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89|回复: 0

崔清田先生的治学之路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09
  • 发表于 2020-3-25 13: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崔清田先生的治学之路
    来源: 南开新闻网
    文/王克喜
        崔清田先生,祖籍河北省容城县西壍村,1936年12月27日生,中国逻辑史学家,1990年任南开大学哲学系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逻辑学会副会长、国家教委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南开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 a' \  W5 W$ `: F0 c2 j    先生1984年开始招收并指导硕士学位研究生,1993年开始招收并指导博士学位研究生。先生借以自勉的治学精神是:学诸前贤,补其疏漏,贡己所得。
    6 v, g) x8 r' }+ g, Y' E2 T    先生治学、教学和推进逻辑学事业发展贡献多多,堪为师范:
    ( f7 o: ^% f' M8 _: T0 {5 H: c
    一、独辟蹊径的中国逻辑史研究   
         先生对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逻辑观与方法论的反思 1.近代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据西释中”方法得失考。先生以学者负责和敏锐眼光指出“据西释中”有严重缺陷:其一,把欧洲逻辑与中国逻辑看做是本出与派生,原本与复本,标准与判定对象之间的关系。其二,集中关注两者的具体对应点、相同点,并据之对中国逻辑做出诠释,使中国逻辑成为“在中国的欧洲逻辑”。其三,中国逻辑自身的内容、特性,及所由生成的根据——历史与文化条件的分析,不见了。2.“逻辑与文化”与“逻辑的共同性与特殊性”的再认识。就“逻辑与文化”而言,不仅要看到文化对逻辑的制约,也要看到逻辑对文化的影响。逻辑研究要有文化的诠释,文化研究中应有逻辑的关注。逻辑的共同性指的是决定逻辑之为逻辑的质的规定性——以推理形式而非内容为对象的学问。逻辑的特殊性主要指在不同的逻辑中,居主导地位的推理类型及其表现方式等不尽相同。3.建基于“历史分析与文化诠释”之上的比较法的明确提出。“历史分析”是指,把不同的逻辑传统置于它们得以产生的具体历史环境之中,并对其时的社会生活状况、社会问题,以及这些因素对思想家提出并创建不同逻辑传统的影响,给予分析。“文化诠释”是指,把不同的逻辑传统视为其所依托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参照相关的哲学、伦理学、政治学、语言学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思想,以及文化发展的总体特征,对不同逻辑传统给出有理有据的说明。(二)先秦逻辑研究1.名学与辩学的梳理,以及名学、辩学与欧洲逻辑关系的厘清。中国逻辑史研究以名学、辩学,尤其是《墨辩》为重点。因此,什么是名学与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和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们与欧洲逻辑是怎样的关系?就成了中国逻辑史研究中具有根本性的先决问题。先生认为名学与辩学有别于欧洲逻辑,两者不能视为等同。这样的认识不仅有助于名学与辩学的客观阐释,也利于对名学、辩学所含中国逻辑思想的挖掘、整理与认识。2.墨家逻辑与亚里士多德逻辑的比较研究。首先,是两种逻辑所由生成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比较。墨家逻辑依托于先秦文化,形成了以人们的现实需要和实际经验为依托的思维取向。亚里士多德逻辑依托于古希腊文化,形成了寻求理性解释,而不仅限于以实用为目的和以实际经验为依托的思维取向。其次,是两种文化需求下的两种逻辑的比较。(1)目的与任务不同。(2)主导推理类型不同。墨家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是推类。亚氏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是三段论。三段论是公理方法的必然性推理。(3)对推理成分的分析不同。墨家逻辑缺乏对推理成分明晰准确的逻辑分析。亚氏逻辑的三段论有规范的推理形式,由三个命题和三个词项构成。(4)逻辑特征不同。墨家逻辑有重内容、轻形式的特征。亚氏逻辑则是形式逻辑。(5)后续发展状况不同。(三)对于逻辑影响文化发展的探索。首先关注的是先秦逻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其次是20世纪西方逻辑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C7 R" O6 j4 c9 I" B    先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有评论者认为:先生的研究使中国逻辑突破了欧洲逻辑摹本的框架,实现了自身体系的重建。先生的论著多次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其中较为集中地反映相关成果的《中国逻辑史教程》(先生任主编兼撰稿人),1997年被国家教委确认为“'九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重点教材”,2000年被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及国家教委研究生办公室遴选为六部哲学类研究生教学用书之一。该《教程》被大陆多所高校选作研究生用书,也被台湾大学、东吴大学选作大学部和研究生班教学用书。
    + N$ P2 r7 m, }4 y3 T
    二、中国逻辑史研究“亚欧大陆桥”的设计师
        2003年7月,斯洛文尼亚共和国国立卢布尔雅那大学亚非学系主任、汉学家罗亚娜(Jana S. Rosker)教授决定申请南开大学的高级访问学者,先生任导师。在华期间罗亚那教授进一步了解了先生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工作,并决定向国外汉学界进行介绍。2005年10月,罗亚娜教授编辑出版了《Asian and African studies》(亚非文集)第九卷第二期“中国传统逻辑中的中国逻辑和中国文化研究”专刊(英文版),并在该文集发表专文《不同文化间相互理解的新桥梁:逻辑中的普遍性与文化的制约因素》,对“南开学派”的研究工作给予介绍和评说。2006年卢布尔雅那大学亚非学系与南开大学哲学系,以“中国传统逻辑与欧洲传统逻辑比较研究”为题立项开展合作研究。2006年与2007年,分别在两校举行了研讨会,中西逻辑交流由此得到了深化和进一步的开拓。先生希望,通过罗亚娜实现中国逻辑与欧洲对话的理想是一个应该和值得加强的课题。9 V9 Z& M& i# N0 M
    三、逻辑学教学的拓荒者和守护神
        198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南开大学哲学系建立我国第一个逻辑学专业。先生任负责人,全面负责专业建设事宜。为此先生克坚攻难,主持编写了57万字的《今日逻辑科学》。这是我国首部对当代逻辑科学做出全面介绍、供教学与研究使用的参考书,受到国内学界同仁的肯定及高度评价,被列为天津重点社科项目并获天津优秀社科成果奖。先生主持提出并实施了以“跟踪逻辑科学现代发展”为指导思想的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方案。同时,先生亲自执笔、主持和组织编写专业课程急需的教材6部,讲义及教学资料17种,保证了逻辑学专业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和进行。1989年,由于高质量的创建并发展了我国第一个逻辑学专业,填补了逻辑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空白,先生以“跟踪逻辑科学现代发展,搞好逻辑专业课程建设”获天津市高校教育成果二等奖、南开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 Y! o* i1 G
        先生的教学工作兼涉本科生与研究生。自温公颐先生罹病及谢世后,南开逻辑学专业博士生的指导及学位点的建设工作,主要由先生独立承担,多年来坚持连续招收并培养出了多位合格的博士,一些学位论文的成果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并给出了积极评价。1997年,国家对全国逻辑学博士学位点评审中,南开博士点为唯一完全合格单位,这些成绩凝聚着先生的心血和汗水。
    # c( m5 b7 y3 }* V; e
    四、两岸逻辑学交流与合作的奠基人
        1999年下半年,先生应邀赴台湾中原大学任教期间,与台湾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台湾哲学会创会会长、著名哲学家与逻辑学家林正弘教授,共同提出举办两岸逻辑学学术研讨会的构想,以推动两岸逻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2002年6月28日至30日在台湾大学成功举行。此次会议标志着两岸逻辑学界学术交流的全面开启。两地三岸逻辑界的学术交流得以成功对接,先生功不可没。自2006年至2012年,第二、三、四、五届“两岸逻辑教学学术会议”分别在南京大学、(台)东吴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校举行,进一步加强了两岸三地逻辑学界的交流与合作。: L; \3 q+ o( G" Y5 J$ x3 D
        云山苍苍,河水汤汤,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_1 ?' p" Z" J5 c) H" D6 Z4 h
    (本文作者为南京大学教授)
    0 [4 l. ]* F. D" a
    6 x& o( T) w& D$ p: _/ h2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