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1|回复: 0

宁强县禅家岩镇崔家梁崔氏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07
  • 发表于 2024-4-3 22: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山深处的北方没落士族门第——记宁强县禅家岩镇崔家梁崔氏6 l  N9 c( T+ q! }
    - c( R* m/ F' o7 k4 c3 e

    历经2年多时间,笔者对河北省安平县博陵崔氏、四川川北崔氏以及宁强县(崔家沟)禅家岩镇崔家梁崔氏家族历史进行了研究,目前可追溯到中国西周时期的崔姓得姓始祖崔季子,同时也找到我族在隋唐时期是源自北方豪族的名门士族之家后裔——博陵崔氏(今河北省安平县境内)。


    0 Y5 {. V0 n* w- g+ ]1 @( [4 z

    大概的迁移历程是:在唐朝末年因“门阀士族”社会阶级的历史原因,先祖在唐朝晚期、宋朝、元朝逐渐从北方南迁,落户于湖广地区(今湖北孝感一带),明朝时迁至四川川北“龙安”,后于清朝时期从“龙安”另迁至陕西南部宁强县毛坝河崔家沟(方家堰)——禅家岩崔家梁生活至今。

    4 V5 D* n1 [, k/ Q$ [. T

    7 c8 I  k: n0 l% j2 Y( x4 u  E; y5 O+ M

    据今河北省安平县(博陵崔氏的发祥地)有关政府部门对当地的人物志以及“名门望族”的挖掘和统计:


    4 @0 L+ d8 i/ u; k

    “自东汉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间,博陵崔氏高官显宦不断,名人志士辈出。有记载的就有84位,其中五品以上的达55人。累至盛唐,先后为宰相者就有27人,朝野五品以上官员达400余人”。但自宋、元、明、清以及近代崔氏后裔不及先朝,被历史所遗忘,曾经的北方豪门贵族为何一蹶不振,颠沛在历史的红尘之中?


    9 X! p& S% z; x2 s& v: R6 Z( @: n
      `5 {- y% L  ?/ l5 ], C$ C9 u0 Z! G2 C6 j

    为此,本文结合先朝时代的政治体系更替、阶级统治,以及先祖迁移历史与人性等诸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似乎也可以找到从宋、元、明、清以及近代崔氏后裔没落的一些原因。


    ) V) |' R5 i( @4 i+ z

    一、博陵崔氏世族

    4 R9 c' E: h  N, v: n" H+ U

    士族,又称世族,是我国历史上从东汉直至唐代,世代为官的士大夫阶层,是一种贵族化的官僚家族。他们拥有大量土地,其宗族位于广大农村。并在地方上拥有势力,进而参与国家政事,拥有中央权力。地方有事时,士族借助其中央权力,维护其宗族势力。中央有变时,士族在地方的宗族与地主身份仍延续不绝。

    : \) w  v) m- X- L. g& l( q8 Y

    由于博陵崔氏家族一直保持着汉代的“讲经学、重儒术”的良好传统,无论是社会地位、经济实力、阶层关系、民生声望,在隋唐时期位列全国门第士族前茅——标准的地方放豪强,地位显赫,豪门贵族。所以也被历史称之为最著名的“五姓七望”之一——博陵崔氏大家族。


    ) O3 E. G# d4 W, B, O- T( v' j
    - ?. }3 ]4 f: e9 W6 Z% A! e* U' I( a3 L. p, H6 x

    “五姓七望”也叫五姓七家,他们分别是来自陇西的李氏(唐朝皇帝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的崔氏、范阳的卢氏、荥阳的郑氏和太原的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在当时只要是姓——这尊贵的五个姓氏,就享有顶级豪门特权,即使没学识,也依旧能入朝为官。


    / m, ^( r, Q6 n# K8 I

    二、士族的社会地位


    7 O4 c+ H5 U; f; U# b

    “五姓七望”的地位十分高。当时所谈论的豪门,非“五姓七望”士族不可,连皇族都得让位。“五姓七望”到底是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底气可以这样豪横?在当时流传一句话:“宁娶五姓女,不入皇家门”。就是说当时的男子宁愿娶这个五个大姓的女儿都不愿意做驸马爷。

    3 V0 v. _3 r& [

    相传之一:唐文宗为庄恪太子李永选妃时,朝廷大臣的女儿们都进入了挑选名单之中,朝廷内外因此动荡不安。唐文宗得知后对宰相郑覃说:


    7 w5 X6 a; ]6 Z$ g+ D8 R

    “我希望为太子求娶你们荥阳郑氏有礼数的女子为妻,听说在外的大臣们都不愿与我做亲戚,我也是数百年的士族,这是为什么?”

    ( ~) S# k  z( I( [) n) c! T6 }

    唐文宗于是放弃了选妃的计划,但不久郑覃把孙女嫁给了出自“门阀士族”的崔皋。唐文宗无可奈何的说:“民间缔结婚姻,不计较官品却崇尚门第。我家已做了二百年的天子,还比不上崔氏和卢氏吗?”


    & R7 Z5 Q! ~( U: j, N2 q' f
    4 O" k1 ~% J1 T" k- ~" ]& q
    : D5 ^- X- t, b

    从该故事说明,李唐数百年的天子门户还比不上门阀士族九品卫佐的崔皋,可以想像唐朝“门阀士族”心目中的两者社会价值的差距。据说其原因是:李唐皇室出自关陇胡汉集团(胡汉通婚的汉人),与北方中原的“门阀士族”——“以礼法”——为门风的家法大有不同。即使李唐汉化程度较深,但与“门阀士族”相比还是相形见绌、越发仰慕。虽贵为天子也不能胜过“门阀士族”的后裔。从而进一步说明“门阀士族”的自我高标准并非没有原因。


    . V* s1 \) Q1 |* P, ]

    相传之二:唐朝有个著名的宰相薛元超,是河东薛氏出身,也是唐朝的豪门,而且他还是盛唐时期的宰相。到晚年因为他娶不了“五姓七望”出身的女子为妻而一直耿耿于怀,可见“五姓七望”之女在当时的朝代是众人梦寐以求、遥不可娶的火热程度。

    : N% M' M- q# Z  P

    唐朝读书人有三个最高愿望:考上进士、迎娶“五姓七望”之女、入土北邙山(今洛阳北邙山)。“五姓七望”大士族为了让家族财产与地位世代保存下去,就规定五姓女不能与外人通婚,皇族也不例外。内部联姻观念深入人心,士庶高寒之间的鸿沟极深,靠着彼此之间互通婚姻,关系自然盘根错节,但也相对稳定。


    5 o* c4 ~! u/ H, Q4 i1 I

    于是“五姓七望”的地位愈加稳固,久而久之达到了社会的顶峰。“五姓七望”家族他们普遍认为士族豪门子弟的学问、修养是经年累积的,从小受家庭环境熏陶。而皇族只不过是暴发户罢了,并没有什么文化底蕴,所以不屑入宫。

    ) G. C( V+ U( B+ ?  P& h7 h8 ?& L2 E
    / @8 A/ x9 b, K( L: _
    " {! N( f7 e" S- ]. Q; P

    三、士族的底气与资本

    ) ]: ^4 R* V" \+ k$ S" }& I

    “五姓七望”的根本底气源自于人才,他们自认为出身世家名门,垄断了文化教育资源,就能稳固自己的地位。不管如何天下分裂,局势如何动荡,谁做皇帝都需要臣子来辅佐。于是他们注重“讲经学、尊儒术”,可以说在当朝最高的礼仪、顶级的文化都出自门阀士族们各的大家,他们掌控着一方的大环境,自然也是一方霸主豪强。另外,虽然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但科举制度并未得到良好推进和发展,因为科举制度以前的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都是被世家大族所把持着、控制着。

    1 s" {" U. G, s6 }+ Y8 p3 N. o
    0 y4 M( t6 _4 y

    5 ^, P+ T! m1 R5 U4 o' T

    同时,“五姓七望”大族有着“占田荫客制”的特权,就是官位庇护三代亲属,在古代寻常百姓家只要能吃饱肚子就已经万事大吉了,所以当时寒门难出贵子。在官僚群体中,为政做决定的几乎都是来自各个世家士族子弟,拿捏了朝堂大权等于架空了皇帝,这就是“五姓七望”的资本。

    3 P; F, n3 V, e# p" H4 P0 j

    但随着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渐渐地成为了士人主流的晋身渠道,尤其是普通底层寒门有了晋升机会,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世家大族子弟为了保持家族地位,也不甘落后,便开始以科举考试为官。由于“五姓七望”靠着自身强大的背景为家中子弟提供了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世家大族依旧能突出重围闯入政治中心,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位,据史书记载唐时出任宰相的,出身于士族大家的有79人,其中博陵崔氏后裔数十余人之多。


    5 [9 ?, f3 O  R( p/ ^- d* a2 Z

    四、门阀士族的没落


    : R' g0 l1 Y! ^; j7 f8 d

    据有关历史记载,唐太宗曾命高士廉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高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之前被山东管辖)排为天下第一。 太宗勃然大怒,十分不满。后来《氏族志》将皇室列为一等,皇后的长孙氏为二等,山东诸姓为三等。虽然抬高了皇室,但同时也对“士族”以及“博陵崔氏”等进行了压制。

    ! O6 H& k8 ^: g5 V* ?

    此后唐朝皇帝连续几次修改《氏族志》,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重点打击“五姓七望”家族。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即使天子不悦,手下大臣依旧以与“五姓七望”家族联姻为荣,屡次挑战天威。


    ; Y4 C: a! t  n+ Q

    到了唐高宗时期,于是以朝廷的名义明令禁止“五姓七望”联姻,七姓出身的子女,不能互相通婚。也就是“陇西李氏家族、太原王氏家族、荥阳郑氏家族、范阳卢氏家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不过这七大家族彼此互相通婚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虽然当今圣上居然颁布圣旨禁止通婚,其实这么做反而适得其反,让已经衰败的士族开始团结起来想方设法的巩固自己的地位。

    0 A0 {) e$ m* h0 ^( w# I: l

    另外,科举制度虽起源于隋朝,但大力推广科举是在唐朝,当时甚至还有了武状元,其目的就是利用科举考试,将寒门子弟选拔出来,与士族们对抗。所以博陵崔氏士族也为科举制度向前推进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可是“五姓七望”的起源来自于汉朝,经过了好几百年的沉淀与积累,唐朝的举动还是无法对士族大家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 ?- v3 O; N# Q  [8 J" c6 c9 _1 |

    直到晚唐时期在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乱中,由于黄巢本人出自社会底层,仇视士族,造成大量士族的伤亡。据史书记载,当黄巢攻打进入长安后,当时他听说长安城内有很多的官员士族,更是下定决心要把这些士族、官员斩尽杀绝,片甲不留。


    % J( M0 A% s" u, [) ~

    据史书记载,唐哀帝末年,朱温为篡夺唐朝统治大权,朱温的手下武夫李振建议诛杀前朝官员,说道:“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朱温笑而从之。于是在滑州(今河南滑县)白马驿将前朝百余名门阀贵族,权臣诛杀并投之于黄河之中,同时还对士族百般丑化。这就是历史有名的“白马驿之祸”又称“白马之祸”。


    3 ^) R; u" ?' f' F8 L6 H

    当唐朝覆灭后,五代十国仍为唐末政治格局,各政权的统治者轻文人,重武人,资源集中于军事,各官职多由武将担任,从而导致武人干政严重,叛变和战争不断,政权迅速更迭。


    * r% r2 @& H9 U" M0 z" q9 T1 P; ^+ P
    6 |) B% B1 P! G- L
    * h! W5 r4 `: F( V5 W3 w% B1 s( z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风气之下,人们不再尊敬唐代的那些门阀士族,也不再渴望与士族联姻,对于所谓的世家大族普遍产生反感。士族富饶的家园与产业遭到破坏,引以为傲的贯册族谱也流失,重要人物死亡,其余族人逃亡各地。

    , l/ M5 I$ @! r9 @6 S" R

    从此,百年的士族便彻底衰亡,与庶民再无区别,其地位则由乡绅地主阶级所取代。那些散居各地的士族门第后人已各自化成不同家庭,忘记共有的传承。据北宋王清明《挥麈前录》记载,在宋朝时最显赫的36个望族,全新的名士集团,已经没有了之前的“五姓七望”之豪门了。曾经的“豪门士族门第”已不复存在,一夜之间消失在人海,“五姓七望”的历史也就从此没落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 J% G$ ~+ b1 J' A
    & G, S9 @; Y) r+ b3 d; x) [' h. J& {

    : y5 D% z) h/ Q5 }- h

    五、豪族后裔的归宿


    3 P2 j, y0 X) R  N

    后来有的学者认为“士族”就是毒瘤,黄巢的起义铲除了中国近千百年阶级毒瘤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笔者的远祖就是典型的“士族门第”,但这也是先朝社会时代阶级产物,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形成和消亡过程都是历史时代的客观选择。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角度看:


    + E* p5 A! }, [" r3 V; Q. _( U7 W

    士族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朝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公。因为在当朝的政治以及官员都被士族垄断,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发挥着人性多个自我面,阻碍当朝的公平公正。甚至不把皇帝和君主的统治放在眼中,无形中不利当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1 y& ^4 I7 t/ y* Y/ {5 V! b

    长此以往,“士族不再是士族,门第也非门第也”,所以朝廷的压制和民间的不满是门阀士族的最终极的社会情绪,“士族门第”家族没落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是必然的客观历史结果。


    & i4 s, X1 u3 N2 L9 v" f) c

    笔者的远祖为了避免伤害,保留血脉,生存发展,不得不颠沛红尘、流落世俗、频繁迁移,这是历史的被迫与无奈,也是士族门第最终归宿。为此,我族这支源自北方的门阀士族之族——博陵崔氏后裔——也就自然轮为没落的士族门第,在明朝时期落户在“湖北汉阳府孝感县”。后又随“湖广填川”的历史大潮流,从湖北迁四川“龙安”,再于清朝时期迁陕西南部宁强(崔家沟、崔家梁)生活至今。

    . K0 L# w+ z+ H) M3 @& o" [1 Q

    6 ~9 w; Y/ w& i1 F# i; D7 i. ^. t  g! W1 I) S

    本文写到此处,此文也就落笔了。身为博陵崔氏后人通过研究我族的

    ! G. @6 d: |) ^. ^" M2 ~

    迁移历程以及历史,对远祖的曾经辉煌和荣耀表示万般的钦佩和赞服,心中久久澎湃起伏,就像一部电影在脑海中播放着当朝历史朝代更替的全过程,它充满着人性的贪婪与自私,充满着光明与大公,充满着无情与残忍.........


    " Q% S# ~" j1 n2 ^' M2 H" `! |# [# o. a  u- w. ^+ t
    % Y2 Q8 `; _* i8 i4 _5 j2 d/ {: e

    - ]& n$ G0 b, v! G$ @/ H) r  F' H%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