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4|回复: 3

像保护孩子眼睛一样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48
  • 发表于 2010-7-6 00:04: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相信,谁听了下面的故事都难以忘记,因为它不但独特,而且耐人思索。0 @7 C. x! z3 k! _- f2 `2 z- L
    : f/ I. z: t( e6 {! k- v
      这个故事是国家总督学柳斌先生讲的。当时,我就坐在他的身边,听他讲自己的亲身经历,感觉格外深切。
    5 S- }1 U  j3 H1 G1 j7 a4 ?$ W' S1 [9 T9 c3 }+ W
      一天,柳斌先生到北京光明小学考察工作,临时决定听听四年级的课。! o: n3 g* c# }4 R* t  {% D0 F$ E
    : `! p$ v  p. R. V" t, u2 [
      四年级某班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在讲第17课《麻雀》。这是俄罗斯著名作家屠格涅夫的一篇作品,大意是:
    & U. [+ W; P' Z+ w2 _; Z( ], k, v* }  y& j, O* F
      一个猎人带着猎狗走在森林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从树上掉了下来。猎狗想吃掉小麻雀,却突然飞来一只老麻雀,一边发出凄厉的叫声,一边用身子掩护着小麻雀,并最终吓退了猎狗……: P  u7 A6 C# t7 T0 E
    " B9 B$ ^8 m8 M: f
      讲完了课文,女教师微笑着启发同学们:& h$ i0 u2 k% z2 b% C

    ' \% u0 `: d, K& L% R! u* h8 F. G7 I" I  “你们想想看,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什么精神呢?”0 v2 q2 M8 r: g6 J( s3 Z6 G7 W/ Z
      a% k$ j+ c0 C' c& w, z
      “表现了伟大的母爱!”
    $ B1 K$ e  H9 X9 D; g6 I8 |5 f$ C+ V
      一些同学脱口答道。这是课文的标准答案,书上写得明明白白。) q% K6 A# y3 d2 [& k

    " e) B. i/ B6 x  可是,一个男生却提出了几乎无人想到的问题:2 u; z' v, u# U" Y
    8 P" W2 W# P$ [3 R
      “你们怎么知道这只老麻雀是母的呢?”
    9 r# r" T2 c$ x; Z0 V- J2 Q% g; U) ^' I' P* G1 d# E4 q
      大家一愣,旋即爆发出一片笑声,似乎在嘲笑他思维的怪异。那个男生并不为之所动,坚持说:  I% J: _* a; g8 }0 ~, q+ \+ E6 b
      ~7 S% C: F" j2 N* E1 c
      “课文中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这是一只母麻雀,怎么就归到母爱了呢?为什么不可能是父爱呢?”
    2 a( t& A$ u  X) I) _& O# A) H' L
    6 A+ z2 }! e" D5 f5 S. Q  `( E  这时,大家不笑了,将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这位年轻的女老师兴奋地点点头,说:
    ' y3 S  b' N' A% V: C* z0 }0 E9 d+ _
      “这位同学独立思考,发现了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当把答案改为:这只老麻雀的行为表现了伟大的亲子之爱!”+ I& L3 X' A+ a) D0 ^1 U
    % Y  G; n7 d- N7 I
      全班一片热烈的掌声。
    , s( ^3 ?8 j& O" Y: f* D+ g. G' q. {1 a1 u* f) I2 H' l: c
      柳斌先生曾当过江西省副省长,又当过国家教委副主任,长期致力于推进素质教育。这次,应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之邀,出席素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的授牌仪式,心中感慨多多。他讲这个小小的故事,或许是为了唤起教育工作者的思考:怎样对待学生的创新精神?! H7 _4 R/ Q, L4 u; k8 p0 {( `2 n8 y
    6 o# r% `! H: a9 O1 h1 d$ e
      这位小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他非凡的勇气向人们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许多标准答案并不标准,而突破某些所谓的标准答案,正是创新的起点。
    8 E, m* E5 j3 N6 v+ `$ l# ]( s! r1 j
      假若,今天的某个青少年问:“树上的苹果为什么往地下掉呢?为什么不往天上飞呢?”我们会怎么看他?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此人弱智。可是,饮誉世界的科学家牛顿,当年不就是提出了同样看似弱智的问题,才有了震惊人类的重大发现吗?" Q" X" S( [" H* n

    & a4 A8 l- y! `5 [  这也是一个十分经典的故事:
    5 B/ l7 d- M# P8 ^
    7 {5 i  y# ]+ f$ k  P  有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刚买回家的一块金表当成新鲜玩具拆卸摆弄坏了,就狠狠地揍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老师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枪毙了。”接着,这位老师进一步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创造力的表现,您不该打孩子,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机会。”“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母亲感到有些后悔。( c8 n. k+ n6 Z7 n' a
    4 j5 C$ O0 n+ `& z4 }6 X$ d
      “补救的方法还是有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金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修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就成了先生,你的孩子就成了学生,修表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满足的。”: e) r; E+ \+ s3 }

    1 j& T; x4 q# Y1 l  这个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以前,故事中的那个老师,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先生是一个非常崇尚创造精神的人,在他的一生的教育生涯中,特别重视对孩子创造性的培养。他的教育思想中一个极其可贵的观点,就是他的创造教育观。他提倡“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为目的,而且倡导“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提出了“一切为创造,创造为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的号召。就连他名字也打上了“做”的烙印。陶行知先生的原名叫陶文俊,又改名为陶知行,后改名为陶行知。
    1 X) H: Q' F/ N& s" Y  ^
    , m0 Y4 `9 p! y1 s% u2 d  E  陶行知先生深知孩子们是具有创造力的。一次,他到南通去推广“小先生”的做法,写了一篇演讲词,其中有一段:“读了书,不教人;什么人,不是人。”演讲结束后,一个小孩子告诉陶行知,诗中的“不是人”改为“木头人”更好。陶行知当即赞扬了小孩子的说法,因为“不是人”三个字不具体,桌子、椅子都不是人,而“木头人”则给人一个具体的形象。所以,他经常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号召学校和民众尊重孩子们的创造力。他认为,家长们限制孩子做这做那,动辄打骂孩子,实际上是在摧残儿童的创造力。
    . H, I! f% w0 X4 s6 N
    6 g. O/ ]8 F  D3 w' ?  社会非常需要富有创造力的人。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抓住机会,迎接挑战,必须具备创造力,能够想他人不能想的事,做他人不能做的事,这样才能拥有一定的实力。现代学者们有这样一种观点:当今社会将淘汰一种“文盲”,他们并非目不识丁,其中一部分可能还有很高的学历,但他们的能力封闭在被灌输的知识领域当中,不会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8 D, z$ K9 y4 b: x. r+ u- b" s" n" Q1 z0 _" E) G. {% D/ _
      父母们希望孩子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学到知识是为了什么?当然是为了运用。怎样才能把知识运用得更好?是按部就班、因循守旧,还是去创造更新更好的生活?回答当然是后者。所以,创造精神就像是一双巨大的翅膀,孩子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得好,全依赖这双翅膀帮助它腾飞。/ S) O$ `  ]: t" d
    9 ?8 p5 _- }3 k+ M0 a( \4 k% _* x
      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7 ^3 L: v8 _" i4 Z. [% G8 a  e

    % |( m$ M4 C3 P  德国作家、理论家卢多尔夫·维恩巴尔格也认为,创造才是教育的最高范畴,只有呼唤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创造潜能,才是国家与人类进步的根本前提。他在著名的演讲《知识、教育与人生》中说:“人不光是一面镜子,用来折射创造、解释创造,他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拥有天赋的权利和力量,在现有的世界中抢占一席之地。他应该以这种创造活动去维护和巩固这种地位,牢牢立足于现在,去从事反映其短暂一生的创造……”而父母们的责任,正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1 X- J. u1 K  u3 M/ L1 R
    ) s4 |/ f5 U8 m! H7 J; A; y* e2 B
      要保护孩子的创造精神,下面几个策略可以参考:* ?( s. G7 ]* n0 G. p5 c
    % I& Y) Q' I( P3 Y0 _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孩子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的父母爱把自己当成权威,说一不二,要求孩子必须听自己的或听老师的,这样做使孩子失去了独立思考问题的主动性。父母应给孩子表达想法的机会,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 T2 J( b( I" \$ h1 H" @

    ( Q' T& R, b9 r  o% K* d  ★开发和保护孩子的感官,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感官在一个人的创造能力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父母们可以经常和孩子做一些培养观察力的游戏,如让孩子在10秒钟内观察一个曲线图,然后画下来;或让孩子去摸黑布袋里的几何模型,然后让孩子凭着手的感觉说出几何体的形状;您还可以给孩子买一个望远镜或放大镜,让孩子观察周围或远处的物体。+ r, k9 J, g* P( A6 k0 I
    8 Z) }" S5 R! i- q- S9 |( D7 S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个性。创造性是和人的独立性、个性分不开的,一个没有个性、处处依赖别人的人是难以产生创造欲望的。所以,父母们要在这方面多注意,可以经常让孩子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衣服、头饰,鼓励孩子与众不同,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经常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给予赞扬、指导,使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 b0 h, ?2 S* b- _0 J; B2 X

    ' E! p7 B* B1 M! D2 J/ m5 N  ★教育孩子收集、处理各种信息。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人更容易发挥其创造性。父母可以经常和孩子谈各种有趣的事情,告诉孩子获取信息的各种办法,并告诫孩子注意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 R  R  S3 P/ M! E$ G1 J$ O$ \
    8 ^8 E) F+ L! }  m# i/ I
      ★培养孩子的想像力。想像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需要从小培养。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去想像,要鼓励孩子“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经常和孩子做一些加减游戏,如问问孩子把一种东西加在另外一种东西上会变成什么。
    6 w7 @, ^: p; v3 Y# | # I- O0 R/ v9 U) B9 @! B! i" p
    - w9 f! r3 k: l
    3 ]1 h' U  m+ D: ?
    来源:人民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6 08:26: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48
  •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7: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6:48
  •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17: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