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80|回复: 0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崔氏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22:34
  • 发表于 2018-12-3 11: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崔氏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 ?! p& Y. J2 ~, [! x, Q+ ?2018-06-17 11:18 教育2 o. a0 R) E9 a7 ~( c4 b
    氏族概况7 E$ O2 F2 _7 E( C

    6 ]6 }4 ]$ K/ y7 Z8 G; q- {* n4 {5 @崔氏为宁德大姓,居“崔彭陈林左”五大姓之首。崔氏始祖崔提举于北宋明道元年(1032)自崇安(今武夷山市)迁居宁德,至明代家族逐渐繁盛,后代子孙连续数世科举蝉联,涌现出崔廷复、崔世召、崔秉镜等优秀子弟,发展成为宁德望族。现有人口近3000多人,主要居住于蕉城城区、赤溪镇和三都城澳等地。崔世召为崔氏十八世,崔氏家族以儒业世代相承,代出贤才。
    / R5 r, e  e; s5 p5 T5 Z) F$ H( W, ^4 Q* B7 O$ I: p
    鸟瞰崔氏故居
    2 S. X& D# `' F! N8 ^6 E8 y7 e/ {: N7 f5 g4 S% b
    + g+ C- _( I; |1 y; \
    : ~; E' e! ^3 X) {* E" ~
    东井崔氏,以世居于城区西门东井境而得名。东井又名下井堂,在今天的蕉城区前林路下井堂弄一带。因为此地有一座供奉马氏三仙的神堂,又有一口水井,故而得名。这片街区至今仍有好几座崔姓住宅,还包括崔氏书馆、崔氏大夫祠遗址等。透过这些青砖黛瓦、规模宏敞的古建筑,以及斑驳的废墟,笔者可以想象明清时期崔氏家族簪缨翩翩、子孙显贵的盛况。在这里,一位热衷研究崔世召的民间学者向我们讲诉了当年宁德五大姓之首东井崔氏的动人故事。
    7 a8 h% ?, Q- Q; P0 ?' h' B; Z# X3 g  L! Q1 M
    据《崔氏族谱》记载,东井崔氏始祖崔提举时任监盐仓一职,相当于明清时代的盐课司大使。崔提举以下连续十二世无人科举入仕,且人丁不振,家道逐渐式微,至十三世崔镕、崔鉴、崔铎时,科第家道逐渐光大。尤其是崔鉴一房,不仅本人官至镇江府同知、进阶朝列大夫,赐金带黄伞,而且其子孙又连续数世科举蝉联,涌现出崔廷复、崔世召等优秀子弟。
    - r* G1 ^6 _/ M3 ]' Q- r
    - N! ?0 m2 ]7 @8 r0 W/ K9 z1 g+ ?. X! ^0 Q
      F4 G  J4 o: U9 J
    崔世召族谱
    6 I6 b6 F/ {4 k& K; n7 s: F& S/ d' m1 s) T2 u
    众多优秀子弟中,崔世召(1567-1639),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被《宁德县志》编入“忠义传”。崔世召历经三仕三迁,初仕崇仁,后补湖广桂东县令,三仕浙江盐运副使,最后迁任广东连州知州。虽然他的官宦生涯仅短短十余年,但他为官清正,大节不辱,坚贞不屈,为后世之楷模。天启七年(1627),熹宗朱由校昏庸,以东厂太监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把持朝政,权倾朝野。当时魏珰献媚,在各地为魏忠贤建造生祠。在江西时,其持尺幅向世召求诗,世召断然拒绝,愤然说道:“是安得污我清泉白石耶!?”因此遭受魏珰报复陷害。崔世召深知自己将有祸患,却唯恐牵连百姓,乃曰“宁毙我,毋累崇人”。至今,崔氏家族中仍相传,当时崔世召性命危在旦夕,家人纷纷出谋划策,其夫人十分担心他的安危,劝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献一首隐言诗以让其低头先躲避报复,可是他却义正言辞地说:“这种事我现在不会做,以后也不会做,也不允许你们做这样的事。”说完还要家人一一保证绝对不做类似的阿谀奉承或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且时时刻刻要以百姓利益为先。此举被名士陈继儒赞誉为“劲节正气,照耀寰中”。崔世召的过人才华与他的忠义气节一样,受到同时代人以及后人的器重与推崇。刘家谋在《鹤场漫志》中高度评价崔世召的诗歌成就:“沿晋安风雅,派与竟陵游,不染楚氛,可称矫矫。”$ ~1 x& C% \0 D- H  W; U' r
    * m6 G$ n& g9 }  L/ M- I3 a, @
    5 S% ~; c% O; S8 F

    ' n$ H9 T/ b+ r2 f崔世召故居
    7 b, w  i7 x  v. G) v" V: R
    , L! |! l4 O4 x: w. A崔世召为官清廉,经济上并不宽裕,但十分重视家学的传承,在教育后代方面秉承开明的态度。崔嵸是崔世召最小的儿子,被悉心教读。十三岁其随父宦游杭州时,就刊刻了第一本诗集《耕秋集》,被推为云间社“十八才子”之一。徐霞客的挚友小寒山子陈函辉,曾挥笔作《惊崔篇》赠与他。崔嵸晚年不问外事,悉心著述,为蕉城编纂了两本著名的史书。一本是《续宁德县志》,增订了万历志中缺漏失实的部分,后人誉之“字字确实”。另一本是《宁德支提寺图志》,记述了支提山的历史渊源,为我们留下了了解和研究支提山名胜和佛教传播的重要史料,同时也提供了研究蕉城区人文历史的珍贵资料。
    2 T/ E& O; {$ E! j# a7 l- T4 B! K' c% K0 I
    更难得可贵的是,与大多数封建家族中重男轻女的教育理念不同,崔世召对于他的女性后代一视同仁,积极挖掘她们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才华,并鼓励她们有所发展。崔世召的孙女崔宜端,自幼聪慧,曾作观音画像赠祖父世召,世召作诗《女孙绣天十五能作佛相为描大士一幅遗余携供楚署中赋诗一律》称赞其画艺,该诗不仅赞扬了崔宜端在书画上的天赋,还包含了对晚辈的劝勉和激励。崔宜端的画作至今可见的有《十八罗汉手卷》一幅,也因其在绘画上的声名,曾被列入《福建通志》《福建画人传》等书画研究专著及地方志中。崔世召的外孙女陈海嵩,自号霍童幽史,其诗作有《幽宁草》十九首,被列入《宁德县志·人物志》,诗选入《宁德县志·艺文志》。其现存诗歌多以写景咏物、抒发闺中心事为主。; G" W- L( y5 g; g8 h6 d4 m
    ! W  \: q  U# j3 s/ T" M/ |& }4 s7 T0 n
    另外,崔世召的为官清廉、勤政爱民也作为崔氏家风代代相传,先人正气为后世子孙继承发扬。尤其至清代崔秉镜,两百余年而不减先祖之高洁品格。; s9 {- c4 O% d2 a% H7 V9 V

    7 @7 X7 d5 y. H) O1 a
    " q) [6 P; q* w- ]( x4 }8 L& X' X2 M/ u
    崔世召墓
    " t: Z3 v: b5 d/ C, B# t3 @: [0 |0 ]( w$ |. x
    崔秉镜,字公受,号冰庵。顺治十四年(1657)丁酉科乡试,崔秉镜高中全省第十六名举人。康熙十一年(1672),授浙江台州府宁海县知县。“三藩之乱”时,宁海县由于地势平坦,为南北交通要道。朝廷遣兵平叛,都由地方预先供应足够粮草。沉重的负担,导致人心不稳。海盗、山寇乘机骚扰抢掠。宁海境内危机四伏,民怨沸腾,势如累卵。崔秉镜临危不乱,通过其他渠道征集粮草,稳定了民心。他还鼓励县民齐心协力,昼夜守护城池,内捕剧贼,外剿大盗,使南北要道保持畅通。康熙十五年(1676),耿精忠兵败投降清廷。临近的天台、仙居两县的无辜百姓被强盗掳掠,索取巨额赎金。崔秉镜不惜重资,赎回二百五十多名男女,百姓感恩戴德。战乱平息后,宁海父老请画师绘《攀辕图》,由顺治状元、礼部侍郎史大成撰《崔知县德政碑》,并崇祀宁海名宦祠。在宁海任职的五年时间里,崔秉镜不仅保一方安宁,更重视文化传承。康熙十五年(1676),崔秉镜重修了被大火烧毁的缑城书院,这座书院后来成了宁海县规模最大的一座书院。崔秉镜离任之日,宁海、天台、仙居三县士民数千人遮道相送,洒泪而别。康熙二十八年(1689),崔秉镜以年老乞休,路经宁海,百姓仍念念不忘,相送至数十里外。
    ' s& a0 O' G8 q3 p, x
    6 ~, y" g0 Z, t! U& {% C7 {  F! m6 e" l0 Y% A
    ' U! g8 E  K6 m7 Y; h9 i5 e- y8 e
    崔世召故居
    3 x8 @. H* |4 i7 }) O: Q
    * D/ z) V9 K6 Z5 l崔氏家族的池馆亭榭虽已不存,延袭三百年的文脉却不绝如缕,儒业亦世代相承。从崔世召到崔嵸,再到孙辈名列明末清初闽东地区三大才女之中的陈海嵩和崔绣天,直至清代的崔秉镜、崔朝钦、崔挺新,乃至民国时期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章一山交往甚密、富有才气的崔伯乾,如山谷间一泓寒玉奔流不息。而崔世召的家学传承、文人骨气不仅在他的故乡被铭记,在全国各地被人以各种方式纪念。在江西崇仁县,由崔世召编纂、汤显祖作序的《华盖山志》,正式出版发行。在湖南桂东县,著名的碧洞佛岩风景区,尚完整保存有崔世召“石窗生白”摩崖石刻。在北京图书馆,仍保存有崇祯刻本的崔世召诗集《秋谷集》。
    $ c; L, r$ a1 |3 W
    # ~1 {) y, m+ A3 R, {! f7 k, Q5 A( l. ~

    + J4 s! q# f3 B7 h崔氏家训
    - l# \1 l% M1 S; U+ [) k
    * n+ L+ V! D3 Q* M! ]1 N, Q2 v6 j+ b: K9 U

    - `9 H+ V& U3 U! T7 ]" k$ ~5 y! w$ O0 \
    " L; e' o0 R" h
    爱国守法为官必廉,# h  c) C& H$ n4 u
    ! E  ^/ V4 Q# L% l
    聚财万千济贫更贤。
    & R7 C' K( d1 N/ b* [" V: k' X5 F2 ?
    远恶近善心有佛龛,
    9 _1 y7 r0 K" S
    + a1 Z  I; A. R* i/ Q. \3 s祖宗虽远祭奠往返。
    / _, q  x% E0 x; T+ j7 G. k1 J! R, u$ z6 O( H% F; w
    五伦孝首父母必然,
    * H# O2 X  g4 F; r" Z5 s- z
    & f4 g8 r" p4 W" n: g0 M2 q/ C# i兄弟和睦亲贫不嫌。
    : K9 j) `8 O% Y1 y$ y
    - ~$ F( Y: R! s+ h9 ^* `- D. @夫妇相敬家道合然," V  D% P3 \  d( e- _7 y
    " M& }3 {5 W- l
    一夫一妻切勿淫乱。( V( _1 c% K! m; t# t
    - U' |6 g4 \7 ?# a# ]& U+ [
    嫁女择婿勿慕权贵,1 h* o9 i2 M. l! v. `( f

    & q- S) e- \- R9 m/ F' n6 R娶妻求贤艳生祸端。
    % |9 B# R- p3 h# d% `8 F* [1 d. R0 T
    处事立身义礼必先,
    ; n( @/ {) ^6 E. ^1 P% v$ ^
    % |, A' ]8 z$ n* K5 u; R精勤荒戏谨记耳边。
    $ i& B+ d7 @: W# @+ F: u8 _" A' f* d' E- S: @# i1 d
    专家评述
    : M( t, D% g$ r: Q+ s  K3 G- i
    9 u4 W" G+ c, a# o+ b& y1 K' _崔氏家族祖训传承,儒业亦世代相承。几百年间其族中为官者,皆以清正廉洁为民所称道,这与其家族深厚的文化积蕴及家学渊源分不开。而且,崔氏家族中女性在艺文创作方面亦占据一席之地,而这又与其家庭教育不可分割,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崔氏家族的家学底蕴及独特的教育理念。对于物欲横溢的现代社会,文化追求难能可贵,有助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同时,通过以文化倡廉的方式传承清政为民的思想和宗旨,切实契合当前反腐倡廉工作需要。
    ) Q2 m1 ^# {+ [5 B8 E$ v# l3 e' p
    # a2 K2 E  f  S8 p(崔栋森 原蕉城诗词协会会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