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4|回复: 0

陕西省宁强县禅家岩镇崔家梁崔氏家族迁移故事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8:32
  • 发表于 2022-12-12 22:35: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山深处百年家族迁移故事大揭秘——记宁强县禅家岩镇崔家梁崔氏
    8 c; Z, ^- ?% a+ p
    - k. C  r6 m4 r/ E9 c

    楚月影F

    2022-11-21 00:44河南  T* w$ q" t0 Y3 c9 m

    ( l% |. _& f" C! f  @3 R5 Q6 {; b
    关注
    3 D% L  y* p1 D

      F" j' z6 s" Q. D3 q7 y/ E  q( l: F1 V. `
      l% a: y: o& x8 Y

    ) t4 I/ u$ ?& o8 m- o5 b# o' w0 Q1.迁移历史- M( L; R7 Y5 G

    " a* g+ v0 A: p" x2 C$ v) s. Q; C" O7 D; C! V5 A

    崔家梁位于宁强县东南部,隶属禅家岩镇谢家院村(原韩家河村),距离镇街大约4公里左右。该地山高谷深,雄峰回岩,植被葱郁,雨水丰富,海拔在1900米左右,属于高寒峡谷地带。


    . }& k7 Y7 ~& |

    $ F4 H/ j* K+ q7 E
    (崔家梁大苍山)

    + `0 @8 k8 Y* t( P# a; @
    7 ]* \4 Y. o% g) s
    1 ^! s* y/ H; @3 ?

    崔姓在崔家梁生活距今有180年左右。笔者的天祖父崔义发——原宁强县大竹坝乡(现毛坝河镇)崔家沟人,是入陕开篇第一始祖崔进黉第六代(晜)世孙。- z& K' b" E3 S( h* V


    6 E3 c4 z$ U  F, X2 n+ H6 P8 Z

    : D! E. ^9 X+ |- `5 d, j- F; N9 X7 l2 q; O

    大约在清朝同治、咸丰(1851年——1854年)年间,天祖父娶禅家岩韩家河油坊里陈氏为妻,后定居于此。其后人在此生活至今,六代有余。

    - r; u, j8 F0 o/ i' K$ x

    . C! z2 ^" v8 v: W. h* f2 e
    (湖广填四川图)

    & f; L% _! P0 B( x4 h
    7 U+ ^# l& @6 J$ W5 F6 U* s9 g5 `- a0 K
    # S" p3 k# H& A0 m' q. M

    据《清朝光绪十年老谱家书》(即1885年10月版)记载:本家崔氏先祖源自“湖北汉阳孝感县”,明朝时从“孝感县”(今湖北省孝感市)迁至四川省川北龙安生活多年(今四川省绵阳市平武县龙安镇境内),后又过陕西省宁强县毛坝河镇崔家沟占种置业。其字辈为(原谱写法):“如发安邦,可毓文字,彦朝廷”。
    : r, z5 Q" M$ l' Q$ c4 V5 L5 T, r

    7 f8 y" h5 O- ~. R  b$ t6 i
    . `  e. J( M# G' s' P2 G) j1 e6 j1 r1 n
    9 O1 G8 {$ [; x0 q

    据有关地方史志及史料记载“湖广填四川”在中国出现过两次大迁移:一次发生在元末明初,另一次是清朝前中期,其清政府“国家迁移行为”长达百余年。

    ; @# y7 `# N- M4 H8 J. R

    # T. J" x) b3 o
    (湖广填四川迁移场景图)
    - p& v7 J8 R( h/ `

    ) x. G; H* [# C! U. z2 G4 q, z
    8 O; \/ w4 S" Z6 J: V9 ~0 _

    就《清朝光绪十年老谱家书》中记载的“湖北汉阳孝感县”、“明时过川”等历史时间信息,与《汉阳府志》记载的“孝感县”所属时代、“龙安府”明清两朝成立的时间对照,以及从1885年之前先祖们在宁强本地生活七代人的时间——综合看——“明时过川”略显瑕疵。) Q3 r" F6 u& ~) r


    $ ]4 H" x6 O2 ]$ e# o# v4 |
    + ^  x' M) G  f, R7 |4 Z# W+ U
    3 ]1 n3 J& Y; s$ V

    2 x* C* E1 P7 O$ R  K% d! m2 P+ f, ^. E! U2 X

    因为据《汉阳府志》、《孝感历史沿革》记载,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后,原“孝感县”才正式划归汉阳府管辖。但从本崔氏先祖们记家谱的优良传统角度分析,之所以记载为“明时过川”,大概是因为在清朝雍正七年(1729年)后,先祖们在四川生活期间记录家谱时,按照同时期的“龙安府”实时管辖区域为准而记载。

    ( ?1 Q! s1 |/ [: f/ U

    % ]3 D  q" y( F' V( v/ I, w& s5 Y5 G# q; X5 Q
    ' F: v7 r# Z, y5 u

    & z$ e, g* J% [

    明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背景是:在元末明初,发生过移民活动——湖广填四川。据社会史学研究主要分三种情况:


    & l% l4 r6 r5 t! u9 x4 t; `7 U! ^
    ( D5 }' ?3 l& \
    / z/ u6 f3 O! Q& P/ x

    一是躲避战乱。元朝末年,中国爆发了反元的红巾军农民起义。元朝统治者为镇压起义,居于湖北随州、孝感、黄冈一带的百姓相继逃入四川,这就是元末有名的——“避地入蜀”、“避乱入蜀”、“避兵入蜀”。


      J- w& G" ?( V9 m( i& M2 m' l

    - ~& x" j4 M, h: V7 I
    (古代战争图)

    - F) a" I6 h( }8 `9 {; X. ~* \& F: `# C- b! z8 T, Y

    , h3 e% F; H' `

    二是随明朝部队入川的湖广人。在元末明初时,大量以农民军身份入川的湖广人,据考证当时大多数是湖北随州、麻城、孝感一带人。) |7 E: W# \& y( T

    ( ~4 C" R) [1 D# t4 g  N: e

    4 h; a2 C3 A) e9 L; T9 b  V! a" ?- a* h8 I: T. b5 h0 r

    三是明初入川“实蜀” 的湖广人。明朝军队攻占四川后,为了补充四川人口不足,迅速恢复战后生产,曾下令迁移一部分“湖广人”到四川开垦。


    ; e# b/ ?* Y$ u! k# a, a
    % B, F0 T: Z, B
    (古代军队攻占城池图)

    0 p. _# G4 B) O' R' a6 P1 R2 I6 E& [7 S
    * q3 {" [  K' J$ g" _( j

    为此先祖记载“明时过川”符合当时客观的历史背景,同时根据“明时过川”这一信息,我们也可以初步推断先祖入川的两种可能性:
      u8 ~2 L& {! M$ f/ ^: }& n

    . n* P& T2 V, S2 `; P
    : T! ^/ p) T" F* v# ]) k2 g8 ]* B
    $ {) z+ @' b. ?6 x/ P

    一是随明朝部队入川,以攻占四川的军队及人员为主。


    ( i- B! q- A# b- A7 U8 g

    ; x2 t+ f  c) k+ t# l  a4 p4 D$ O0 E

    二是明时前中期入川,以补充四川人口,受明朝政府号召而过川的这部分人群。

    - ~+ ~: X- [0 m0 H$ f. J

    & I, L+ Z( I$ E8 \: Y) M. H+ F
    (湖广填四川迁移路线图)

    % ~' H- I( w" `+ I# l& C$ {- D$ H# L! ~! X
    2 ^' i# _" x- k% T1 h

    “湖广填四川”的路线图——根据湖北与四川的地形地貌、水路看,古代从湖北进入今重庆市的云阳、巫山入川是学界比较公认或符合客观的迁移路线。但当初,盖考先祖们又为何从川南——穿过成都大平原——来到川北“龙安”生活呢?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也是有证可循的。% X4 ~. a" ^  t" }, i% Z

    # }0 _1 |  u3 U! j
    ; c  K$ L2 M1 t# a2 T& r

    + f( @  p* ?8 X4 [

    元末,湖北随州人明玉珍败于陈友亮后,挥师西进,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定都重庆。当时四川有“元朝——大夏——明朝”三个政权更替,战火连天,杀戮无常,战争导致人口骤减。


    2 S' ?! h" c0 z0 H  T4 T

    " ~1 ~" {3 `% U
    3 Q- k2 D% }& D& Y. {& `, Q- D

    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兵攻蜀,夏兵不敌,投降于明朝,夏亡,四川归明朝所统治。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明朝初年,人口分布主要以重庆、叙州、成都、顺庆、泸州等五地为主,川北一带人口相对稀少。

    4 t2 v3 q& t! O6 v9 M, q

    * d% [0 ]/ `. y/ ~
    (原四川龙安府)

    2 A; C( b8 s! g7 O- U5 ?- ^1 @. J% L  w
    4 F3 U* E  o& v5 q

    明朝政府为促成四川地区人口均衡发展,不免也会鼓励入川群众迁移川北——即“龙安府”一代生活。为此,大概也是盖考先祖们入蜀北移的原因之一。- n$ [# }0 j5 q" v$ L, I# v9 `


    + U, Y( B4 }" T1 n+ v( S
    8 T$ D* O# H$ y6 H, u, C/ V
    4 v  m8 g% d# N) t# ~

    当然从“龙安”、“方家堰”、“崔家沟”、“崔家梁”几地的综合地形看,除了大山区之外,先祖们喜欢后靠大山而居,距离当地的小镇、小城较远,也有躲避战乱、无问东西,只求自我生存发展等原因。


    5 g: p: a" t& Q, I& z+ D+ F  ]
    3 M' R1 k) i, W1 R  S
    9 m9 E. C8 v+ O) c

    另据《龙安府志》记载,龙安府治地位于今平武县龙安镇,原辖平武、江油、石泉、彰明等4县。该地乃川北比较贫穷,历来僻处边陲,介在羌氏,柳笛凄凉,三春迟暮,直到归清朝统治以后,该区仍处于刀耕火种、原始落后、民不聊生的状况。这种客观的生产、生活条件大概也是导致先祖们离川入陕的原因之一。


    $ }) u+ E" p: s9 a- a

    + ~' X: u0 u. H2 u
    (崔家沟全貌图)

    ( t/ K& g& S5 @# U# n& k! v1 l" d

    ( E- p& M, p6 P) S% z0 p$ m  e

    为此,大约在清朝康熙、雍正时代,从四川“龙安”入陕开篇第一始祖崔进黉,兄弟一行四人到“宁羌(强)南路崔家沟”占种为业(原谱写法)——关于“宁羌(强)南路”将在本文第二部分“故事摘要”里进行阐述和分析它的位置到底在何处。
    * L& e' t) b( ?


    # A5 q, ^3 O) Q

    " o; h; E/ X% O8 g6 |  R% F) w5 \1 U/ _( c1 o  Y$ {% ]

    1 p; x- P/ ]5 N( {3 X# G0 N0 @
    , U4 Y# ]& I4 |8 R: f# Q

    宁强县位于陕西西南部,南与四川省朝天区、旺苍县、青川县接壤。从宁强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先祖们有可能是为了生计或逃荒、躲避战乱等原因,从四川龙安经广元青川一带进入陕南,后定居于宁强而谋生。该路线也是今天川陕交通要道路线。

    8 F0 S4 d! l( ?0 r! `

    7 H! m% x3 C% v* b* O
    (四川龙安——广元或青川——宁强崔家沟路线图)
    ) `" ^0 _0 B; G9 {% k2 c; o

    3 t9 [& a$ s/ J9 G- o9 k! H# \+ O+ z# V$ u

    在此期间,兄弟四人(进举、进明、进回、进黌)以运输粮差为业,但后来其他三兄弟因长期运输粮差事务倍感繁琐,从而放弃各自所占土地田产与差运职业,又另迁至四川“巴州城乡下杨家坝和水头垭”(原谱写法)——其三兄弟入“巴州”的后代字辈是:“廣(广)大仕泽,蒼(苍)仁如怀,儒(仈)腴高崗(岗)
    5 i- w7 A1 |1 D) t/ l

    8 O/ `2 N! B, m, G2 D% r
    4 n9 f( b1 e+ O

    ; x; U( x: P! p/ Q7 m

    据四川相关历史资料显示,清朝四川巴州区——即今巴中市巴州区,原管辖一区两县——“附郭区、今南江县和通江县”。从今天的3D地图可以看出,崔家沟——毛坝河一条大峡谷南延至四川旺苍县境内的盐河、国华、高阳等镇。旺苍县东或东南又一峡谷直达四川巴中市、南江县、通江县境内。从辗转路线看,符合清朝时期巴蜀大山区的通行路线。


    % g2 X8 G* b9 ~& `

    $ c* P1 S+ n) ~: G  J
    (崔家沟——旺苍县——南江——巴中——通江路线)

    " P2 ]' ]0 _6 H1 Y
    0 n, K2 s3 B/ C! r) e
    $ a  F0 E. x, e: J4 A- n

    所以可以大致推断:$ C$ ?4 S( ^/ I! ~' _

    : c4 l$ }$ w1 V7 |

    ; E9 v5 V7 q, @% s* h2 r- m
    0 ^% N( [. q0 J" p+ Y

    一是这三弟兄去南江县、巴州区、通江县的“杨家坝、水头垭”可能性比较大,但其后人也有可能又迁至其他地方生活。经查,巴中市有多个“杨家坝”——此地名是真实存在的,且分布于巴中市区北部居多。

    1 q  ?, F5 T# q! T  {6 q
    6 Z) U" d  \+ V! g7 G0 J, r
    ! [: G! N  M" ^

    二是家谱上记有三兄弟入川后的字辈以及具体的乐业地点,那就说明:进举、进明、进回三兄弟入“巴州”后,其三兄又返回过宁强县崔家沟并告知其四弟,他们具体的生活地点以及当下的生活状态。否则,宁强县崔家沟的人是不会知道该信息的。

    7 `) g/ N! O, }" h- T4 e' h
    * C' m% H9 |$ X
    7 |, J, |% n* \

    三是就有关另迁四川“巴州”三兄弟的信息,在清朝1816年之前的家谱中有可能有记载,可这之前的家书被土匪毁于一旦,一切信息化为乌有。

    , y  y5 y  u6 T: ^

    : b4 R8 {" C, R; M. ^# U" y8 K- T( a' J( g, U

    所以在1885年笔者的高祖父——崔以安在整理家书时,里面只记录了大概的小地名、字数甚少——说明该信息是家书无辜被毁后,上几代人口口相传,只记得一些大概、粗略信息。就其三兄弟的去向问题,他也在家书中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即让后代知道此事即可——因为清朝时期的大山区自然环境以及通行条件寻找难度较大。


    6 e3 P5 T; Y, _; }: Y. n- S/ w

    2 U! a  M( t  S. L1 z& c: V
    (崔家沟对面——通往四川旺苍县的峡谷——毛坝河峡谷)

    * V% o# I: T' _! {; H- I& W1 j
    2 E; j/ p; V& O
    * I  H% Y2 |7 P+ ?: m0 h

    自从三位长兄另迁四川“巴州”后,宁强本土只留其四弟——始祖王君崔进黉一人在宁强本地坚守家业,安身立命,繁衍生息,苦守今辖毛坝河镇的原崔家沟、大竹坝、孙家坡、麦子坪等四处祖地。
    3 Q8 v9 b; _2 g6 k" F

    ) F% D/ B4 K2 w3 q' K

    7 w# ?* |$ ?4 c( i2 R* G. e; W. y' N9 n) q8 y; o

    始祖王君崔进黉育三子——长子:无记载。次子:崔亮;三子:崔福。截止目前,该兄弟二人的后裔主要分布在——今宁强县的毛坝河镇崔家沟、孙家坡、麦子坪、张家嘴、岳家坡,文家坪、以及禅家岩镇冷水沟、岩方坝、崔家梁以及宁强县城等多地。目前,据初步估计其后裔数千人之多。


    6 T1 K# U$ V' P/ s

    # l9 D4 e, |& x4 |: R: g5 g5 l" I
    2.故事摘要
    3 h" S9 C# f3 H3 Z* z1 O

    9 c- a: f  y8 \0 b) y& p4 K( _3 L9 F/ i7 k

    相传,入陕开篇的先祖们最初在今宁强高寨子方家堰堂生活置业期间(方家堰堂位于今筒车河村附近,宁强高铁南站后山窝),原本今崔家沟住着方氏人家,因先祖们无法忍受今方家堰堂的蛤蟆日夜“呱呱”叫声,后翻过今方家堰堂后山鹰咀岩南下今崔家沟,与方氏人家协商置换彼此居住地的事宜,后经双方协商最终达成了一致置换意见。


    5 @- d& p; `# ^0 @
    : l' ]7 K' u  L  k( z# W
    (宁强南站、方家堰后山窝)

    1 y5 X8 v: ?5 s* p/ x7 T; @
    3 D: j; i' \* B: N3 K
    8 \' H4 ?: w: n

    据说,在崔方二氏两家交换契约中还约定:置换之后,彼此到对方的田产基业生活,彼此双方要相互看管和孝道对方的祖坟。从该内容大概可判断:今天的方家堰堂可能原名叫崔家堰堂;今天的崔家沟可能原名叫方家沟。另外,两地可能至今还保留着崔方二家彼此的先祖墓冢。
    2 ~" P  b. }8 R4 K* s/ O


    8 k/ A% R6 z, D7 z. W9 Z/ W
    2 v/ J& k( y0 S+ T1 w& I& r7 z
    (宁强县城图)

    4 L7 r' @+ E1 Q& U% K. Q9 D7 E0 h2 r3 a. ^" B- W$ f9 u. H

    ) [# A9 S. v& w7 B; x, z: T# \

    以上这个故事的存在是具有真实性的,原因是:原谱写法“陕南宁羌南路占种置业”。老谱所称“宁羌南路”,那就说明“南路”——这条路在城区或城区城乡结合部。从今天的“崔家沟”地理位置看,“崔家沟”并不在宁强城区内。再从宁强县城现有的道路看,宁强有“南大街”的路名至今还存在。该道路从宁强城直通今天的筒车河村、方家堰附近。所以,老谱称“宁羌南路崔家沟”,有可能就是今天方家堰塘的位置。
    5 W) k' w: ^" J9 i5 v. K; `6 r


    % c4 g  n. w' l; d
    8 d. b/ m$ o4 C

    ' o. m9 T& W- H0 {' o' P  ]8 i# I

    大约在清朝同治、咸丰(1851年——1854年)年间,在崔家沟生活的笔者天祖父——崔义发娶禅家岩韩家河油坊里陈氏为妻,后定居原韩家河村崔家梁上。其夫妇二人共育四子,分别是:银安、月安、成安、以安。其中月安返回崔家沟祖地生活,银安、成安、以安留崔家梁本土生活。截止目前,几兄弟的后裔人口数约253人,主要分布在禅家岩镇崔家梁、甘树坪、三叉垭等;二郎坝镇吞口坝;铁锁关镇;毛坝河镇崔家沟祖地等。

    3 W( _; v. s; l2 W
    ) ~* K7 r6 y/ k) B1 \
    (崔家梁院子)
    5 u: a% L) o3 W# |; [/ r
    2 B$ b! j  O. G1 n; e1 @" ^
    # `* s- W! O2 e' @

    油坊里,今韩家河陈思财家老屋基,该地位于韩家河谷坝中部,坐西北向东南一天生岩洞。因陈氏家族祖辈掌握了原油籽的晾晒、清蒸、碾压、榨油的全套技术,于是在自家开了一间古法榨油坊,为当地方圆数里之内外的百姓提供榨油、售油等服务,他们常以当地火麻籽等原料榨油,故当地百姓称之为油坊里。可见在清朝时期该陈氏家族也是一大户人家。& D8 I) p  z9 W0 P1 G


    ; g7 E# S/ [! d

    8 A6 d' R) @) G5 o4 ?* Y
    (清朝时期陈氏古法榨油遗迹——岩洞——油坊里)

    , G( [" q. J3 ^9 P6 X2 H; D% \% Q* _9 O) w6 F' r
    . u! M% a$ g7 N$ e; V/ Q( r. v. U/ H/ j

    韩家河虽地处秦巴偏远深山老林之处,古代信息闭塞,交通不畅,但封建王朝社会对女性“缠裹脚”的旧习并未因此而阻挡,当时依然流传到偏僻的韩家河本地。所以,笔者的天祖母——陈氏也未逃脱封建社会“缠裹脚”——这一特殊时代社会旧习对她的影响。


    , {4 L8 M* R1 k7 W* {  A+ u

    4 `0 h! F# `- E- q
    # [. V( t9 @5 k( p# `8 a+ C

    崔家梁距崔家沟大约20公里(40里路),路途本就遥远,加之当时清政王朝治国不善,经济落后,未建公路。山间以小径土路为主,一路荆棘丛林,山高水深,崇山回岩,峰峦叠嶂,沟壑重重,导致天祖母回娘家探亲访友诸多不便。为此,其夫妇二人决定在崔家梁购买田产土地数十余亩,欲在此置办家事,安身立业,繁衍生息。

    0 c# {# J& i$ b) L  J
    1 n' D; H6 r6 h) l+ y- U5 ?' O
    / U5 i: _" m; f" `* x7 r

    于是天祖母的娘家人为协助其夫妇二人更好的在崔家梁安心谋业,放心发展,让其居有所住,心有所依,情有所寄,把他乡当故土。天祖母娘家人帮助其夫妇二人在崔家梁上劈山筑路、破土开荒、大兴土木,修建房屋数十余间。

    3 _* h, u# A& ^0 d  ]( X

    $ A4 }5 v5 m/ x) v5 e. Q! u
    (崔家梁院子老屋基夯土石坎地基)
    3 F0 p/ g/ W7 q) ~
    " D. u" H0 z8 E- s7 ]' l) ^9 r

    5 h2 n' s) X& y$ V$ I6 @

    从今天崔家梁院子老屋基的夯土地基层可以看出,该夯土地基用石板铺面,石墩筑砍,高低两层,依山而坐,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中规中矩,与中国古代江南北方一带的中式四合院模式结构相似。, i% b5 x8 T+ h3 \* ?6 R: E

    " S* C7 a% ?8 K7 ?( E9 \) T7 h/ l7 W! s
    * g: r: ~7 x% _  R/ c1 h$ W5 ~
    (韩家河谷坝)

    ! l3 F+ t. v. \0 ~; {4 i
    : R/ H6 U3 j* [, ~' }+ A4 \
    5 Q+ t' [" a6 I- Y

    韩家河大坝也属于峡谷地带,谷坝最宽处约1公里不到,长约数公里,一条干石河古道穿谷坝而过。坝两侧山峰对峙,雄岩翘首,悬崖峭壁,唯有一小径可从韩家河谷坝通往岩壁之上的崔家梁。

    # T3 a( @* u' J3 N7 o) Y, C( O" c
    8 N' R% \8 R" T* J3 s
    (韩家河谷坝——岩坎上面是崔家梁)

    1 \1 f) _. y7 w9 T! v& D1 u# T+ N- R+ y; C: B( |( j
    , {2 _8 O8 A' I0 M: L" h4 ~

    笔者的天祖母陈氏娘家人见此道路险阻无比、陡峭如壁,行走不便,又邀石匠数人将其小径一处约5米高的岩壁石坎,开凿成人工石梯台阶,该石阶一直沿用至今。百年虽已过去,但石阶至今步步方正、清晰可见。
    8 e9 t2 |) `4 H: |) Y; |. y


    : k: E( S( Q. y2 y( U' ^, z
    , }9 G, d6 K" |- ]$ u0 m6 u! `; h
    (韩家河谷坝通往崔家梁的石梯古道)
    ; j% n5 B" w, T: \. E5 ?# A

    0 {5 m+ ]4 h1 a1 {5 F1 M+ o/ v7 U; M* d

    时光荏苒,百年逝,石梯古道悠悠在。" A3 u" L" p5 g: M6 S: o- D. l

    % E" Z* s  q0 p( j! e- A; X! w
    % o6 ~7 ~- p. _( a! Z

    # i) u1 m- g$ s. w

    白驹过隙,故人去,恩情往事代代传。


    7 k" P# E* ~' {- x. u; t
    3 e; Z; _1 C% U! f
    ) r6 G" \0 `/ h5 C

    ................

    % J( f3 y# Y  s

    5 n+ i# S5 T: _* B1 m
    ) V* h* o  r" W  }' }

    关于笔者天祖母陈氏娘家人的善良友好、宽厚仁慈的故事是笔者从小听其爷爷奶奶,叔父姑姑们时常所讲。所以一直耳濡目染、铭记于心。


    % o9 `" e; G) x
    1 O$ j, X3 R" R! j- Q

    0 u& W" T8 g* w" D" G+ ~

    总之,从现有的资料可以看出,先祖们的迁移路线是:由原湖北孝感县(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四川省“龙安”(今天的绵阳市平武县)——宁强县毛坝河镇崔家沟——宁强县禅家岩镇崔家梁。


    / s- z0 D+ J" g3 r6 n
    + q$ y2 W9 f6 p, J* j% B

    7 a. M0 C$ A+ }+ s) G

    整个迁移过程,与中国历届王朝政府的原社会历史背景一脉相承。他们的迁移足迹是中国历史缩影的产物,也是同时代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最好的印证,先祖的基因就是我们今天的体现。


    1 v. O9 i% Q) H! k& ?

    ; l, b' y% ~' G1 Q  m' X
    ( B( o8 b7 }* a4 U1 V, Q

    在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社会动荡、饥饿长存的年代,先祖们为了更好地活着,面对复杂的封建社会制度,恶劣的自然生存环境,他们并没有丧失斗志,失去理想,而是不屈不挠的生存着。

    9 n' _8 J( [! J% M# a

    % a0 E9 W& [+ U1 D$ m8 @3 h$ z1 o* B8 m' f3 M

    今天,当我们再次理清先祖们充满曲折而又耐人寻味的迁移故事时,不由地赞叹、感恩、敬佩。只有他们曾经坚强地坚持、力所能及地过好每一个人生阶段,才有今天后世子孙的传承。在此,向伟大的先祖致敬,为伟大的明天加油!

    , y6 _) _3 G( `0 H/ i# n

    ' ~! P: I1 h6 C( J* W1 D) A3 d/ u" `

    备注:本文主要参考了《汉阳府志》、《孝感历史沿革》,《龙安府志》、《平武县历史沿革》、《四川通史》、《大明一统志》、《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等史料书籍及文献。

    ' b1 D, J5 d% e
    3 T# p7 x! I$ ]3 S( i: r& |
    举报/反馈

    , ?, A) Y$ y+ r" w* h
    8 l, L0 z  [  Q8 C8 q" R; P* y' Q4 X  Y, `  M) A

    ( U* [0 ~- q, u4 ~
    ! b/ Z- t/ y. P+ k0 r1 {
    发表
    , Y' e' z. e6 Z

    " L- q, U/ N- q, W! N% n/ O& `/ a' G, Y" `" a$ ?% d
    ; P) N$ h0 @) e1 c0 P( k
    ( S# f& d$ T5 f0 t  P

    ( m9 X: n, F: d. Y6 c
    7 y) w4 W: ?/ i
    * k, _1 Q3 B5 o- [: Y5 _* r; r7 o) }5 U- L, f
    + Z+ B7 e: `8 ?( B) v, O! O
    # G; W* U: e+ d9 S) M2 I! ^$ B
    6 T) {. H5 H& {& E) T5 U+ s
    相关推荐韩媒:尹锡悦将邀请韩国男足共进晚餐中国新闻网
    * r$ w  e( Z+ X6 m4 Y  Q1 [: s2 X( G" P" X4 Z

    ! b0 `. e  a9 X1 ~$ [9 n" w7 u& s! {黄南:筑牢全民防诈“铁栅栏”青海日报7 A8 j7 Y8 ?0 e1 a5 s3 P
    7 g5 \; q# l+ }" `* V( M% y  }
    # h7 L6 z: G' U
    【光明论坛】让科技更好托举起中国饭碗上观新闻- X. G- I- ^* K
    $ f) _* {+ P+ \/ G7 Q% v7 J* }) k
    $ s, q+ o8 a* h! o3 Z
    鹰潭市龙虎山景区召开食安委全体(扩大)会议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推进会潇湘晨报
    % G- m1 R; f, v8 e  Q( ?' D
    8 [9 _; |& b+ C0 d5 U& t* b7 M4 P3 _& f. c
    今日下午3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环球网6评论
    . f( x6 G2 @) r4 }( e9 ^6 g. n( N! t% n- v

    1 c8 m" p5 p4 g1 K* N" h8 b+ s7 c9 P' m
    换一换
    ! `$ N. Y% ~% n' ]( V  J2 j
    8 P1 A7 `% O% d8 K+ i
    , g1 t' h' y5 J+ G) D
    1 l! ~  C5 y! m& n+ g+ f) O相关推荐韩媒:尹锡悦将邀请韩国男足共进晚餐中国新闻网% z+ W, X4 r  G
    4 \" M# N( `5 {. G6 X
    % j$ W) @3 \* h1 _! M
    黄南:筑牢全民防诈“铁栅栏”青海日报
    : T7 |" O- `* n6 }9 L3 N
    ; C. q$ O- b, K+ o. k* V
    $ p* M( e' m4 T" m7 J【光明论坛】让科技更好托举起中国饭碗上观新闻
    0 x& L5 l4 ]" p& u8 R* I; }$ d$ V8 H; B0 n/ Q4 P5 N4 L( v, ^
    . I& o5 W* B, ~$ \/ j
    鹰潭市龙虎山景区召开食安委全体(扩大)会议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推进会潇湘晨报& `& S  ]& X5 [% t6 \6 H, ~

    ( ^. s' S* D  t9 U* w  E* d# |4 v' h3 ~2 Y) }. g( u! V. c
    今日下午3时,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新闻发布会环球网6评论8 F0 T8 K/ @: Y: m" M- e' C- E

    . u6 O$ b4 `& Y9 I3 K9 q$ |& J
    ) d" R/ k6 r( c5 I& V6 `$ _+ o8 `3 `; ~( G! e

    5 a- k9 S7 l4 B# E- d' [2 @- G! B( S5 Y+ s& A8 }0 O

    4 T9 `9 S& F8 N  |; X% Y
    $ I% n& y6 Z, U* I

    - W) U3 a" x5 H设为首页©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意见反馈京ICP证030173号
    . Y* f6 H) o  i, I4 P

    / L* V# m' i2 G. j9 a8 {. M  G+ l3 K- G8 {: l- v
      W1 f6 m. o7 U/ V5 e8 ~

    ( v) n. i7 E! _' j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