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崔氏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284|回复: 118

编修《中华崔氏通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8 09:0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A; n! W/ P. O

0 Y6 l2 f; }2 s+ l1 y
编修《中华崔氏通谱》
崔量

( L( }) I( X* h% M+ C1 k, G1 _" N. D. w- a; I8 w  M& k" j+ k
从结绳、甲骨、青铜、竹简、丝帛和纸质手抄谱到宋代的印刷族谱,我国至少有三千多年的谱牒史。族谱不但记载了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更承载着中华文化、地方历史、故乡情感、家族荣耀等,是每个宗族的宝典。谱牒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因此现代人修谱理应与时俱进,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来考证和编修族谱。当今祖国再次掀起修谱热潮,我们崔氏家族也在酝酿着编修全国通谱,笔者欲藉此机会发表对全国崔氏统宗和编修通谱的立场,希望能抛砖引玉,欢迎宗亲们批评和讨论。 $ W$ o  {# S2 L% g% j" n
' ]! B. y9 k2 f/ |8 R: z* U

5 r$ V- Z7 l% m6 r# Z9 u) f所谓会通谱 . s' n) ]& m7 Z9 k3 P

9 V2 \' [( E4 s5 x$ Y! |. q; ^& A
会通谱(简称“通谱”),又称“统宗谱”、“联宗谱”、“大同谱”、“大成谱”、“合修谱”等,是多支同姓、同宗、异派的宗族所联修的谱牒。先秦的《世本》、《帝王诸侯世谱》等文献把春秋时代的异姓帝王诸侯追溯到远古的炎黄二帝,是同姓通谱的前身。史学家顾炎武说“同姓通族见于史者,自晋以前未有”。晋代出现的通谱编修活动,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联结同姓宗族,组织同姓集团,巩固社会地位和排斥冒宗的外族。有谱牒学家指出,“重同姓这一人际交往原则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不是简单的血缘性质的联结,而是有着明确功利目标的、同时体现了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一种联结方式;通谱作为一种文本形式,是对同姓联结所获成果的正式确认”。现代的通谱多为全国性(如现代《中华邱氏大宗谱》)或全省性(如民国《粤东简氏大同谱》)的同姓合修谱牒,但其所包含的支派未必都能合编世系,部分只能断代待考。
- }; q$ D+ o# H/ ?) x; u9 O% M, ~$ W( G7 ]& L

: r9 h. }" F+ v) A: C; R最早出现于正史的崔氏谱牒为南北朝时期的《(博陵)崔氏谱》。根据裴松之在《三国志》里的注释,《崔氏谱》的内容至少包含了世系和列传。此谱应该是参考更早以前的谱牒所修,而在此以后理应经历过多次续修。宋代史学家欧阳修整理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崔氏》便是根据当时存世的官方和私家谱牒所编成的。唐代为崔氏家族的巅峰期,有逾二十位族人担任过宰相,为官者更是数不胜数。到了唐代以后,士族衰落,崔氏族人由中原地区大批外迁,多数崔氏谱牒便失于兵火战乱之中。宋代以后,崔氏家族以唐代的遗文和口传史为据,再次创修谱牒。明清时期,崔氏再遭浩劫,大量谱牒失于迁徙路途之中。当今存世的崔氏谱牒多数只能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始迁祖,只有少数能够追溯到宋代或以前的祖先。现在编修崔氏通谱必须以少数的崔氏族谱为主干,以正史考证和纠错,再接上各地分谱,汇编成全国通谱。理论上容易,实践则是多么的困难啊! * c, J1 q! m, e+ h+ Q! F1 x
2 ]+ ~0 ~) n% l) R

& W* G( q: H$ D所谓郡望和堂号 ! _5 P4 q6 ?- o
6 X5 o' u( S$ B0 o, Y7 A4 Z2 n% E

5 _5 F& N! B9 P5 X6 o6 ^郡望,又称“地望”,指的是同姓中繁衍和世居在异地的显贵宗族。郡望出现于秦汉以后,有论血缘亲疏和社会地位高低的作用。从一个宗族的郡望可以了解到它的先祖迁徙年代,其宗派所属和繁衍历史等。在门阀制度的社会里,郡望能说明一个宗族的贵贱、尊卑、权威和声望等,对族人的发展和联婚有莫大的影响。以崔氏为例,汉、魏、晋和唐代时,博陵崔氏被称为甲等望族,名人彪炳史册。在南北朝时,博陵崔氏却被评为门第较低的“寒门”,而同时期的清河崔氏则被誉为高门望族,执掌朝政。到了唐末五代时,士族衰落,郡望失去了社会影响,只剩下了辨宗的作用。
+ }/ Q  s7 _  d' z1 x7 Q* q% L% i0 g8 ?6 C# S5 {& B+ n
. B+ D2 t" e( d
堂号为祠堂的名称或称号。随着一个家族的繁衍迁徙,同郡望的宗族可分出无数个房派。当一支的人口达到某个程度,自然会另立宗庙分祠,创立新的堂号。堂号的命名可大致分为血缘关系(如南方六姓同宗的“六桂堂”)、地名(如陈氏的“颍川堂”)、嘉言懿行(如杨氏的“清白堂”)、功业勋绩(如郭氏的“汾阳堂”)、传统伦理(如张氏的“百忍堂”)、祥瑞吉兆(如王氏的“三槐堂”)、厅堂别墅(如白氏的“香山堂”)、科举功名(如林氏的“九牧堂”)、训勉礼教(如“务本堂”)、良好祝愿(如“安乐堂”)、封爵谥号(如“忠武堂”)等。堂号与郡望都是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为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再以崔氏家族为例,见于正史里的堂号有两个,一为“三戟堂”,二为“德星堂”,均是唐代时产生的清河郡分支堂号。出现于各地族谱里明清以后的堂号更是数不胜数,如广东南海沙头崔氏的堂号便有五十个以上。由于多数存世的崔氏族谱创修年代较晚,而且所根据的资料稀少,因此广泛出现了郡望或堂号使用错误的现象。在崔氏家族里,博陵房的族谱误用清河郡的堂号、清河郡的堂号误用博陵的郡望等情况,非常严重和普遍,急需族人的关注。崔氏族人决不能轻率地根据族谱或口传史来断定所属郡望或堂号,特别是郡望和堂号有冲突的情况之下,必须以世系等证据来考证出正确的郡望和堂号。笔者在本文“统宗”的部分里举出一些例子,供宗亲参考。
3 k' T. G  L* R. k0 f; B5 D' m9 N
7 V/ F/ l9 P& I3 K# `" H) N
# ?/ q' w/ c4 b9 J编修通谱
/ T( u) P2 Q3 G' `) C& [8 x$ X' H8 N6 z3 H4 I

) R- ^8 h- d9 s$ S$ n' ^2 w一个宗族的修谱者和一个国家的史学家都背负着重大的责任,就是要把历史详实地记载下来,绝不能有一丝的偏见,不能有一点的虚假。在封建士族制度之下,有些修谱者把修谱当做一种提高社会地位的手段。古代修谱所造成的问题传到现代,需要新时代的修谱者来纠正。笔者想在此指出一些修谱时常见的问题: 3 A/ J. w+ P5 @+ d$ S
+ I- }, M/ \# W5 h( i

% e% _9 h& s- p) Y* v一、 互相抄写,以讹传讹
% q7 R2 C. z, }, T( U/ Z修谱时,各支互相对比族谱可取长补短,有助考证和理清源流和世系,但如果盲目抄写,不考证,就有可能把错误的资料抄回来。本来是准确的记载可能会被改成为误导后世的谬误。修谱者理应从多方面搜集资料,不能偏信一个来源。比如现在有很多姓氏网站和书籍都有介绍崔氏历史,但是撰写这些文章的人未必是崔氏历史研究专家。 # \9 z! [. f/ @, d! {

- K0 W) [. X5 b, z2 O
; H4 ]3 l# W$ C0 X* {二、 乱接世系,认错祖宗 1 E2 `$ g+ ?7 t; |! Z# L
第二条和第一条是相连的。当某支的族谱残缺或佚失,本支有时候会抄写邻近支派的族谱,或仅凭记忆和口传史编写族谱。如果抄写的族谱不是同宗的,或者本身就有许多谬误的就会导致“祖人之祖,自欺欺人,贻害后人”。当今的修谱者必须谨慎转载或引用异支的族谱。
5 C* c$ Q; V. o9 W7 \; Y' b) \+ S4 E! d1 p

& D) q# M: v/ m) {  g2 ~5 S三、 乱用堂号,误解谱序
% B; E3 o# i: _4 L- a8 {5 I* u- W& L/ }: m崔氏自汉初始分清河、博陵两个郡望,到了唐代已分为十余个房派,更位列北方士族之首。崔氏名人典故车载斗量,因此各地支派都会引用这些典故于谱序和堂联里。虽然引用名人典故来训诫子孙是好事,但也会因此误导后人错认祖先,比如一些博陵崔氏的支派,错误使用了清河崔氏的堂号(如德星堂、三戟堂等),然后乱认堂号典故里的名人为祖先,很容易令误导后人。 * `; l& L3 _' i. x' {8 P* Q# n
' z+ E' _" J" Z; a

& u" S  ]9 P6 C; m四、 男尊女卑,思想封建
; _$ L0 ]2 q  I3 L6 _  D, d9 |+ r/ X0 X世界最大篇幅的族谱《孔子世家谱》不但花了十年的时间编修和收录了全球两百多万个在世族人,更首次允许女性入谱。这次孔氏修谱突破了以往惯例,反映了现代社会男女平等和女性地位提高的现实。对孔氏来讲这或许是一次创举,但对我们崔氏来讲,我族最迟在元代便已开始收录女性于族谱之中,最早的女性记录可追溯到宋代。修谱者理应继承历代传统,抛弃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实现男女入谱。 - k0 R( Q2 f3 I7 h* K" m

# k: u0 x: s# M+ t" h% B$ [( e* R6 V# |4 ^& |. W
面对着以上种种问题,修谱者应持有以下态度来修谱:
9 @! B5 S; [8 j6 g2 f3 J$ a8 D3 a: j4 z
3 A7 v: m2 m- a" D5 n: w' v8 M
一、   旧谱不可不信,但不可尽信
% m' t! [7 i9 i" L5 ?$ `
0 D, L( v  J# V$ a族谱是封建士族社会的产物,因此一些家族会攀附名人和伪造世系来提高社会地位。明代时更有“谱匠”专门为家族伪造族谱。历代战乱、灾荒、人口迁徙等原因常导致族谱佚失和残缺,再加上古代地区交通和通讯条件的限制,修谱者有时候只能凭记忆、口传史或邻近支派的族谱来续修谱牒。如果参考的资料是准确的固然是好事,但如果是错的则会导致以讹传讹。现代修谱不能不依靠旧谱,但因为旧谱也可能会有错,因此绝不能尽信。 4 a4 G+ v: F6 Q  I& j4 k: R9 V

4 s- R  u; h2 [# `4 s
$ ?2 z) E% _3 \# {二、   大胆质疑,缜密辨析,细心求证,谨慎处理 1 a+ i7 x$ r2 O8 R: _

, J7 f$ L" Z. k同宗同族的族谱记载多数大同小异,但这些小异问题有些已经沿袭和争论了数百年,有的是近代修谱导致而成。我们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考证和探讨,维持正确的记载,摒弃谬误的内容,以达正本清原。修谱者在参考旧谱的同时,要充分研究其他史料,从多方征集旧谱和史籍,谨慎考证,去伪存真,力求准确,不能随意做出判断。修谱者应遵守谱以早为断,祖以知为断。不敢强其所不知,不敢略其所已知。知者叙之,不知者宁缺勿错。 的原则,宁可存疑,也不要贻害后人。今天所编写的族谱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5 E2 ]3 f) E. X+ R: I9 C0 F  q, Z0 ]
! S% n: w7 Y3 `/ p2 y' H7 Z. l
崔氏统宗进度 1 g0 k7 O  O. P. i7 a9 ]0 X

$ c; z) w  y2 y$ I统宗世系

+ n  S# i) y' h/ I太公后裔的《世谱》和河北吕氏的《天启谱》记载了先秦崔氏统宗世系,证明了《宁乡谱》和《南城谱》中不同的世系版本其实同出一源。先秦崔氏的政治斗争,自齐至晋、滕和鲁的迁徙,历代为卿大夫和行医的事迹均有文字记载,有待进一步考证和完善。
* e  P$ ?- q0 ]) b2 W- w2 W3 s6 S  Y; f" j% o4 a* t9 o
8 L2 j+ r5 q6 A# n
清河郡
4 F- X, c$ t; L& S
清河郡南祖房:江西南城及其分支(湖北、安徽、福建等)
: i1 r8 N! F+ o始祖:[唐]融公、[唐]伦公(始迁江西南城)
! Y9 [2 z, `) m6 v- q历修:元顺帝至元戊寅年按唐宋遗文编世系轴图,至今续修约十四次。
! y4 G5 t- m9 K' C! |备注:南城谱载有历代谱序及自季子公以下、伯基公以下、济公以下和伦公以下全族世系。源流世系虽稍有谬误,但参考价值很高,其完整性在崔氏谱牒中较为罕见。 2 U# O) C% j2 p  O5 s
谬误:世系证明南城崔氏出自清河郡南祖房,但部分族谱以博陵郡为题。 ) ^3 k( F0 S! j: }+ G1 I& Z

7 Q2 i  i# t. z7 G" M+ |$ i1 C- W4 g4 y, e9 |9 m! c5 Y
清河郡小房:安徽黄山及其分支(福建等) 2 c- l! X9 R) |8 V. j  Z
始祖:[唐]群公、[元]寿一公(始迁安徽仙源)
/ x! g( U2 ]1 L& g  g历修:唐代创修谱牒,南迁后繁衍数支,至今各支续修约十次。 7 B; e) j! r# I7 w3 M6 c1 z
谬误:唐代谱残缺,于元代补图,错误把博陵和清河两郡名人汇成直系世系。唐代始祖群公到元代始迁祖寿一公之间世系谬误颇多,有待考证。 & |( O# W% C+ I- S% ]- H0 D9 u
; d! X7 @/ e7 v3 ?/ I5 K0 F% \) s% r

' z/ V4 {1 t( c9 L" @  r# h6 Q5 |博陵郡
; c4 ?9 T+ O, r, w/ R$ n
' g. ]6 ?7 D  J! S8 {  L% _
' d" t* O9 }. v+ T+ }& B$ Z博陵郡大房:湖南宁乡及其分支
0 _) t/ M% N/ l8 P8 G6 v始祖:[唐]玄暐公、[宋]比公(始迁湖南宁乡) " {3 _( p9 l' m8 [2 H4 j
历修:元代创谱,至今续修约十次。   h- C2 l- A; _% o( S1 `
备注:宁乡谱载有历代谱序及自季子公以下、仲牟公以下和比公以下全族世系。源流世系虽稍有谬误,但参考价值很高,其完整性在崔氏谱牒中较为罕见。 0 w- q0 e: I/ D. h  J
: `1 g5 A1 _" F  ~4 d
( R& l2 r5 I, S* B% j( O
博陵郡第三房:安徽怀远及其分支(固镇,宿县,灵璧,五河,泗县,淮南等)
1 ^  b" D4 k6 |, I/ O始祖:[宋]庆坤(始迁山东兖邑)、[明]仲祥(始迁安徽怀远) ' d* l: d' A: P, y- g
历修:在仲祥公迁怀远以前至少经历过四次修谱,年份如下:唐宝应元年壬寅(762年)璞公一修、唐长庆二年壬寅(822年)翔公等续修、宋景德三年丙午(1006年)雄公等续修、宋建炎二年戊申(1128年)博思公续修等。自明代乐善堂创堂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禹公、谦公等创修宗谱。
7 J9 ]& i( S; j) |* e9 X备注:乐善堂古谱载有宋代及以后的谱序和自博陵仲牟公以下、第三房格公以下及仲祥公以下全族世系图。
: _. u+ `6 T& B   y/ v; R; S( y1 b4 G
      族谱部分谱序4 J* B$ r; Y2 V9 p/ t0 R) Y
博陵三房譜序
  z' e: F  p( H8 X+ t" n+ C, i% [家之有乘凡以表祖德正宗派厚祖分法最良制至乘也吾族自博陵分房計十余世始於世茂迄今昭代三百餘年矣寧恐世遠歲湮散而難紀也乃取舊譜而隆定之分派別梨然明備使後人思之遠祖而不得見見家乘而見祖宗焉其問愛君優國不敢言忠也子若孫遵而循之亦可勉而忠矣思母掛冠不敢言孝也子若孫郊之亦而勉而孝矣輸票就荒不敢言義也景而行之己可近於義拾金還主不敢言廉也法而守之己可養其廉他若利涉而獲神助政乎而消虎患弱雅能賦芳齡斯節種種懿行指不勝屈顧吾宗人勿惡篤敘嘗思作求累仁積德謹身行共衍祖德於無疆固餘一族之幸也凡吾後昆勉之慎之1 e; E$ a" |- {# z' c
           峕
- x' a3 `1 K  x% m" Z& E5 A$ ~+ ?                  皇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孟春月 璞 頓首拜撰, y# [; R* ^/ j9 e. @1 F( E0 p) `
3 h7 Z" |- @) {2 j) k+ ^9 V
博陵三房族譜序, K! [2 l3 }0 K
周禮小史掌邦國之誌奠世係辨昭穆蓋以誌也者一邦之風俗人物因之以紀世係昭穆者一家之祖考子姓由之以明自諸侯以迄於士大夫家乘犁然畢具而一邦之風俗人物條分縷析可以會萃為書而無難其道固相湏而成也* _0 j' L" O, c$ R
自郡邑之誌多缺不補近者數十年遠者將及百年先逹哲人之大節獨行磨滅而弗存者不可勝舉其間又無髙才積學為之表章而詠歌之終無以信於今而傳於後此有誌之士蹶然奮興相與述其世譜載厥軼逸以藏宗祏而俟采擇往往然也
* R) i' I$ C# d' D3 B; H8 r* B$ q吾三房崔氏自南北朝至隋已為著姓蕃穎兩公昆弟數眾取科第樹顯庸其屬博陵郡家遇流窛之亂博陵一族者凡堂兄十三人表表可稱不其偉哉夫吾氏今日之所聚族而處者生齒滋繁廬舍相望非同於無何有之郷人跡跫然之區也其先世衣冠劍履之所歸藏忠魂正氣之所棲托累累者又皆可過而指數也當夫風雪暝晦之期往來者憇於斯息於斯誰有能酹酒憑吊發其潛德與幽光況與之考名字之顯晦詳世次之源流哉嗚乎此古人所以致嘆於莫為之後雖盛弗傳也
+ L5 T: q2 t6 N, I* U1 q族兄璞公為吾族之聞人慨然取所作之譜出以示吾 吾曰 此非僅一家之圖牒實一邦之典型也異日采風者之大書特書旌淑揚清其在斯乎璞兄為人髙明質直所以恢宏其先業者正未有艾其越百裏而來吾郡也彷徨審顧而亟索文於吾何其敦本之誌甚厚而信吾文至篤哉因勉為此以狥付梓. f# Q# n5 _4 L0 T# n
       峕
! V" w  z/ i% I          皇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孟春月 智通 頓首拜撰- i% u& k; C1 n0 H& a1 H) ]
+ v, ]1 g1 R# `/ Z! b/ J% g+ O
博陵三房舊序
4 k, v. E, D/ l古者井田之法與學校相位表裏而吾謂族譜之修亦然淺之在紀月編年深之即敦倫飭紀粗之在分支別派精之即尊祖敬宗故周禮一書有小史以奠世係即設族師以書孝友人倫明於上小明親於下煌煌乎洵盛舉也今閱崔氏族譜其始祖諱邑字穆伯公以父食采為氏周齊國傳世九代右相杼公因家政而滅愈遠則丁愈蕃則族愈巨則勢愈盛延唐至璞公其間服制恐有魚目混珠甚至遠間親新間舊小加大豆萁也而齊魯視之葛明也而馬牛棄之君子讀行葦伐木之詩不無遺憾焉少安吾門之桃李也一家機杼獨運匠心合族儀型推為領袖雖說雕蟲小技度出金針也如修三房玉尺袖譜餘拍案驚絕見夫世係明別子為祖繼別為宗其橫推遞衍遵毆陵之體式而凡丁口墓圖傳紀小引無不詳且悉與夫歸條設勸懲焉序明如典謨之治法焉愛敬生如爻象之中孚無妄焉推之嚴體統如經曲之別嫌疑書德行如春秋之寓褒貶一譜也而經學寓焉餘所謂與學校相表裏者近可扶名教於千秋固曰俾爾熾而昌俾爾壽而康保彼東方長發其祥其斯人之謂數也
  g, \7 T/ i0 R* I+ H0 ]; F9 X          峕 
7 z* g( x; [5 C. Z2 o   皇唐長慶二年歲次壬寅季春月 翔 頓首拜撰, P* k# Z2 K8 P( p1 S4 h# X
博陵三房族譜序0 `" d$ m' Z! g
按譜作史之流春秋之意也何者太上之時大宗統世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尊尊親親之道固無籍於譜而後明逮其季也宗法壞而思誼廢譜亦可以弗作矣夫譜者錄也上係祖考下貽子孫旁連昆弟妻妾之屬有予有奪可以觀正有筆有削可以觀變有勸有戒可以觀嚴而春秋之用昭矣昔者先門救時之盛所以管攝人心修宗族厚風俗俾人不忘乎本賴有此也惜乎世之作者世次淆而體裁疏非失之誕則失之陋吾無取乎爾三房崔氏博陵郡邑世稱巨族稽其遠祖安平篆公王莽時為郡文學以明經徵詣公車太保甄豐舉為步兵校尉篆辭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戰陣不訪儒士此舉奚至哉遂投劾歸名錄史冊非一家一邑也故立譜法歐蘇之舊制兼春秋之精義其事實其文質其義錯綜而不謬是故圖之世係以辯倫也紀之世跡以稽行也審之字諱以昭正也詳之生忌以樹孝也悉之遷徙以重本也列之墳瑩以示守也匯其詞翰以徵訓也斯譜也作於生而裨於死信於前而傳於後厥功偉也可弗重歟崔氏子孫其世守之勿忽
+ E5 ^; S4 ?1 m         峕- [% X5 o2 n) r; F/ U1 M" {
         皇宋景德三年歲次丙午仲春月之吉宋庠生 雄 頓首拜撰
; _% a: h1 b+ ~) R) v" Y0 g4 W$ k' z. E) s1 }! V# D  |- Z; ~
博陵三房古牒之序$ R3 B( d* h  q" W- ]
古往名門巨族必現豐功偉績顯赫於國內世代流傳係係續接列傳載註牒冊垂昭凜然驚人耳目冠蓋宙間歷千古百世所不可得而泯滅者予於三房崔氏洵足徵焉夫崔氏屬薑太公之裔先哲輩已祥析備贅何庸復述也本族蕃熾散居或遠遷者何以枚舉也溯安平贊公之季子世茂公徙武強之定居者其孟子景邁巨鹿令號博陵之大房仲子景龍饒陽令行本郡太守號博陵之二房季子景耐本郡官吏號博陵之三房也而生二子孟子蕃德配趙氏育孫叔則後魏冀州刺史格仲子而為穎公德配解氏育二子也裔孫高懸徒之武邑少安定之安陵有徒之衡水故城武城等處固難周詳也吾十九世湘公試文武雙舉其任意瀟灑不事仕遊擇徙清平之高巖而居焉吾氏三房之名由世之始地址悠亦得而辨明也高巖之滾公子其勉其成其綠維其勉由鄆城章益智偕隱於黃河之梁山越之子博學公徒居安臨悅松之茂密水土之清澄幽雅之逸奠厥攸居子而生子孫而生孫瓜瓞綿延苦讀樸耕謹遵祖訓勤儉之誡光裕之風豈曰小補之哉今觀其譜之瑞祥暨十二世安陵之璞公牧於寶應元年壬寅輯修洎乎逮長慶二年壬寅翔宧渚意璫公等重修又景德三年丙午雄祥彩等始行付梓也靖康元年丙午二十六世孫博思等思崔氏家乘遭宋金之亂草菅民命大肆威戮斯時也東西奔散室家各不能保所以譜牒致之腐蔑也木本水源無從稽考生卒婚配概失之矣為子孫者將何以為心耶於是亟起商酌力圖此舉窮采密訪尊祖敬宗收族之愛乎又思陰縣博陵三戟博思公將三房支派重輯聯編遐邇布告使前失修者綴補之以序昭穆以辨親疏斯足尚矣奈金兵深入中土京都南遷城鄉梨庶奔逸無地萬事從此廢棄芳譜之續修亦從此姑息矣然陰縣之族稿已完備由兄弟之手書仍照本族歐係蘇表法重修方為不忝厥祖鹹唯唯稱善博思因三房之誥封象贊種種有厥故不憚苦心研慮得三房全譜之原序夙夜匪懈虔供各職遂贗此任脫稿手書不揣鄙陋
1 [, V: a: p0 q4 z( s/ b- i        峕
4 K3 _2 x  [* \" v! J; B         建炎二年歲次戊申孟春月之吉南宋庠生 博思 頓首拜撰3 B8 Z1 z8 U; u$ `. q4 W9 B9 V

: R7 |. S! P( z* [! ^樂善堂創譜序$ F+ k) ?/ V3 ~4 K  N
吾國朝大千世界海闊天空萬民而安居也自前朝始祖徙居陳村以來支係繁茂南北二分而澥陽之南出天然波浪數十裏來龍如蛇之行去脈入澥潔泉長流田肥沃壤雲聚來往可居煙火千家惟吾彥誠祖相為人丁興旺之福地也吾波浪之彥誠祖嗣九孫編為一保民籍延兩岸相居也崔氏聚族於此傳世數世出百年而無創譜也波浪環繞順流而下彎轉接穴定穴者丁旺也菜園耿崔一裏十家乃吾族之根源也其風俗醇厚儲蓄殷饒古傳世家莫過焉若在淮北雲遊澥陽波浪乃君貴遊之地其非入名人之畫懷遠之誌乎此地之奇者出乎汝意料之外也吾氏遠祖之神農世稱炎帝因居姜水而得姓也其裔孫伯夷封呂賜祖行稱之為姜姓呂氏也延緣重之次子姜尚字子牙其為齊國開國之諸侯者因其孫讓國食采於崔後世以崔為氏焉姜呂者為崔也世封大夫延九世孫杼公居崔氏城其廢莊立景功在山東之齊國因家政而滅惟幼子逃魯而生良也二十五世意如公居山東之武城官拜秦大夫初封東萊侯也其生子二長子伯基立清河郡次子仲牟立博陵郡也夫宇宙萬事萬物無譜不再變異之中未有一成不變者吾國自有譜牒以來數千年於茲矣譜牒之變千態萬狀考厥原由約有數端一曰譜之係二曰譜之徙三曰譜之纂四曰譜之藏因譜之係而變者如仲牟以居立博陵而駰公因居立安平格公分三房璞公引三戟吾族變樂善等而徙勢簡古留守他鄉為徙買田建宅為居自強自立均而生活美滿因譜之纂而變者如譜牒編修則以利後裔版印則以利閱編纂繁而譜興章節繁而丁旺牒因用異各有攸宜因譜之藏而變者此人少風流熱族敬宗待譜如命清正醇厚細心妥善譜隨人遷有不知其然而然者矣夫譜以人而徙居因纂依藏四因畢備乃成一譜一因也而譜隨之徙變可勝言哉去其小異取其大同分別歸納刪遠就近亦可得其大略焉古稱三史家牒其一家史者人心之所向也汝心不向者猶如其宣空白無文也故家史亦因人而異疏通家史之為譜則悠然同一宗親者而精華各異非同先祖者而先祖不同世係有別若南遷若北走雖同出一脈而流派各別譜之有流派源於彥誠祖之不同究其致別之由因其得波浪脈龍故而境者脈分十派各其傳承矣吾祖敏公七份之始三子十孫少十之新生新老而結合世係繁盛也為創吾氏之譜牒於南家禹兄聯盟經同族之協商計十八人同創此譜也怕吾族後裔人口眾多遷徙之廣泛在沒有世語班輩之年代重名而不同世之人員多以發生便公立世語二十代遺傳後世也# S4 W+ L/ H' R. S; _3 V9 s* u% s
  二十代世語如下 
4 Q, B: y' f" ~% E7 ~      大天從明同 繼無延振統
! N- }& e4 U* C$ Z2 Z      緒興淮海北 譜接太山東) I% g$ w% t% ^6 Y6 R  n6 g( d
  創譜為首人   
8 B2 t, ?) a1 `- `             崔 禹  崔 謙8 }. h) n, q6 ]8 ?2 {8 F2 O
  修譜成員人   9 d- J" \% p, w+ f3 w. j) Y
           崔 瀠  崔 欽  崔 愁  崔 祿  崔 文  崔 盤
. \% N7 a  v" `  u/ X* F           崔 鬥  崔 耿  崔 年  崔 應  崔 吳  崔錦樂 ) A8 C6 y( @. d, B) l1 z8 C( ?
           崔 端  崔 房  崔 績  崔 昌# F8 W" U9 b; N' x
                                 六世孫  謙  奉敬
) v7 N8 `& X9 ?( p                                                          闔族公識
/ \" ~* ^- h3 t" T; {                                                        成化十七年辛丑季春月中浣之吉8 ?2 c4 e% `! V; j2 L

+ y+ ?. c! t& w- r" y樂善堂二修族譜序* Z0 K) K6 o, m
纂譜優勝著書焉譜不能離世係家史猶國朝不能無歷史典故然朝之歷史典故而不能捏造捏造而難成歷史汝有譜牒而斷係捏史亦異能成譜哉前論如何纂譜以成家牒猶編著歷史之法也本次入祠續譜因先祖之規譜係之需也全國各地多以譜牒入祠惟吾氏則用宗譜入祠同姓所歸一譜者有限故同姓而各自續譜者常有也吾族始祖仲祥西元大德年人也祖居山東之兗邑因朝綱不振萬民而流離失所便在治至元年辛酉遂去危而安就其兄弟三人背井離鄉惟仲祥公徙居鳳陽府懷遠縣陳村彎娶朱氏育子伍也長清而次誠者為二世也長居陳村為南次遷波浪而為北而吾波浪之盛滿公合生九子共分十房而十份之始為明乃廣公之長子也吾族世係分明言而有序焉曰一雄二忠三廣四政五義六友七敏八聚九會十廣之明也故獨占風水各嗣後裔焉風水者葬身也吾氏之墳塋有朱林南分波浪之東分西分南分及澥河之北分也朱林之南分為仲祥祖之塋波浪之東分乃彥誠公之墳塋左右滿盛塋東為敏林塋西為義林最西為聚林黑泥溝之東乃友林也波浪之西分胡莊之北為忠林趙莊之東北為廣林塋北為政林也趙莊之西北為會林趙莊之東南為明林也次言波浪之南分葬自敏公之後立有少祖六塋恐有訛傳非載譜也再言澥河之北分其局勢寬博一字排開雄公所葬澥北而獨尊也波浪之勢祖林壯觀非功名者難以迎林也近世修譜者全刪遠而求近即便於收藏及啟用又便於血脈而流遠以近祖而纂日常啟用未嘗不可也譜者祠之藏也非凡人所擁有譜稀者貴譜多者俗續而版印之不亦說乎族裔慎之( l4 q& h  l3 B
  
* f) g- [. d+ W5 |1 k- b+ i: T   後編世語二十代如下' U# V- l- P  f/ c- Z3 K* t; P6 }' |
    樂善傳家永- ], {/ b7 I( \6 F
    陳村蔔兆熊
9 R6 C1 }% \' z- x2 U; t" p4 G    聯居盈本地/ t0 A" M, G; |
    分處漸鄰封
3 z8 a* |8 ~4 W1 w, J# S* {/ l" S                             二修譜全族敬為誌褚! v3 F: s9 j4 x' n& P0 h3 X5 y
                              闔族公識; ]7 k+ a; l; }  y7 c/ Y4 J
                                 乾隆四年已未季春月初四日" y  n$ z- m/ p. h
: ?9 J# `$ ^1 P* Y9 I0 T! F; E
部分艺文
% H/ y" M. \3 M, z1 J* o$ ?" [" v讚崔氏玉牒5 W, d9 Q6 D) q8 g6 n9 G9 c( w, ^
德之有基也肇自厥祖祖之樹德也示彰厥後後承其澤而享其福未有如崔氏者神農有德而澤及太公太公有德而澤及子伋今猶仰其德之弗替也茲奉璞公參修玉牒觀氏史志以崔姓而加於四姓之上海內望族莫能與崔氏頡頏光啟一時而名揚百世非其德澤深厚曷能如是之永耶昔漢朝令公崔駰忠勤任職清白傳家恐其親盡情疏故原其所自得於譜牒者續之而為世傳之書有大望於子孫不數世即成顯業德澤之關乎世系也豈淺鮮哉今所傳譜牒進於宗族其傳譜之久明信可證誠乎他姓所不可及也又安能如其功烈哉觀其廟 誦其事莫不人人感憤而欽慕之而孰不能與其抗者也無其德也由是觀之崔氏則魁於王廬而為第一者其不宜乎瑗公外為鼎臣頌為儒者所宗爵愈尊而言愈卑兆民戴之蓋樹德也公之子孫複有興者必仰公為法更有光於廟矣纂輯崔氏譜牒之役校至崔氏玉牒謹為記之以附勒於世美之碑雲. q# W6 M6 O( w; E' D3 X
    唐寶應元年壬寅春月
! @4 i* i# O0 e        張光友字義三 拜贊 
, F1 `' l* s' q
! p/ ^* E% K+ q; |讚崔氏族譜序2 ?* B; H! l. M
甥孫自問祖妣崔氏係博陵大族矣今盛世修譜繩係遠古譜序及盛歎族之不如焉譜何昉乎昉於歐蘇二大家者夫何為而肇是也乎葢以萬物之生受氣於天成形於地則天地為萬物之本源然人為萬物之靈可不思所以為本源者而忽之則甚非人道之所宜然也為人之本源在父母而髙增祖妣又為父母曾祖之本源推之及遠遠之髙曾祖考妣亦皆各有父母故歷數十世之祖可以父母視之緣近世教衰微民不興行風俗澆漓者矣不啻極遠之髙曾祖考妣名號姓氏生於年月與存所為之事業死後所葬之墳墓茫然不知即近世之髙曾祖考妣亦漠然罔識其能識者止生身亡父母與祖考妣之曾祖父母而已鳴乎人道不幾自歟若是者安望人人親其親長家齊國治天下平哉乃有心於世道者用是感傷欲天下後世感之而不忘本源所自然者而譜之事所繇肇矣
7 D7 ?6 T# a/ o8 I2 ?0 |5 q  宋建炎二年戊申春月3 [7 O$ J3 B7 o  \4 ~" C
     甥孫  邑庠生文秀才 林誌  撰
# T: j2 |$ F, \        9 v( g" ]' u" t  S+ K
谬误:本支使用三戟堂号,可追溯到唐代璞公修谱时,见清河三戟之盛,叹博陵第三房名人甚少,便引用了三戟堂号,望本房亦能如清河三戟一样繁荣。一说三戟堂号为清代以后修谱时错误使用,仅有博陵郡为原谱所载。不管何时开始使用三戟堂号,世系证明此支实属博陵第三房。现今有部分修谱者按三戟堂号,误认清河房为宗支所属。1 J5 U3 }( @3 H, u

+ v# M+ F/ u* H
0 ~. s' E7 ?3 b/ e2 i% r5 ~5 n4 R3 b# E% n
博陵郡:江西宁都及其分支(广东赣派、广西、云南、贵州等)
6 w5 U2 _2 y. ?0 |始祖:[唐]质公(始迁江西宁都)、[宋]克公(始迁广东) / `2 `0 z  |3 ]0 H: ?
历修:广东谱载有宋代及以后的谱序,在宋绍熙甲寅创修以前至少经历过三次修谱,最早为质公南迁时携带的旧谱,后为五代时延俊公续修,再是北宋时所绘世系图。明代弘治年赣粤合族联修一次,其后各支分开修谱约十次。
, i& I  f% F9 w% Q( P谬误:有明代番禺赠宁都谱序一篇错误以清河德星堂为题目,但仅此一例,此后并没有沿用。
8 Z1 m+ Q* {7 J' j5 ?5 z3 E( W2 m+ z- V# A$ R6 D# L0 n# }

& P4 E5 [( w$ W9 v- K6 e5 N2 v! S: N- v全国通谱 5 x) T/ O) i- v4 ^
8 M' g# C9 C9 @( I! g

  y/ f3 `  u9 v8 X/ m* I* n& l3 ~笔者参考了各姓氏家族的通谱,整理出常见的内容项目,以供宗亲讨论: $ c/ X$ m- Q" Y. Z. S7 \

# d5 u6 M3 R! F( K5 S: \0 s5 T( q$ ]) V1 V
一、首卷编委会名单、贺词、题词、历代先祖肖像、文物古迹照片、凡例和参考文献等。
$ Q. `7 O( |. x0 V. c6 k7 k. g8 y8 x0 d$ a. Z/ F1 v
二、渊源篇中华崔氏源流、中华崔氏发展史、崔氏发祥地崔邑介绍、各省崔氏源流和概况等。 ) Q' N' T5 R' |# P+ p1 O

* c$ L1 k; w" `三、统宗篇:炎黄统宗世系、中华崔氏统宗世系、各省统宗世系等。 - q0 H  q& j" ?

$ @4 S1 W7 r, t四、世系篇:各省世系,分能统宗和断代两部分。
7 ]5 |9 {; S9 p  K1 a
. E; K- }% ^1 m0 ]9 `6 B五、人物篇人物按朝代、房派、世系顺序排列,再按主要职务、业绩归类编成表。分类如下: + }( p: V7 K' W& B

! a% n3 t8 T5 {0 _9 K6 u8 F古代篇
:王侯卿相、将帅武勇、忠义循良、科考仕进、诗文名家、能师巧匠、懿德高逸、名媛淑女、其他人物等。
) D1 K, S2 q, h
5 ^: ^. J' p6 k8 g: ~* \( ^: P5 z! ?' q/ i3 ], Q2 p$ g
当代篇:军政名流、科技专家、劳动模范、工商精英、文化教育、体育艺术、浩气长存、各省崔氏、海外崔氏、其他人物等。 % \* K' C% u" ^! U' s. x0 V  r
; F2 _# B6 D, X" |: a# {8 [( `
4 V7 d2 A% w6 L2 H$ J7 G. {& G
六、文献篇序跋选录、诏诰敕文、俊彦像赞、文论书表、诗词曲赋、传状碑志、家政族训、奏折奏议、逸闻传说等。 + B  Z# C. V% h. P

2 j9 v6 l7 E4 m4 ]' t8 u6 K
2 B1 J0 e* P* @/ ~七、文物篇崔氏文物保护单位、宗庙、墓茔、碑文、古迹等。包括非物质文物,如风俗、技艺、节日等。 * ?) F4 F7 ], ^  o  D0 Q( |

2 j. v2 }' L6 _. x2 M0 k八、附录篇 . D8 o- u, E. ^9 Z5 @# n5 E

2 v! J; s5 h& e: c% e: C
: `4 z- k' l3 x1 p4 X# j后语
1 a' T' `+ U* [6 C笔者身处海外,不能即时了解到国内崔氏研究的进展,因此本文难免会有过时的或错误的资料,敬请宗亲见谅。对于崔氏统宗,希望更多崔氏宗亲能够发掘分散在民间的文献,积极参与崔氏研究和活动,让崔氏能早日正本清源,认祖归宗。
) z$ {! r* N( j( f+ Y( T: t4 l8 j
! O6 T. M* j$ o" {( ?" t0 B
加拿大崔量 ) `* Z, C& a& a
二零一零年夏七月

点评

我来自广东茂史,在这里,特别感谢崔量宗亲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好资料! 据碑刻上记载,我先祖讳本厚公世居闽,在南宋时敕授文森郎,任当时广东灵山知县,但其在福建时的世系却无法考证,若方便,请提供一些资料。  发表于 2020-5-30 16:00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崔树成 + 2 您的帖子很精彩!希望很快能再分享您的下一帖!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8 10:05: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发表于 2010-7-8 13:33: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 楼主(崔量) 的帖子

        
    ! g: d) T) L$ h- S- b本家发帖给我们澄清了许多不明白的地方,并以史料明证,很有说服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发表于 2010-7-8 13:3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博陵郡第三房:安徽怀远及其分支(江苏、浙江等) 始祖:[宋]庆坤(始迁山东兖邑)、[明]仲祥(始迁安徽怀远) 历修:在仲祥公迁怀远以前至少经历过四次修谱,年份如下:唐宝应元年壬寅(762年)璞公一修、唐长庆二年壬寅(822年)翔公等续修、宋景德三年丙午(1006年)雄公等续修、宋建炎二年戊申(1128年)博思公续修等。自明代乐善堂创堂后,成化十七年辛丑(1481年)禹公、谦公等创修宗谱。 备注:乐善堂古谱载有宋代及以后的谱序和自博陵仲牟公以下、第三房格公以下及仲祥公以下全族世系图。 谬误:本支使用三戟堂号,可追溯到唐代璞公修谱时,见清河三戟之盛,叹博陵第三房名人甚少,便引用了三戟堂号,望本房亦能如清河三戟一样繁荣。一说三戟堂号为清代以后修谱时错误使用,仅有博陵郡为原谱所载。不管何时开始使用三戟堂号,世系证明此支实属博陵第三房。现今有部分修谱者以按三戟堂号,误认清河房为宗支所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0-8-5 15:00
  • 发表于 2010-7-8 14: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谱者应遵守“谱以早为断,祖以知为断。不敢强其所不知,不敢略其所已知。知者叙之,不知者宁缺勿错。” 的原则,宁可存疑,也不要贻害后人。今天所编写的族谱一定要能够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更要对子孙后代负责。) B$ |# ^( n*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54
  • 发表于 2010-7-8 16:2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崔量本家!为崔氏修统谱费苦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54
  • 发表于 2010-7-8 16: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好才华!好高見!好导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8 16:3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谢本家,很好的事情。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19:54
  • 发表于 2010-7-8 16:3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之有理!言之科学!言之精深!言之广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0-7-8 16:4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做人要厚道,看帖要顶!谢绝无意义字符回复  ←【左边有快捷回复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