    # D8 u/ ?# K& z  v" `" m# V! i* X
    ) |7 A! j+ J; K  
    4 y& ~! [. b- A: s6 F* i8 w
    9 G3 a# Z5 R9 |8 Y  为表示对同姓先世名人的仰慕之情,各姓中以其厅堂,居处为堂号。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隐居洛阳香山,号香山居士,其后人便以“香山堂”为堂号。 ' Q/ X& c7 y9 U+ G
    1 ^. E) n; v; l6 `, O
      再如唐代宰相裴度,以宦官当权,时事已不可为,乃自请罢相,在洛阳午格创建别墅,起浩凉亭暑馆,植花木万株,绿荫如盖,名为“绿野堂”。裴氏一支遂有“绿野堂”之堂号。
    " B' E$ Z& l0 S7 z  `( m' D+ m& G4 o8 Q
      以家族中科举功名为堂号 : X" k1 g) y4 w5 N; r$ T

    ) A1 J  F' s7 f7 K   2 L: M3 d  O! _! b  C

    - h& i) N* |% g9 i9 A' g3 o  在封建社会,一些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科第连绵,为世人称羡,遂以之为堂号。如唐代泉州人林披,有子九人,俱官居刺史(俗称州牧),门庭显赫,世人敬仰,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为其堂号。再如宋人临湘人徐伟事迹至孝,隐居教授于龙潭山中,有子八人,后皆知名,时称“徐氏八龙”,后人即以“八龙堂”为其堂号。 ! {8 ^6 M; V! a& Y/ S
      {8 @5 U0 L( n4 @# q5 }
      以垂戒训勉后人的格言礼教为堂号
    9 T) y2 t' p. I8 I& J/ Y: J1 X
    # p7 d! Q; r2 Y% ~2 v' {   * w' U6 T1 d& L% D9 S" T

    1 U3 U( r, n) r  k2 j1 h3 ?' K  此类堂号在各姓氏自立堂号中较为普遍。如“承志堂”、“务本堂”、“孝思堂”、“孝义堂”、“世耕堂”、“笃信堂”、“敦伦堂”、“克勤堂”等等。 # U! t: g1 }  z
    8 f7 G3 s/ S8 Z) |5 y7 M: Z7 a
      以良好祝愿为家族堂号 1 K8 _) L4 ~& z7 q- ~) N
    0 n7 v+ r2 x- ]. X/ r
      
      t( K) I5 h+ D* {' f; F" H' S2 e, X2 E$ g9 s4 Q
      此类堂号也较为常见。如“安乐堂”、“安庆堂”、“绍先堂”、“垂裕堂”、“启后堂”等。   e" r) N3 e, {2 n: N! _# O3 O& q  F
    # l# k* i! y- W8 c
      以封爵、谥号或旌表褒奖为堂号 * S5 O% j/ y$ h0 b& v- `4 F
    6 J& R8 M) y4 K$ c! V0 S! }# d
       3 v) y$ O7 e9 o1 Z
    0 v( s% T; E% ~- b7 S) }* a% |
      此类堂号为历代朝廷或地方政府封赏、恩赐、旌表而来。如“乐善堂”“忠武堂”、“忠敏堂”、“节孝堂”、“孝义堂”等等。 : I: ]7 l% }, V$ y1 {

    & o% c' x2 X, L2 n  {' G  总之,堂号作为家族的徽号和别称,不仅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血缘内涵,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况,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产生、发展,多与修族谱、建宗祠、祭祀祖先、宗亲联谊活动同时进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楼主| 发表于 2010-3-22 16:3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宗族家譜:對故土和親人的眷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